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璽 蓋娜娜
資料補充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最常用的助學策略之一。對此,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在語文要素的編排上也有充分的體現:五上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為“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六下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為“查閱相關資料,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資料助學既是一種助學策略,也是學生應該具備的一種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助”的原則,守住“學”的本質,在最合宜的學習時機,提供最有學習價值的資料,以達成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目標。
通常情況下,背景資料助學策略運用于歷史久遠、有年代感的文本教學中,這些文本的教學難點就是如何拉近時空距離,打破時空阻隔,幫助學生與文本展開有效對話,從而準確地理解文本負載的意義與情感。
以小學語文統編教材所選編的革命傳統類課文為例。這一類課文既是革命文化的歷史寫實,又是革命文化藝術的凝練和表達,承載著特殊的育人價值。據統計,小學語文統編教科書共編排了34篇革命傳統類文章,這些內容占全冊教材選文的10.67%。但這一類課文具有特殊的時代印記,其內容與當下的生活實際,甚至價值觀念存在較大差距,導致學生在內容理解和情感認識上產生了較大的障礙。此時,教師應通過背景資料的適時引入,助力學生大致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為對課文內容的深化理解做好鋪墊。如教學四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學生對“中華不振”一詞的理解存在較大困難。教師巧妙引入了20世紀初中國社會實況的相關歷史背景資料,帶領學生感受當時國家的貧瘠衰弱以及所承受的巨大屈辱。當學生在此基礎上再學課文時,就能夠切身感受到周恩來心中熊熊燃燒的烈火,深刻體會其“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慷慨斗志和偉大理想。
互文材料涉及相關文本的重組和補充,旨在使學生突破單一文本的局限,通過關注文本與文本之間的內在聯系,來實現目標文本的恰切解讀。
以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的古詩教學為例。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共選編古詩文129篇,平均每個年級20篇,占課文總數的30%左右。從選文數量上看,古詩已經成為小學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從學習目標上看,低年級的古詩學習以誦讀為主,但高年級的古詩學習不可淺嘗輒止,浮于古詩學習的字詞句層面。古詩中有景、有意象、有情感,要想走進詩人內心,深刻體悟詩句的情感表達,僅憑所學古詩的字面或單篇是難以企及的,必須得借助相關的互文資料。如五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要求學生體會詩人“喜欲狂”的情感,僅憑學生條分縷析的字詞解讀是無法走到詩人內心里去的。這不僅需要教師補充“安史之亂”的相關歷史背景素材,還需要教師借助互文資料,幫助學生搭建起走向詩人內心的橋梁。教學伊始,筆者以杜甫創作于安史之亂之后,意在描寫逃亡慘狀的《彭衙行》一詩為切入點,幫助學生體會杜甫飽受的顛沛流亡之苦。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又適時引入《春望》《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三首古詩,引導學生通過解讀“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等詩句,充分體會“國破”“民苦”“生活慘”的悲慘現狀。在引入詩文與目標詩文的對比閱讀中,學生從淺表學習邁向了與詩人的深度對話,真切地感受到詩人為國喜、為百姓喜、為個人喜的“喜欲狂”的內心感受,而這也正是互文資料引入的價值所在。
拓展資料與互文資料不同,互文資料是與文本交互融合的資料,起到促進理解的作用,而拓展材料旨在通過進一步深化文本的意義與情感內涵,促成學生的認識再深化、思想再豐腴、感情再升華。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選文式的教材特點決定了文章大多是片段式的選編,這種脫離大背景下的文章容易使學生“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只能理解特定文本的表層內涵,無法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層機理。這就要求教師通過拓展資料來幫助學生跳出單篇或選編的局限性,達到深化文章內涵、與課文內容產生情感共鳴的效果。如六上《少年閏土》節選自魯迅的短篇小說《故鄉》,《故鄉》深刻概括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現實,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為了讓學生對閏土這一人物形象更加深刻地認識,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呈現了《故鄉》中有關成年閏土的片段和《故鄉》的創作背景,引導學生對比少年閏土和成年閏土的異同之處,這不僅對學生的認知形成了較大的沖擊力,激起了學生的情感波動,還進一步深化了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異版資料是指同一文本的原版或再版,通常情況下,會與目標文本在內容、體裁或呈現方式上存在差異。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從三年級開始選編了14篇文言文,這些“古文”短小精悍、淺近易懂、文質兼美、生動有趣,既有著名的歷史人物故事,也有發人深省的寓言故事,還有神奇瑰麗的神話傳說。對于這一類文體的學習策略,除了語文要素中提到的“學會運用注解”外,筆者還發現這一類的小古文其實都有與之相對應的白話文。小古文體現的是語言文字的簡潔之美,具有言簡義豐、言簡意賅等特點,而白話文則追求的是故事的生動性和趣味性。教師若在小古文的教學過程中,采用“文白資料互助閱讀”的助學策略,會有效地消除學生對文言文的陌生感和畏難情緒,引導學生由“白”識“文”,“文”“白”互生,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如四上第四單元是“神話故事”單元,本單元編排了小古文《精衛填海》,學習本課時,教師可以出示相應的白話文,讓學生在對比閱讀中通曉文意,進而感受精衛百折不撓、頑強執著的精神品質。這樣既避免了課堂上教師逐字逐句的枯燥講解,還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本單元中,還有兩篇白話文版本的神話故事《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教師在這兩課的教學過程中,也可以適時引入相應的文言文版本,重在引導學生通過對比閱讀猜讀小古文文意,達到文通字順的學習目標。這種文白對比、文白互助的策略,不僅讓學生的小古文知識積淀得以豐厚,傳統文化素養得以增強,還使得學生的遷移對比能力得以提升,從而為日后文言文的自主探究學習奠定了能力基礎。
此外,“文白互助”策略也可在被改寫的古典文學作品的教學中滲透一二。如五下《草船借箭》就是一篇古典文學作品的改寫文,這篇課文的課后練習題要求學生“讀下面的閱讀鏈接,找出課文中對應的段落”。閱讀鏈接選自原著的對應片段,教師可以提醒學生注意“擂鼓吶喊”“切不可輕動”等詞語,使其明白這一段講述的是諸葛亮借箭的情節,進而精準定位到課文中與之對應的自然段。由此,學生既能在對比中深化對學習文本的理解,又能感受原著語言的特點。同時,借助閱讀鏈接拓展閱讀資料,教師為學生打開了閱讀名著的切入口,推開了學生閱讀經典名著的大門。
異版資料引入策略還可以應用到革命傳統類作品中。歷經歲月的淘洗,很多革命傳統類作品都被改編成了紅色經典電影,如《小英雄雨來》《開國大典》等,這些影視資料將靜態文字版本的革命歷史事跡化為動態電影版本的革命故事再現,能夠快速地還原歷史,將學生帶入情境之中,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
語文學習從來不是孤立的存在,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也絕不是靠幾篇課文,而是需要大語文觀下縱橫貫通的閱讀。因此,語文教學需要資料助學策略,通過適時合宜地引入資料,既可消解學生的學習之困,又可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此外,教師在運用資料助學策略時,需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教師要堅持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統一的資料選用原則,認識到資料引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輔助地位,明確資料引入絕不是簡單的一加一的拼盤過程,而是基于文本間的優化組合,發揮文本最大效用價值的過程。第二,不同的資料助學策略存在一定的體裁側重,如背景材料策略較多地應用于革命類作品中,拓展資料策略較多地應用于節選類作品中等,但這種對應并非絕對成立。總之,是否運用資料助學策略,以及選取何種助學資料應當是教師綜合考慮學情、教學目標等因素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