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李
STEM教育理念源自美國,強調跨學科以及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注重學習過程。
當前,義務教育階段的STEM課程強調創新,教學內容要求跨學科,如果缺乏主線引領,知識點就很分散,在實際實施過程中不易操作,所以,要有相對系統的教學課程和安排。融合數學學科的STEM創新課程旨在打通學科之間的壁壘,將創新教育融入其中,啟迪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數學,從而達到對數學的有效應用。基于STEM教育理念,如何進行初中數學教學實踐呢?切入點又在哪里呢?
本課程將平面設計與數學學科相結合,包括七巧板、Logo設計、烙畫、版畫、勾股定理、華容道等子課程,旨在讓學生從數學、幾何學的角度理解二維、三維世界的數學之美,從歷史以及美學的角度,解讀數學在人類文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比如,從數學角度讓學生觀察、認識七巧板的構成,啟發學生的數學創造思維;借助經典勾股定理的證明,讓學生從幾何學角度理解二維世界的數學之美;借助華容道益智游戲,培養學生邏輯分析的能力;使用木工加工工具,打造一款蘊含黃金分割比例的作品,探究數學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性;模擬創作一些視覺作品,從視覺的角度領略數學的神奇;借助3D打印筆,將心跳的頻率打印出來,探究數學與健康的關系,等等。
學生通過平面創作的課程還會習得多種設計工具的操作技巧。實際操作中,課程可以以傳統生活中的木藝制品為案例進行導入,如烙畫、版畫等,引導學生掌握3D打印筆、桌面型安全機床、手動木工工具等工作原理,掌握其使用技巧,建立目標,進行主題式創作,激發創意。教師還可以設置比賽,讓學生通過團隊合作,將創意打造成作品,并通過分享、點評的方式,交流創意,將學到的知識進行遷移,學以致用。
本課程以PBL項目式學習以及設計思維的模式來進行設計,通過機器人案例進行課程導入。使用機器人技術組件、傳感器、馬達、齒輪等來制作全智能機器人,可以將其作為數學學科知識的延展與應用,幫助學生建立立體空間感,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比如,教師介紹機器人的基本組成與功能,引導學生用樂高積木塊自主設計、搭建一個機器人小伙伴,通過創意拼搭探究數學與機器人結構的問題;讓學生了解編程邏輯,探究數學在機器人領域中的重要性;學習舵機的工作原理、結構、應用及其圖形化編程控制,學會控制一個舵機使其轉到固定角度,并配合樂高積木塊,設計并嘗試制作一個切菜機器人,領略數字控制的魅力;和小伙伴們共同搭建一個“機器人狂歡趴”主題場景,自由設計一款超能機器人;為自己的機器人設計一張說明書,共同討論未來機器人發展方向,探究數學在機器人領域的應用;等等。
該系列課程開設的目的是激發青少年對科學技術、數學的興趣。學生通過學習、體驗以及對一個個功能型作品的練習,可促進對材料、編程知識的理解,后續也可以進行主題式的創作。
該課程以設計思維貫穿始終,結合STEM教育理念,以生活中常見用品作為創意思維案例進行導入;集科學技術與趣味人文為一體,以簡單的機械原理為基礎知識支撐,以傳感器、開源硬件模塊等為技術支持;從機械原理,到簡單的邏輯電路,再到圖形化編程的智能控制,層層遞進,逐步深入,課程之間具有一定的連貫性和階梯感。
比如,以數學的角度,從齒輪的發明到齒輪結構的變遷,了解科學的進步,探究齒輪中的數學知識,并通過3D打印、激光切割等技術探究齒輪結構;利用數學、物理知識,結合開源硬件、編程技術,設計機械傳動裝置,探究機械傳動里的數學知識;發揮空間想象力,設計一條立體的小球軌道,使小球從軌道起點到達軌道終點的過程變得精彩;利用開源硬件、3D打印、激光切割等快速成型技術,將立體軌道加以改造,使其更加智能,富有科技感,從而升級為更復雜的聯動機關。
課程以故事主題為引導,啟發學生的創意。學生在自主創意、動手制作的過程中感受知識的魅力,自主設計具有故事情節的“小球馬拉松”軌道;掌握簡單的機械原理知識和基本造物工具的使用方法,突破創新設計的瓶頸,學會從工程學角度解決問題;學會與人的溝通與配合,鍛煉動手造物的能力,同時提高了自身的環保意識,開發舊物的新功能、新價值,學會變廢為寶。教師還可設置“創客馬拉松”大賽,綜合考查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提升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配以學習任務單,引導學生進行作品展示,總結學習、制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雙減”背景下,秉承“為學生的幸福成長奠基”的教育理念,融合數學學科知識的初中STEM教育創新課程設計旨在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課程學習環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動力,讓學生在做中學,從而全面提升學生在科學、技術、工程、數學、設計、人文藝術、領導力、媒介整合力等多方面的技能與素養。此外,在課外開展一些以創客體驗為主題的創客文化活動,支持學生參加一些創客比賽,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分享交流知識經驗,同樣能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造物技能、團隊協作精神,發揮STEM理念的核心優勢,搭建創新人才教育培養的“立交橋”,從而為學生成長為全方位的創新型人才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