□買全營
電視屬于大眾傳媒的重要載體,具有極強時效性和藝術兼容性,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互聯網絡快速發展與普及,我國一躍成為世界上網民數量最多的國家,傳統大眾傳媒格局也悄然發生改變,電視媒體所具備的優勢不復存在。要想促進電視文藝創作不斷發展,就應該針對新媒體平臺的特點進行分析,促進全媒體語境下電視文藝和新媒體的互融互通,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豐富的文藝節目,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
互聯網快速發展催生了一系列新興事物和名詞,包括網民、新媒體、社交網站等,這些新生事物給傳統電視媒體造成了比較大的沖擊。傳統電視文藝節目制作從內容創意生產到最終的動態化播出,要經過一系列嚴格管理審核,使文藝節目的創作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很難體現出電視傳媒的時效性特點。在制播分離的模式下,電視內容、渠道、業務以及終端形成了更完善的產業鏈結構,但電視文藝創作效率與新媒體相比差距較大,而且存在內容千篇一律同質化問題。例如:芒果TV在2020年推出《乘風破浪的姐姐》,一經播出吸引了無數網民的熱烈討論,這也引爆了電視傳媒制作熱潮。隨后優酷視頻聯合東方衛視推出《追光吧,哥哥》,題材與此類似,如此同質化的文藝節目很難吸引廣大觀眾興趣,也會讓觀眾產生視覺疲勞。
如今,面對海量的娛樂節目,觀眾對電視文藝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眾多的電視文藝、娛樂節目充斥在電視熒屏上,但是,電視文藝創作呈現明顯的兩極化趨勢,受觀眾追捧的文藝節目,收視率異常高;而打動不了觀眾、吸引力不高的節目,收視率卻慘不忍睹。電視劇也同樣如此,前期策劃、討論準備充分的,拍出的電視劇就會受到大家的喜愛,吸引廣大電視觀眾樂此不疲地追劇、討論,甚至反復播出都有不錯的收視率。相反,粗制濫造的劇則會引起觀眾的反感和吐槽。
在全媒體語境下,電視文藝已經成為一種平民文化,比如各種素人節目層出不清,整個電視文藝創作也更加生動、鮮活、接地氣。直播技術、VR技術的應用,更大幅度提升了電視文藝節目的播出效果,吸引更多觀眾討論。這就說明,電視文藝要崛起,必須有更多的創意、創新、創造。除此之外,還要邊播邊接收反饋意見、邊調整,替代“整體推出—反饋—反思—新劇制作”的模式,但是這一模式的實行也需要管理體制的相應改變。
盡管電視文藝和電影屬于兩種不同的藝術門類,但兩者都是為了抓住觀眾、吸引觀眾,爭得觀眾的喜愛。在文藝創作互融互通、相互借鑒的今天,在文藝節目中融入電影元素,會使電視文藝具有更強的視覺沖擊力、更好的情節表現力、更精彩的故事展現力,豐富電視文藝的表現手法。
例如:芒果TV《明星大偵探》是一檔真人角色扮演類綜藝節目,以精良的道具和豐富的情節,深受廣大年輕觀眾的喜愛。在這個綜藝節目制作中,就運用了電影化拍攝手段,營造扣人心弦的驚悚氛圍,能夠輕易將觀眾帶入到故事情節之中,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又如,中央電視臺連續幾年舉辦的《中國詩詞大會》,也借鑒了電影表現手法,現場運用聲、光、電、特效等技術,讓原本比較枯燥的詩詞通過現代化的手段展現出意境美,令人感觸萬千。一個個懸念的設置也讓觀眾非常期待接下來的節目安排。這個節目既讓大家欣賞到優美的詩詞,也讓中國詩詞煥發出新的生機。
隨著5G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信息傳播效率顯著提高,我國網絡直播用戶數量顯著增加。在電視文藝節目制作中,通過利用網絡直播,不僅可以增加受眾參與感,也可以使受眾走到“臺前”,展示自己個性特點。
例如:湖南衛視播出的《我想和你唱》綜藝節目,邀請歌手與素人同臺合作,獲贊數最高的素人能夠參與現場錄制,與明星同臺合作。這樣的互動體驗可以增強受眾參與感,提高了節目影響力。網絡直播的同時,還使用了VR技術,使受眾獲得更真實的視覺體驗。
各種綜藝節目在火爆之后會吸引來大量的節目粉絲,而為了滿足廣大觀眾的實際需求,綜藝電影應運而生。所謂綜藝電影就是對綜藝類節目進行電影化制作,由電視向電影轉型。廣義的綜藝電影,指的是所有以綜藝節目為原型改編的電影。而狹義的綜藝電影指的是制作方幾乎把完整的一期節目放在大熒幕上,這種電影可以沒有任何劇情。前者的代表作為《樂火男孩》(根據湖南衛視熱門節目《快樂男聲》改編)、《中國好聲音之為你轉身》(根據《中國好聲音改編》);后者的代表作為《奔跑吧兄弟》大電影、《爸爸去哪兒》大電影。無論是狹義還是廣義,綜藝電影多脫胎于當下火爆的綜藝節目。
這種嘗試也使電視創作變得更加豐富多樣。例如:東方衛視制作的《極限挑戰》一經播出就獲得了無數觀眾喜愛,黃渤、孫紅雷等人也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人物。在這一背景下,《極限挑戰》大電影如約而至,電影與綜藝節目具有一定相似性,拓展了故事背景。這種新興的特色綜藝衍生品具有極強的票房號召力,與其他綜藝真人秀有顯著區別。綜藝電影通過電影式劇情推動節目的發展,帶給觀眾更新奇的體驗。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新媒體已經在不知不覺間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傳統媒體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必須加強技術創新、創意升級,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只有在電視文藝節目中陶冶人們的情操,提高人們的審美,增強與他們的情感共鳴,才能夠使人們對傳統電視文藝節目產生濃厚的興趣。電視文藝節目制作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全面提升制作效率,使電視文藝節目在新時代煥發新的活力。
電視文藝節目主要包括訪談類、介紹類、賞析類、評述類等類別,而不同的類別需要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所以相應的制作手段和評價標準也不相同。在電視文藝節目制作中要根據不同節目的題材和形式尋找適用的方法。但電視文藝節目制作也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則。
電視文藝節目的制作需要始終堅持平民化路線,確保節目內容貼近廣大受眾的日常生活,使得文藝節目保留、呈現原汁原味的藝術。
在電視文藝節目制作中要加強策劃,能夠帶給觀眾更多思想上的啟迪,真正使文藝節目與觀眾內心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增強節目的藝術氛圍。
在電視文藝節目制作中要高度重視對情感元素的把握,因為情感是文藝節目的靈魂,如果在文藝節目制作中沒有融入情感元素,必然會導致整個文藝節目過于空洞,無法帶給觀眾深刻的體驗。
在新媒體時代下,要想增強電視文藝節目播出的效果,最重要的就是靈活運用各種技巧。要盡可能地強化細節,尤其是將節目主體的內心情感真實地展現給觀眾,增強電視節目的整體藝術感染力,更好地用情節揭示主題,加深觀眾的印象。
電視文藝節目在制作時還應該注意視覺藝術的表達,尤其是要高度重視畫面信息的表達,增強畫面和解說的適配度。電視文藝節目的視覺效果,也直接決定了整個節目受歡迎的程度。
在電視文藝節目制作中還需要采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制作出合適的聲音效果,包括環境音響、動作音響、同期聲等,營造真實的情感氛圍,打動觀眾。
在新媒體時代,人們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隨時瀏覽各種信息,因此電視臺需要針對網絡用戶的收視習慣,制作相應的節目,從而充分利用好用戶的碎片化時間。
在全媒體平臺上播出的電視文藝節目時長不宜太長,要學習短視頻平臺的運營模式。由于播放時間短,網絡上的影視劇和文藝節目在戲劇沖突安排、情節設置等方面要求更高,拍攝手法和演員表現也區別于傳統的影視劇、文藝節目。
部分電視文藝節目為網絡平臺和電視臺合作制作,用戶能夠通過手機觀看節目視頻,并且發彈幕與其他用戶交流,互動性很強。
在我國綜藝節目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電視文藝節目需要積極發揮新媒體優勢,真正適應媒介格局的變化。在新媒體時代,由于網絡的快速普及、硬件的升級和軟件的完善,媒介傳播技術更加先進,各種低成本、傳播速度快的新媒體崛起,也帶給傳統媒體一定的沖擊。因此,電視媒體要高度重視與新媒體的融合。
其一,要利用好新媒體資源,對電視文藝節目進行推廣與宣傳。除了利用比較流行的門戶網站進行推廣之外,還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宣傳方式。比如微博熱搜可以迅速帶火一個話題,能夠在短時間內吸引無數網友對此進行討論,增強傳播的效果。節目制作方可以研究熱搜榜上話題的特點,通過合理的營銷手段讓節目相關話題上熱搜,提高節目的吸引力。一些有名的微博博主擁有大量粉絲,與他們合作,帶火節目相關話題,也能夠快速形成集聚效應,吸引其粉絲關注節目。
其二,很多網絡視頻軟件都具有回看點播功能,具有極強的互動性,電視文藝節目可以與其緊密合作,邀請受眾對電視文藝節目的內容進行投票或競猜,對猜中的受眾給予一定的獎勵。
總之,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帶給傳統媒體巨大的沖擊,電視文藝節目要充分把握好新媒體的特點和優勢,采取融合策略,增強電視文藝節目在新媒體上的傳播效果。在媒介融合時代,移動互聯、碎片化傳播已經使受眾形成多屏互動、快速閱讀收看的習慣,電視觀眾邊看電視、邊看手機已是趨勢。新媒體大量稀釋了受眾看電視的時間,個人收視時間被嚴重分割,瞬間收視、短暫停留、迅速遺忘的特點對電視節目的傳統傳播模式帶來極大挑戰。不少傳統電視人及時把握新媒體傳播特點,對現有資源進行整合再利用,以短視頻的方式,實現電視節目全方位傳播,推動節目走紅。
比如東方衛視大型原創音樂文化類節目《唱響中華》,積極利用“短視頻”的傳播渠道。一方面,《唱響中華》在播出過程中利用音樂、媒體領域的KOL(關鍵意見領袖)對優質歌曲進行分段傳播,并實時評論互動,大大調動了受眾熱情;同時還將節目精彩視頻制成純享版,在微博、秒拍、今日頭條等各平臺發布,完成視頻的二次發酵。
另一方面,在新媒體平臺上推送節目邀請的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友人參與《唱響中華》彩排的故事。短視頻碎片化、重點突出的特點,符合當下受眾獲取信息的習慣。
再如,浙江衛視《漢字風云會》制作方特意制作了認識易錯字的短視頻《考你個字》專用于網上流傳,不少年輕人在朋友圈轉發,擊中的全是人們常用易錯字的軟肋,網友紛紛調侃“要回爐上小學”。
不少電視臺為彌補電視一次性傳播的不足,紛紛在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等渠道開設賬號推廣運營,不僅使節目內容得以全方位傳播,同時在多媒體領域樹立和擴大了影響力。
如北京電視臺推出的“精品再造計劃”,將生活頻道的生活資訊、美食、家裝、健康節目播出的優質內容,進行網絡化改造,制作成適合新媒體傳播的圖文、短視頻等,在“兩微一端”等開設賬號進行推廣運營。這些方法都值得電視文藝節目借鑒。
5G技術將顛覆內容分發,升維精品創作,突破時空制約,實現“資訊無處不在,觀點無所不在”的傳播格局。而廣電行業在媒體融合創新傳播方面,要做好“多端聯動”。不能忽視的是,開機率下降的傳統電視大屏依然擁有超級宣推、精品創作和權威背書的巨大主流勢能;而移動小屏行使著“內容書架、前沿探索和圈層收看”的功能;朋友圈、微博儼然成為輿論戰場和社會議題的裂變放大;而短視頻和直播則是精準到達、分享傳播、實現長尾效應。“電視、手機、微博、朋友圈、短視頻APP”如能實現良性循環的“各司其職”,則有望形成媒體融合時代特有的傳播鏈條。
全媒體語境下,電視文藝創作要積極主動適應時代發展趨勢,運用更多樣化的表達形式,提高電視文藝的整體傳播效果,確保整個電視文藝創作的質量與水平穩定提高。網絡的快速發展帶給電視媒體巨大的沖擊,面對挑戰,電視人要更加重視對電視文藝的創作與宣傳,加強電視文藝節目和其他媒體的互融,開拓思路,明確市場定位,拓寬宣發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