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英莉,牛紅霞,張大為,李俊菊,朱 輝
(菏澤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研究院,山東菏澤 274000)
現階段,我國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持續提升,人們對食物的安全標準和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進入21世紀以來,各類型食品安全事故屢次發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食品安全標準的高度關注。鑒于此種情況,我國更加注重食品的安全質量問題,并從根本層面強化和提升了食品的安全生產力度。目前,在食品生產和管理實踐的具體開展中,仍然存在一系列問題,導致食品生產和經營工作受到嚴重的阻礙和困擾,影響了我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的順利推進。因此,必須對屢次發生的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存在的生產質量問題展開全面研究,做好食品生產和管理全階段的風險控制。
食品安全標準是指根據國家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食品生產要求,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規范化管理標準。食品安全生產工作涉及諸多方面,應當考慮人們的實際食品生產和供應要求,以及我國對食物的安全生產標準。食品廠商在生產經營安排和規劃過程中,應當將“安全標準體系”作為整體生產活動的重要標準,充分發揮安全標準的監督和管控作用,進而保障食品質量安全,增加企業經濟收益[1]。
食品安全生產標準體系作用于諸多層面,能夠精準評價食品生產的安全質量,在整體規劃和生產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合理的食品安全生產工作,不僅能夠保障各類型經營任務的順利推進,更能夠減少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頻次,確保食品生產按照相應的規劃和標準推進,促進社會經濟的平穩運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詳細規定了檢測機構的具體權利和義務,生產廠商在生產經營活動規劃中,必須將相關標準以及相應的檢驗技術規范作為生產實踐工作的重要依據。按照食品安全的既定標準,以及最終階段的檢測結果,對食品進行質量評價。除此之外,此項安全檢測工作還涉及諸多行業標準,食品廠商應當明確不同地區的生產和規劃要求,采用合適的檢測方法和相關檢測技術完成檢驗工作。在食品安全生產的管理實踐中,應當進一步明確這一標準體系的法律地位,避免出現不同地區食品安全標準存在差異的現象。
食品安全工作的管理和實踐,應當從多個角度出發,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監督和管控措施,建立并健全食品安全規范體系?!吨腥A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法理依據表明,將安全標準應用于行政執法的過程中,應通過相應的安全標準所規定的內容,進行深入檢測和判定[2]。例如,食品添加劑的使用量,應當保持在一定標準范圍內。通過安全標準責任體系,明確食品安全事故類型,根據國家層面的鑒定標準展開科學判定,將造成的安全事故和食品生產經營主體,移交于司法機關處理,且行政執法的范圍應當符合法律條文。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各項科學技術發展更新迭代速度極快,食品安全生產工作也應當搭載這一高速列車,充分應用新型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積極革新檢測設備,提高食品安全檢測結果的精確度。將食品安全標準應用于刑事司法時,其責任相關人員的犯罪依據,必須按照國家既定法律標準予以判定。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并未充分明確構成犯罪的標準?,F階段,在具體的管理實踐過程中,食品安全標準所涉及的安全事故級別,若產生既定犯罪事實,應當交付教育司法機構處理,并按照實際社會危害進行量刑。
目前,我國所采用的食品安全生產標準體系中,最為重要的兩個部分是行業標準和部門標準。這兩種標準都是以提高食品安全質量為目的,但在具體的經營管理和實踐過程中,兩種食品標準極易出現沖突的情況?,F階段,我國的食品生產任務通常由廠商負責,但在具體的生產經營階段卻存在著“多種要求、標準不明”的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這一標準體系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應用價值的發揮。
相關層面的食品安全責任事故調查研究顯示,部分食品生產商不具備完善的生產責任意識,在食品生產過程中,更不關注參與食品生產的工作人員是否有傳染性疾病,食品生產法律意識淡薄。這些食品生產企業管理人員,并未充分認識到食品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性,為獲取短期內的經營收益,不注重食品質量安全,更沒有關注企業在食品市場的信譽度,長此以往,企業的社會認可度會進一步降低。此外,部分食品生產廠商甚至為了延長食品保質期,在食品中超量添加食品添加劑,這些情況都對人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3]。
我國的食品種類繁多,且大部分食物的制作工藝較為復雜。在針對新型食品展開監督和管理時,負責食品檢測的工作人員,不僅應當具備新型食品生產和經營的專業知識,還應當掌握新的食品檢測技術和方法。但是,由于相關食品專業知識較多,檢測技術和方法也容易出現混淆。除此之外,我國大部分省市地區的食品安全生產實踐工作,仍然只是沿用陳舊的管理模式,無法與當代的食品檢測技術方法相匹配。這些情況都會導致新食品標準的專業程度較低,容易造成食品生產經營中出現誤判和錯判情況。
目前,部門檢測機構食品檢測人員綜合素質較低,缺乏食品安全檢測相關專業知識,未充分掌握食品安全檢測儀器設備的操作使用流程,導致食品檢測結果不夠準確,無法保障食品質量安全[4]。部分地區缺乏新型檢測設備,只依賴傳統的檢測方式,檢測結果精確度不高。信息化程度不足,導致不同省市地區無法實現食品檢測數據的共享,部分問題食品流入市場,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命安全。
必須立足整體統籌全局,明確食品安全標準的法律地位。在此過程中,國家政府衛生部門應當發揮自身職能,促進多個食品安全檢測主體的對接和溝通工作,確保食品安全檢測過程能夠做到有法可依,共同助力于食品監測工作,避免不同職能部門由于缺乏溝通,而出現監管漏洞。
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當完善和整合食品安全標準,協調不同地區的標準交叉關系,建立并健全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同時利用計算機網絡等媒體宣傳渠道,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標準的認識。做好食品安全管理部門與食品生產廠商的銜接工作,要求企業必須獲得食品生產許可證,方能夠展開更進一步的安全生產規劃和經營。應當促進科學技術成果向食品安全生產的轉化,在構建權責明確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體系的同時,加快促進綠色食品添加劑的創新和應用,為人們的飲食安全作出真正的貢獻。
為迎合綠色環保理念,保障人們身體健康,相關企業在食品安全生產和實踐環節,應當應用綠色食品添加劑。適當使用綠色食品添加劑,不僅能夠達到豐富口感的食品生產目的,還能夠延長食品保質期,避免大規模的食品浪費。因此,食品安全生產管理部門應當著力于完善食品添加劑信用規范制度,并通過政府門戶網站,及時發布綠色食品添加劑的信息,開展宣傳工作,讓人們真正了解食品添加劑。此外,食品添加劑信用規范制度還能夠規范食品廠商的加工流程,發揮社會媒體對食品廠商的監督作用,并為綠色食品添加劑的創新工作增添一份助力。
現階段,我國各項科學技術飛速發展,食品安全檢測工作也應當充分認識到這一重點,及時更新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積極創新、引進先進檢測技術,以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食品安全需求。例如,相關部門應當充分發揮大數據和計算機的信息收集和處理優勢,將與之有關的食品信息傳輸于系統資源庫中,形成統一的線上自動化管理系統[5]。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不定期抽樣檢查的方式,對食品廠商進行科學檢測。食品安全檢測工作者,更應當提高食品檢測職業能力,根據社會時代的發展變革,制定出更加明確的食品安全檢測和管理措施,以更高的標準、能力嚴格要求自己,并將所習得的知識能力,落實于食品安全生產實踐中。
食品安全標準制度的進一步落實,與社會各個層面的核心穩定密切相關。因此,必須科學應用安全生產標準,做好全階段的食品安全檢測和管控工作,切實提升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整體效率。在此基礎上,相關政府職能部門也應當著力提升此項安全標準的法律地位,建立并健全食品安全規范工作體系,與先進的科學技術相融合,優化食品添加劑等物質的檢測方法,建立完善且規范的食品安全工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