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玲 陳 紅
研訓反思,即教師在參加研修活動之后,對活動內容進行回顧、總結,并進行自我吸收與理解,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獲。本文以南京市棲霞區的小學英語職初教師培養的實踐經驗為例,分享如何通過開展研訓反思助推職初教師的專業發展。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與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近幾年南京市棲霞區(以下簡稱“我區”)學校的數量與規模不斷擴大,大量的新教師加入小學英語教師隊伍。另外,由于我區地域較廣,不同學校在辦學規模、師資隊伍等方面差異較大,部分學校存在英語教師團隊年輕化,職初教師在校內缺乏學科骨干教師引領。因此,我區通過高質量、系列化的區級學科主題研訓活動來加速職初教師的成長。同時,為了提高職初教師參加研訓活動的現場學習力,將所學有效轉化為所用,我區要求職初教師參加活動后撰寫一篇研訓反思。我區還以青藍結對的形式為所有職初教師安排了跨校的指導教師,職初教師寫好反思之后需要先給導師審閱、點評,再上交學科研訓員。
開展研訓反思,可以讓所有職初教師認真對待每一次研訓活動,使他們不斷學習、不斷思考、不斷成長,既提升了他們參加研訓活動的效率,也提高了他們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教學研究水平。在實施過程中,我區創建了由學科研訓員、導師(學科骨干教師)、優秀青年教師、職初教師組成的教師培養共同體,旨在強化對職初教師撰寫研訓反思的過程化管理與指導,讓他們能真正在“寫”的過程中內化所學,逐步實現個人的專業發展。
大部分職初教師撰寫研訓反思的經歷,可以映射出他們的成長歷程。很多教師的反思內容都由最初的流水賬式記錄逐步轉變為有主題、有重點的教學小論文,他們也在5 年內從新手教師逐漸成長為教壇新秀。
在開展每一次區級學科研訓活動時,我區會提前安排職初教師的座位,并要求師徒坐在一起。導師的陪伴學習,既可以對職初教師起到督促的作用,也可以及時解答他們在活動觀摩過程中的疑惑。同時,導師還可以與徒弟分享自己的觀點,引導他們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觀察。例如,在聽課過程中遇到精彩的教學片段時,導師會詢問徒弟的觀點,如果發現他們不能正確領悟執教者的設計意圖,導師會及時給予點撥。再如,在聽課結束后,師徒交換閱讀聽課筆記本,導師在聽課筆記本上圈劃的關鍵詞、聽課過程中的批注以及聽完課之后的整體評價,讓年輕教師看后既對這節課有了更準確的認識,也學會了如何高效聽課。在每次活動結束后的一周內,所有職初教師要完成研訓反思的撰寫并上交,學科研訓員對反思進行及時反饋。這樣一對一的及時性指導和撰寫研訓反思的要求,極大地提高了職初教師參加研訓活動的現場學習力,促使他們深度參與每一次活動。職初教師只有在研訓活動中認真觀摩、詳細記錄、積極思考、主動交流,才能在撰寫研訓反思時言之有物。
我區圍繞某一主題開展學科研訓活動,步步深入地引領職初教師系統掌握教學方法。如針對所使用的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Story time板塊,我區開展了課內閱讀教學研討系列活動,每一次活動確立一個研究側重點,從閱讀教學讀前、讀中、讀后不同環節的活動設計等維度有序展開探討。每次課例觀摩之后,學科研訓員進行現場點撥。在課例觀摩和充分研討的基礎上,職初教師撰寫研訓反思進行內化吸收。這樣一來,他們對該板塊的教學范式以及教學活動設計都建立了清晰的結構化知識體系。通過持續的研訓反思撰寫、課例分析以及個人思考,教師解讀教材的能力、教學設計的水平都會產生飛躍式進步。
此外,在撰寫研訓反思的過程中,職初教師不僅記錄、評析優秀課例片段,還能聯系自己的日常教學進行對比分析,思考哪些活動可以借鑒,反思自己教學中的不足,并記錄日常教學中受到的啟發和積累的經驗,將之作為日后教學工作的參照,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撰寫研訓反思的過程,也是職初教師提升專業表達水平的過程。縱觀我區教師5 年來所撰寫的反思,我們發現:剛入職的教師通常寫的是“流水賬”式反思,他們所撰寫的反思內容以活動過程的記錄、教學環節的敘述為主;入職一段時間后,教師逐漸開始寫“關鍵詞”式反思,他們能結合日常教學中的困惑,擬定課堂觀察點展開課堂觀察,撰寫反思時能提煉關鍵詞,寫出自己的思考與收獲。從職初教師的研訓反思內容的變化中可以看出,他們從最初對課堂教學流程的關注,逐步過渡到對課堂關鍵問題的聚焦,這也是他們專業成長歷程的一種寫照。
撰寫研訓反思的過程也為職初教師更加成熟的專業表達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他們大多將自己所撰寫的反思內容進行加工與整理,最后形成論文或案例,文章在各級各類論文評比中獲獎或在核心期刊上發表。
我區會定期舉行不同形式的研訓反思交流活動,在“表達”與“聆聽”的過程中提升職初教師的綜合素養。針對剛入職的教師,我區安排優秀青年教師分享自己撰寫研訓反思的經驗和個人專業發展的歷程,研訓員也會不定期展示部分教師的研訓反思并進行點評,這樣既可以起到示范引領的作用,也能讓職初教師從優秀教師的成長經歷中收獲信心。除此之外,還有互動式反思交流、主題式反思交流、總結式反思交流等形式。
互動式反思交流主要有兩種形式,其一是現場互動式反思交流,即教師在參加研訓活動時,研訓員會圍繞當天活動的主題,提出幾個核心問題,引導所有教師進行現場交流。研訓員以問題為引領,啟發教師積極思考,對研修的內容進行深層次剖析與解讀。現場互動式反思交流讓職初教師對教學問題的思考不僅停留在“知其然”這個層面,還能“知其所以然”,促使他們從多元的視角審視各種教學問題。
其二是平臺互動式反思交流。現場互動式交流因受時間的限制,能夠參與的教師不多,部分教師不能在現場進行深入思考,所以研訓員要求所有職初教師在活動結束后,集中于QQ群內進行交流發言。教師將參加研訓活動最直觀的感受、最主要的收獲以凝練的文字發表在QQ 群內。平臺互動式反思交流既讓所有教師都能參與,也讓他們可以閱讀、學習同伴的反思,為自己帶來很多新的啟發與收獲。
對于大部分的職初教師,上崗第一年的發展目標是“站穩講臺”,這個階段他們所撰寫的反思內容多聚焦在課堂教學范式、課堂活動設計等方面。隨著職初教師逐步適應教育教學工作,從第二年開始,我區會結合研訓活動的內容要求教師撰寫主題式反思,并在每一個主題系列研訓活動后進行現場反思交流,所有職初教師需要認真準備,結合PPT進行匯報。
我區當下使用的英語教材是譯林版小學《英語》,開展的小學英語職初教師培養系列的教學研討主題有“閱讀教學”“詞匯與句型教學”“語音教學”“寫作教學”“復習課教學”等。我區針對每一個主題安排兩至三次研訓活動,有觀摩骨干教師執教的示范課、專家報告等。職初教師在參加每一次研訓活動后,圍繞主題撰寫反思,進行一次集中的沙龍研討交流活動,每一位教師需要梳理所學所思所獲并進行公開匯報。為了展示研訓的成果,同時也為了激發職初教師自我發展的主動性,我區會安排表現突出的教師執教區級匯報課。學習—思考—內化—吸收—實踐,通過這樣一系列的主題研訓活動,教師可以較為系統地學習不同課型的教學思路,有效提升個人教育教學水平。
學年末,我區會安排職初教師進行總結式反思交流活動,教師對這一學年的研訓、教學、專業發展等情況進行回顧與總結。職初教師對照學期初的發展計劃,總結自己的收獲,反思教育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問題出現的原因,并嘗試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所有導師都會到場參加活動,在活動后與徒弟進行對話,對徒弟一年來的成長歷程進行點評,肯定他們取得的成績并鼓勵他們繼續攀登高峰。
每一位職初教師都有一位跨校的骨干教師與之進行師徒結對,職初教師撰寫每一篇研訓反思并交給導師進行點評,導師閱讀完后,通過文字的形式進行評價與回復。在點評反思時,導師或是解答徒弟提出的困惑,或是指導徒弟對某一個教學設計進行進一步思考,或是提出新的要求,督促他們不斷學習、不斷成長。
職初教師在撰寫研訓反思時,會記錄所觀摩課例的精彩片段并加以分析。然而,由于他們缺乏一定的教學經驗,在教材解讀、教學設計、課堂評價等方面的能力較弱,往往在觀課時“浮于表面”,只關注課堂活動的形式,在教學中盲目照搬他人的設計,而不善于思考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教學活動的有效性等深層次問題。導師在閱讀職初教師的反思時,會特別關注他們對課例的理解,啟發他們對課例進行更加精準的、全面的分析,指導他們在借鑒他人的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情、教學內容等方面的差異。在導師的幫助下,職初教師逐步學會了理性觀課,合理設計教學活動。
同時,一些職初教師還會在反思中寫下他們在日常教學或課堂觀察中的困惑,導師也會及時給予解答。精準的一對一幫扶讓職初教師在提升課堂教學水平上少走彎路,更加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更加快速地實現自我專業發展。
導師閱讀、點評職初教師的反思時,首先會關注文章的行文表達。對于剛入職的教師,導師會從文章撰寫的格式、規范要求、遣詞造句等方面進行非常細致的指導。在職初教師熟練掌握專業表達的規范后,導師又會聚焦反思的核心內容,進一步提升教師反思撰寫的水平,如標題的擬定、關鍵詞的提煉、觀點的論述等。在導師的指導下,職初教師的論文寫作水平與教育科研能力均得到了提升。
開展研訓反思是我區職初教師培養的一個支點,基于這個支點,我區激活了職初教師的潛能,撬開了他們專業成長的大門,讓他們在研訓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