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中 田文秀
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是事關黨和國家事業永續發展后繼有人的根本大計,也是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茲念茲的“國之大者”。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大時代課題,并從教育、宣傳思想、文學藝術、新聞輿論、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等多方面布局時代新人培養工程,構建了“大思政”教育的新格局,開創了“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新局面,開拓了人才培養工作的新境界。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對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及其偉大成就、歷史經驗進行科學總結,明確提出“歷史主動精神”“歷史創造精神”等重要概念。面向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走好新的趕考之路,尤為需要充分發揮時代新人的歷史主動精神、歷史創造精神,將其轉化為走好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強大動力。
《決議》對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特別是新時代的歷史性成就進行總結,對黨的歷史經驗進行高度凝練和概括,彰顯了強烈的歷史自覺和歷史自信。黨在新時代的歷史性成就以及帶來的歷史性變革,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黨在新時代的歷史性成就是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重大戰略成果;黨的歷史經驗是對歷史規律的深刻揭示,是對歷史發展大勢的科學把握,是開創未來的基本遵循。黨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經驗,對時代新人具有極大的鼓舞作用。
第一,要教育和引導時代新人深刻認識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這些成就和變革最為鮮明的表現,就是形成并取得了包括理論成果、實踐成果、制度成果在內的一系列重大成果。要教育和引導時代新人深刻認識這些重要成果對黨和國家事業產生的重大歷史意義,增強維護和鞏固既有成果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在此基礎上,不斷創造新的成果。
第二,要教育和引導時代新人全面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經驗。《決議》將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高度凝練概括為“十個堅持”,是黨的最新理論創新成果,構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黨的歷史經驗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掌握歷史主動和進行歷史創造的行動指南。要教育和引導時代新人從整體上理解和把握“十個堅持”。“要將其作為正確判斷形勢、科學預見未來、把握歷史主動的重要思想武器,善于從歷史經驗中增強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的定力、魄力、能力?!?/p>
第三,要教育和引導時代新人堅定歷史自信。自信自強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身上彰顯出的具有鮮明標識的精神特質。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堅定自信的問題,明確提出“四個自信”。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提出堅定歷史自信的問題。歷史自信是黨和人民基于對黨的歷史的深刻認知、對黨的奮斗成就的深刻洞悉、對黨的歷史經驗的科學把握,對達成奮斗目標和完成歷史使命的積極肯定和確認。在2021年度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的黨史學習教育專題民主生活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的趕考之路上,我們能否繼續交出優異答卷,關鍵在于有沒有堅定的歷史自信”,要求“教育廣大黨員、干部和全體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年堅定歷史自信、筑牢歷史記憶,滿懷信心地向前進”。這些重要論述,為黨的歷史自信教育提供了重要遵循。要教育和引導時代新人堅定歷史自信,增強對黨的奮斗成就和奮斗精神的信心,有效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傳播帶來的負面影響。教育和引導時代新人保持戰略定力和歷史耐心,錨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目標,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力戒畢其功于一役的浮躁、只求短平快的功利,發揚釘釘子精神,奮力跑好屬于自己的這一棒。
歷史主動精神和歷史創造精神的發揮,不是無條件的,而是有條件的;不是盲目的,而是自覺的。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睍r代新人歷史主動精神和歷史創造精神的發揮,需要科學歷史觀的指導,也就是唯物史觀的指導。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一生兩大發現之一,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共產黨人提供了認識和把握歷史的根本方法,為時代新人發揮歷史主動精神和歷史創造精神提供了理論依據。
第一,要運用唯物史觀教育和引導時代新人樹立正確歷史觀。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揭示了樹立正確歷史觀的重要性,指出:“歷史是一面鏡子,從歷史中,我們能夠更好看清世界、參透生活、認識自己;歷史也是一位智者,同歷史對話,我們能夠更好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币逃鸵龑r代新人運用正確歷史觀,認識和把握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從而深刻把握歷史發展規律、洞悉歷史發展大勢,認清歷史前進方向,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深刻認識黨和國家所處的歷史方位和新時代帶來的歷史機遇,增強在黨的領導下矢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的自覺性。
第二,要運用唯物史觀教育和引導時代新人樹立歷史思維。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治國理政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歷史思維,善于借鑒歷史中蘊含的寶貴經驗。歷史思維是一種科學思維方法,是把人類過去、現在和未來貫通起來思考問題的方法。歷史思維是一種過程思維,也是一種反思性、批判性、前瞻性思維,具有連續性、生成性、繼承性等特點。歷史思維為總結歷史規律、理性分析現實、探尋未來發展提供科學方法論指導。要教育和引導時代新人運用歷史思維去認識和把握歷史規律,深刻認識歷史發展的必然性,用大歷史觀映照現實和遠觀未來。要教育和引導時代新人修好“四史”必修課,尤其是要對黨史、新中國史有一個系統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克服歷史學習上的碎片化和歷史認識上的片面化。要深刻領悟和用好黨的歷史經驗,不斷從黨的歷史經驗中汲取前進的智慧和力量。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的根本動力。”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無論是建黨、興黨、強黨,還是救國、興國、強國,這些富有不同時代內涵的偉大社會革命,都旨在完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并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持續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激勵人。中國共產黨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曾激勵無產階級革命新人、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為走好各自的長征路而接續奮斗。在新的歷史方位和新的發展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面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運用戰略思維,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括為中國夢,使其成為凝聚共識的最大公約數和時代最強音。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光榮歷史使命賦予時代新人,并從擔當意識、斗爭精神、過硬本領等方面,闡釋了發揮歷史使命激勵作用的著力點。
第一,要用歷史使命激勵時代新人強化擔當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對時代新人提出“三個有”(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和“四大”(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的明確要求,闡明了時代新人身上應具備的時代特質,將擔當使命作為聚焦點?!皳姑?,就是要牢記我們黨肩負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勇于擔當負責,積極主動作為,保持斗爭精神,敢于直面風險挑戰,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和無私無畏的勇氣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要持續開展中國夢教育,講清楚中國夢的本質,講清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不可逆轉性。
第二,要用歷史使命激勵時代新人發揚斗爭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币v清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艱巨性,闡釋好新時代偉大斗爭的歷史特點,教育和引導時代新人牢記“兩個務必”,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發揚奮斗精神,用偉大夢想激勵果敢行動。
第三,要用歷史使命激勵時代新人練就過硬本領。本領高強方可堪當時代重任。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增強本領問題發表過系列重要論述,明確提出“八項本領”和“七種能力”,又反復強調增強斗爭本領的問題。要教育和引導時代新人以此為遵循,努力掌握馬克思主義看家本領,提升理論素養和綜合素質,化解“能力不足危險”,克服“本領恐慌”,為履職盡責夯實基礎。
綜上,充分發揮時代新人的歷史主動精神和歷史創造精神,要堅持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有機統一。以黨的實踐創造和歷史經驗啟迪智慧,以科學理論武裝頭腦,以奮斗實踐創造歷史偉業。堅持改造主觀世界與改造客觀世界相結合,自我革命與社會革命相統一,讓時代新人擁有更多的歷史自覺和歷史自信,激發更為強大的歷史主動精神和歷史創造精神,為在新時代建功立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