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楠
(白城市產品質量檢驗所,吉林白城 137000)
當前消費者對食品質量與安全給予高度重視,為了給人們提供更多優質安全的食物,必須加強食品中微生物檢測,借助多種檢測技術與方法,確定食品中致病菌、指示菌的含量與類型,并在檢測期間采取科學可行的質量控制措施,從實驗環境、儀器設備、人員素質等方面著手,通過完善管理制度、定期養護設備、實施無菌消毒等方式,促進檢測結果準確性的提升,以免質量不達標食物進入市場,對消費者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構成威脅,影響食品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食品檢驗階段,一般以菌落數量為依據,判斷食品質量是否符合要求。在指示菌檢驗中,通常以細菌總數和大腸菌群檢驗為主,依靠檢測到的細菌總數判斷食品受污染情況。為保障檢驗結果準確,需要進行食物樣本處理,經過一段時間培養后進行菌落數量檢驗。相關標準中有對微生物數量的明確規定,除指示菌檢驗之外,還要對致病菌進行檢測,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蠟樣芽孢桿菌等,如若上述菌落總數高于標準值,則意味著食物已經被細菌污染[1]。
當前人們對飲食安全十分關注,但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等對飲食安全、人體健康構成較大威脅,前者是指被致病菌污染的食物,可在人類或牲畜食用后發病,后者是因直接食用毒素導致人體生理功能異常。對此,需要加強食品微生物檢驗,才可確保入口食物安全。但是,在當前微生物檢驗中存在以下問題:①檢測環境不達標,該項實驗對環境要求較高,需要在干凈無菌、溫濕度合宜的環境下操作,但部分實驗室不能滿足上述條件要求,導致實驗數據準確度降低;②儀器設備未經常保養。微生物檢測需要用到多種儀器設備,如培養箱、干熱滅菌器等,要求嚴格按照操作流程使用,使設備得到科學養護,但因部分操作者和管理者忽視該項工作,導致設備維護不到位,處于“帶病”工作狀態,進而增加檢測結果誤差;③檢測人員素質不高。檢測工作還受人為因素影響,個別檢測者存在操作失誤、選取方式不當或者態度不夠認真等情況,導致最終檢測結果出現誤差,無法滿足實驗要求[2]。
在微生物檢驗期間,可采用免疫分析法進行檢驗,具體如下。①免疫層析技術。以嗎啡(抗原)檢測為例,因抗原分子量較小,無法在NC膜上直接固定,多用化學法將小分子偶聯到BSA等大分子上,再固定到NC膜上,如若CT兩條均為紅線,則為“陰性”,如若只有一條紅線,則為“陽性”,T線不顯色。與其他技術相比,該法操作簡便、結果準確可靠,適用于多種微生物檢測,如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檢測。②免疫熒光技術。直接法原理在于將特異性熒光抗體直接加在抗原標本上,在一定溫度條件下進行染色后,用水洗去多余的熒光抗體,室溫下干燥后封片,進行鏡檢。該項技術優勢在于特異性強、靈敏度較高,適用于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檢測。③免疫磁珠分離技術,在磁場中,向樣品內加入磁珠時,磁珠分散并可與樣品充分混合;當在試管一端添加強磁場,磁珠可迅速發生力學遷移,吸附到臨近磁場的試管內壁上,將樣品移除后可將磁珠分離。該方法具有精度高、快速檢測等特點,適用于沙門氏菌、大腸埃希氏菌的檢驗。
在生物學基礎上研發出多種檢測分析技術,適用于食品微生物檢驗,具體如下:①核酸探針技術,利用相同位素對某種已知DNA樣品進行標記,再與該樣品混合,檢測目標DNA是否存在,具有特異性強、高靈敏度等特點,適用于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的檢測;②放射檢測技術,射線在穿越物質時,與物質發生作用,當探測器靈敏體積的物質和厚度已知,在特定情況下,儀器所探測的計數與放射源活度成正比,由此轉換成吸收劑量,使樣品內微生物數量、類型得以確定。該方法具有簡單快速、可自動定量等優勢,適用于大腸埃希氏菌檢測;③基因探針技術,利用同源序列下核苷酸特性進行檢測,單鏈可在特定條件下產生互補關系,對特殊基因片段進行補充,達成基因探針制備目的。利用基因探針,可使檢測者準確判斷食品內是否帶有細菌、帶有何種類型的細菌,由此判斷食品是否能夠繼續食用[3]。
在化學原理基礎上,對食品微生物檢測中的分析化學技術進行研究,包括以下幾種典型技術:①氣相色譜技術,根據不同微生物化學構成,在色譜圖內顯示出微生物的特征峰值,由此鑒定該食品內微生物數量,具有特異性強的特點,適用于沙門氏菌檢測;②流式細胞術,采用現代激光技術與計算機相結合,將帶有單細胞的液滴分離開來,實現分選功能,依靠信號采集與轉換進行分析,可同時檢測多種指標,實現全面分析和快速檢測,適用于細菌計數、致病菌和益生菌檢測等方面;③“即用膠”測定法,將帶有膠質的特殊培養面加入無菌液體培養基內,使其與混合物接觸后產生類似瓊脂的物質,在適當條件下培養,計算細菌總數、明確類型,該法操作簡便,適用于對大腸桿菌的野外測定。
(1)抗體檢驗技術。抗體檢驗技術檢測方式較多,應用較為頻繁的是酶聯免疫吸附法,該法可對特異抗原抗體實施定性或定量檢驗,在全體抗體檢驗中優勢最為明顯。在實際應用中,可將聚苯乙烯利用人工抗體包裹起來,使二者接觸后發生反應,產生抗體復合物,利用比色法獲得最終檢測結果。與其他檢驗技術相比,該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異常敏感,因此多用于該菌種的檢驗。
(2)電導分析法。對于大小分子物質來說,二者的導電度有所區別,在此原理基礎上研究出電導分析法,可通過檢測溶液導電率,獲得食品內某種微生物的含量,如Mathus系統便是該法的應用代表[4]。
(3)商品化快速檢驗技術。該技術包括ATP生物發光法、染色成像計數法兩種,前者可將熒光物質與ATP相結合,通過觀察熒光值進行細胞鑒定,在實驗時還可根據實際需求增加細菌數量;后者是借助熒光過濾膜觀察細胞顏色,如若為“綠色”說明細胞處于死亡狀態;如若為“橙色”,說明細胞處于活性狀態。
食品微生物檢測受影響因素較多,且當前檢測工作在環境、設備管理、人員素質等方面均存在不足,應采取針對性改善措施,通過注重實驗環境與設備管理、加強檢驗過程控制、提高檢測者綜合素質等方式,使整體檢驗質量得到良好控制,才可確保食品安全。
實驗環境與設備對檢測結果精準度具有較大影響,應派遣專人負責管理和維護。①科學操作和管理實驗儀器,對每日所用儀器進行記錄,嚴格控制儀器精準度,定期對重要儀器指標進行核查,如水浴鍋溫度、滅菌鍋壓力等,確保其精度符合要求。②營造良好的檢驗環境。要想確保實驗結果準確,首先要保證實驗室干凈無菌、溫濕度得宜。實驗室作為開展微生物檢驗的主要場所,在布局方面應盡可能減少潛在的污染源,減少與實驗無關的雜物堆放、禁止閑雜人員入內,并在正式檢測前進行無菌室消毒,控制好消毒時間,避免外界污染源進入室內,營造干凈無菌的環境。③檢測者還應定期檢測實驗室中病原菌的含量,做好消毒工作,確保檢測環境符合標準。在檢測完畢后,將殘留培養基與雜物等放入專門的器皿內保存,以免微生物揮發到空氣中,使實驗室環境受到污染[5]。
在食品微生物檢測期間,不僅要注重樣品管理,預防樣品被其他微生物污染,而且要選擇恰當的檢驗方法。另外,應根據樣品形態選擇相應的檢測方式,如固態食品樣品采用重量法,液壓食品采用體積法。將固態食品樣品搗碎時,可利用勻質器,并用生理鹽水對搗碎樣品進行稀釋。從樣品送檢到出具報告的全過程,檢驗者都要如實記錄,所用的全部試劑與培養基均要滿足相關標準。在微生物檢測中,應根據要求開展檢測工作,確保嚴格遵循操作流程,每個實驗環節都要確保規范無誤。檢測完畢后,應及時處理好實驗垃圾,不可隨意丟棄[6]。
檢驗人員的專業水平與綜合素質同樣會影響實驗結果可靠性,為了提高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則要對檢測者開展培訓活動,使其法治意識、職責道德與責任感得到全面提升。①相關部門組織開展培訓教育工作,通過定期培訓和參觀考察,使檢驗者了解到更多前沿信息,促使其更新自身知識體系,提升專業技能水平;創新檢驗方式,引入國外先進技術,培養檢測者分析和判斷意識,使之能合理分析微生物類型,選擇最佳檢測方法。②完善實驗檢測管理制度,針對檢測環境、設備與人員制訂相應的管理規定,并制訂相應的獎懲措施,使檢測者能夠自覺約束自身行為,在檢測中把握好每一個環節,減少操作失誤,提高職業道德與法律意識,嚴格按照檢驗流程和標準開展工作,確保檢測結果真實 可靠[7]。
在食品行業運營發展中,必須做好微生物檢驗工作,才可確保食品安全和人體健康。對此,應積極引入先進的檢測方式,應用免疫學檢驗法、基因探針技術、氣相色譜技術等,并通過注重實驗環境與設施管理、加強檢驗過程控制、開展員工培訓教育工作等方式,規范檢測流程,依靠最合適的檢測方法得出精確的檢驗結果,促進微生物檢測水平提升,依靠強大的技術力量和完善的質量管理制度,為食品安全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