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振宇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指在教學中進行適當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滲透,使學生的身心發展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在學習的同時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在數學教學中,筆者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因材施教,適時、適度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往往源于好奇。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好奇心表現尤為突出,但進入初中后,反而失去了這種可貴的天性,他們盲目地聽從,可以說是教師講什么,他們學什么,這一問題值得反思。好奇心的可貴之處在于能讓我們發現一些不易發現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數學問題,調動學生旺盛的求知欲,使其永遠保持“好奇”的天性,不盲目聽從,敢于質疑,并在充滿荊棘的問題中不斷前進。這本身就是一種健康的心態。
“學源于思?!痹谝酝恼n堂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教師在講完知識內容后,向學生提問,這一知識點弄懂了嗎?這個題目會做了嗎?你們還有什么問題?等等。這樣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產生了被動學習的心理狀態。為此,筆者在教學中稍微改變了提問的方式,鼓勵學生自主研究教材內容,研究數學概念、定理及例題。在研究完后,筆者便要求學生結合教材提問,問題越多越好,越有思考價值越好。這樣在學生的“問”和師生的“共答”中,學生就會變得更加主動。
比如,在“有理數”一課中,筆者讓學生閱讀教材。在閱讀結束后,筆者提出問題:為什么會有負數呢?負數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有什么用處?負數是否也能用數軸上的點表示呢?絕對值的內涵是什么?為什么要取絕對值呢?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學生主動思考的成果,也是需要教師重點講解的知識。所以,放心將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優化學生的心理環境,促使學生在數學認知的過程中具備良好的心理狀態。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的心靈深處,總有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睂W源于思,學生有思考才會有體會,才會有獨特的學習經歷,避免出現盲目從眾的心理。例如,在“隨機事件概率”一課中,在用硬幣舉例時,有的學生就提出,扔5次硬幣、10次硬幣,其結果都朝上,可以認為是隨機事件,但1000次、10000次都朝上,真的會發生嗎?這究竟是一種不可能事件,還是隨機事件呢?無論學生的質疑是否正確,只要學生勇于質疑教材,質疑教師,就說明學生積極開動了腦筋進行思考。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應當鼓勵學生質疑,開口表達,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心態。
數學學科所具有的抽象性、符號性和邏輯性特點,使得數學問題的解決經常伴隨著困難,這就會讓學生產生嚴重的挫敗感,進而對數學學習失去信心。正如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當代青少年學生在家庭的溺愛中長大,稍微遇到挫折就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由此引發的悲劇令人惋惜。因此,這個時期正是磨煉學生意志力、提高學生抗挫折能力和培養學生信心的最佳時期。作為教師,我們應大膽放手讓學生去嘗試,去探索,去體驗,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磨煉意志,做到敢想、敢拼。
在我們傳統的意識中,數學具有極強的邏輯性,求解數學題,必須有嚴格的數學證明。但事實上,在某些情況下,如果從一開始就尋找嚴格的證明,學生可能難以理解其來龍去脈,也會覺得求解比較困難。為此,對于一些數學問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大膽進行猜測和嘗試,讓學生通過檢驗的方式來驗證自己的思路。當學生成功尋找到答案后,就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學習信心。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一課中,筆者設計了這樣一道習題:兩個自然數的和是18,平方和是170,求這兩個自然數。對于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往往用一元二次方程進行求解,但事實上,有的學生不需要經過繁雜的計算就能猜測出答案,如,假設兩個自然數都是9,則其平方和為162,162小于170,所以,其中較大的數應該比9大;當較大的數為10時,兩數的平方和為164;繼續猜,較大的數為11時,平方和為170;較大的數為12時,平方和為180。所以,這兩個自然數分別是7和11。學生在求解這道題時,沒有與已有知識進行掛鉤,而是通過觀察式子和猜測、檢驗,輕松得到結果。對于該生的解法,筆者并沒有批評,而是表揚了學生思維的獨特之處,同時,也鼓勵他用方程再進行求解,并嘗試將兩種方法有機結合起來,讓解題變得更加簡便。只有使學生依靠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才能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
陶行知先生強調“教學做合一”。傳統教學以教師的“教”為主,嚴重忽視了學生的“學”和“做”,嚴重抑制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為此,在課堂上,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動手實驗,讓學生能夠進入主動探索狀態,這樣做有利于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構建,鍛煉學生的意志力。
例如,在“勾股定理”一課中,筆者并未直接向學生展示勾股定理,而是設計了一個動手探究實驗:讓學生利用幾何畫板,繪制一個Rt△ACB,其中∠B=90°,分別以三角形的三邊為邊構造正方形,并度量它們的面積,計算用兩條直角邊構造的正方形面積的和,并與用斜邊構造的正方形的面積進行比較,從而推導出勾股定理。然后分別拖拽三角形的三個頂點,改變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狀進行驗證。學生通過主動探索和動手實驗,在自主探究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找到學習的自信心。學生在學習中經歷無數次的因戰勝困難而獲得的成功感以后,逐漸積淀的這種心境就會轉化為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個性。
數學教學是一個數學思維活動過程,也是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但從以往的教學實踐來看,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中,教師更多關注的是師生互動,而忽略了生生互動。在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下,部分教師認為師生的互動決定了學生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的效果。實際上,教師對學生的影響遠遠不如生生之間的影響。生生互動,是學生之間的心靈交流,是學生行為、思維和情感的相互作用,對于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心理,形成健康合作、競爭態度有很大作用。所以教學不僅僅是師生的雙邊互動,也是師生、生生間的多向活動,是一種復合活動。
相互配合、相互協作有助于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在課堂中,設計需要學生分工合作解決的數學問題,有利于促進學生的互動。在“相似三角形”一課中,有一個利用皮尺、測角器等工具測量旗桿高度的活動,筆者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這些小組按照教材中的設計分工,每個組長分配成員要帶的材料。比如,有的帶鉛錘,有的帶細線,有的帶木棍,有的帶半圓形硬紙板做成的測角器,等等。在活動中,每個成員組內相互合作,組外相互競爭。在制作與測量過程中,需要學生之間的默契配合,因為微小的誤差就會導致結果錯誤。最后比較各個小組的測量結果,讓學生認識到,只有齊心協力才能成功地解決問題。數學課堂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適應集體生活,學會共同發展。
很多教師習慣將在課堂上“說話”當作自己獨有的權利。學生只能作為觀眾靜靜地聽,缺乏參與,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不利于心理健康發展。為此,筆者在教學中,經常讓學生以“小老師”的形式,開口講,相互講。在講的過程中,學生學會表達,學會傾聽,獲得自信。這對于初中生而言具有很大挑戰性。
例如,筆者在“反比例函數圖像及性質”一課中,設計了這樣一道習題:反比例函數0)圖像上有三個點A(x1,y1)、B(x2,y2)、C(x3,y3),若x1<0<x2<x3,試判斷y1、y2、y3的大小關系。這是一道高頻錯題。筆者先讓學生在小組里進行分析討論,隨后對于出現的錯誤或問題再與大家進行互動交流。在這種情況下,每個小組的“小老師”可以將自己的思路與組內成員進行相互交流,在討論中幫助組內成員糾正錯誤思想,促進小組成員共同進步。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以學科教學主目標為主,輔以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和技能技巧的過程中,自覺消除數學學習心理障礙,培養數學學習興趣,堅定意志品質,培養審美能力,從而讓素質教育在數學園地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