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華
(微山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驗科,山東濟寧 277600)
轄區疾控中心所涉及的主要工作內容是對患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以及傳染疾病進行檢驗,并通過相應的作用機制,有效地預防和控制疾病。其中所實施的微生物檢驗工作是疾病預防和控制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檢驗質量的高低直接會對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造成影響[1]?;诖?,本文開展疾控中心微生物檢驗問題及對策研究。
本次研究從2020年4月開始至2021年4月為止,通過電腦隨機抽選的方式選擇在本轄區中心工作的36例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作為入組成員。在參與本次研究的所有成員中,所含有的男女數量分別為11例和25例,成員年齡為22~51歲,均值為(38.45±5.31)歲。其中,本科學歷成員17例,大專及以下學歷的成員為19例。
①按照醫療事業所設定的標準以及疾控中心所含有的相關文獻為基礎資料,制定詳細的問卷調查報告,最終所修訂的內容需要通過相關專家的審核確定才能進行后續工作。②調查全過程按照匿名的方式進行,將36份調查問卷同時發放至參與本次研究的所有成員,待所有成員填寫完畢后將問卷全部收回,其中沒有無效問卷。③對成員所填寫的問卷內容進行分析與歸納,并針對問卷所涉及的相關問題提出對應的解決辦法。
通過讓參與本次研究的所有成員填寫調查問卷的方式對轄區中心微生物檢驗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與分析,問卷中所涉及的內容包括人員配置不均衡、檢驗設備落后、標本采集不規范以及檢驗環境不合格,通過最終回收的問卷對各項問題進行分析。
在本次問卷調查中,36.11%(13/36)的成員表示存在人員配置不均衡的問題;16.67%(6/36)的成員表示檢驗設備落后;22.22%(8/36)的成員認為標本采集不規范;13.89%(5/36)的成員認為存在檢驗環境不合格的情況以及11.11%(4/36)的成員表明有其他方面的問題。
微生物標本檢驗能夠合理檢查相關指標以及掌握感染性疾病,為患者的治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近年來,隨著醫療研究工作的不斷發展,該檢查方法在臨床檢驗和公共衛生等的監測過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并受到了廣大醫療人員與患者的一致認同。在臨床和公共衛生等監測過程中,該檢驗項目可以實現對相關樣本中細菌的科學檢驗并對細菌數量進計算[3]。然而,通過對大量數據進行分析后發現,在臨床檢查過程中,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微生物標本檢驗的準確率往往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诖?,積極做好該檢測方法的探索與調整,是我國目前面臨的重要問題。
3.1.1 檢驗檢測人員綜合能力相對薄弱
在微生物標本檢驗工作開展期間,作為相關工作的主要實施者,檢驗人員的專業能力與職業素養往往會對檢驗工作的結果造成重要影響。在這一問題上,相關調查顯示,現階段部分檢驗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相對較為薄弱,甚至個別檢驗人員并未接受過系統的學習,從而導致其在檢驗工作開展期間難以將專業知識作為指導來合理執行各個流程,進而增加了檢驗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對于檢驗結果準確性的維系造成了一定影響[4]。
3.1.2 微生物標本采集流程不規范
在微生物標本檢驗工作開展期間,標本采集工作涉及的步驟相對較多,且其流程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在采集過程中會出現采集部位不準確、采集樣本不合格以及采集不規范等問題,很有可能導致微生物標本的污染,繼而對采集結果造成不良影響,使微生物標本不能代表患者的實際情況。
3.1.3 微生物標本存儲運送不合理
相關研究顯示,微生物標本在采集后的制作流程也會對其檢驗結果造成一定影響。就目前而言,部分工作人員在保存微生物標本的過程中并未有效依據其實際實驗需求選擇相應的保存方法,繼而影響了標本微生物的存活性。例如,厭氧菌標本在采集后應與空氣隔絕,在此過程中,若其存儲不合理,則不利于標本中厭氧菌的檢出[5]。若在運輸期間,未能妥善保存標本,將會影響標本質量。例如,采集疑似霍亂的樣本時需堿性培養基保存樣本,但工作人員卻未采用該方法。此外,相關樣本應及時送至實驗室,避免長期存放導致樣本質量受到影響,進而提升樣本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3.1.4 送檢不及時
送檢不及時可導致微生物檢驗標本不合格。通常情況下,糞便檢驗患者自身具備行動能力障礙,一般患者的糞便標本由其家屬或者護工送檢。護工在工作中需要兼顧到醫院中各個科室以及不同患者的要求,因此在實際送檢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送檢不及時的現象,進而導致標本不合格,出現假陰性的結果,影響到患者微生物檢測結果的準 確性。
3.2.1 有效開展檢驗人員專業能力培訓
為了合理促進微生物標本檢驗準確率的全面提升,相關部門應積極做好檢驗部門管控,制定相應的措施,開展相應的培訓,提升其專業能力,確保檢驗人員合理依據相關檢驗流程與標準進行檢驗檢測工作,為保障檢驗工作的準確性奠定堅實的基礎。對于傳染性強的病原微生物一定要在相應等級的實驗室實施檢測工作,在生物安全柜內開展相應的檢測操作。①有關部門應加強實驗室硬件建設,做好對相關人員專業能力的培養。通過定期組織檢驗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或開展專題討論的方式引導其合理了解微生物標本檢驗的相關流程與要點,確保其可以合理地根據相關要點執行檢驗工作。②通過對檢驗工作過程中的相關經驗進行交流,幫助檢驗工作人員更好地實現檢測工作能力的提升。③相關部門要合理加強對于先進人才的培訓,從而有效引進高素質檢驗人才,不斷增強檢驗隊伍自身綜合實力。實踐表明,通過相關工作的合理落實,有利于提高專業人才技能,從而全面提升檢驗隊伍的綜合實力,繼而為檢驗工作的有效達成和檢驗工作準確率的全面提升提供助力[6]。
3.2.2 合理規范微生物標本的采集流程
在檢驗工作開展期間,為了有效推動檢驗工作質量的提升與優化,相關工作人員應積極、科學地探索微生物標本采集方法,有效規范微生物標本采集工作流程標準,確保采集工作的合理性。在此過程中,檢驗人員應在檢驗前告知患者注意事項以及檢驗目的等內容,同時根據不同的微生物標本選擇不同的采集方法,進而實現采集過程的規范性,保障微生物標本檢驗的準確性。例如,在厭氧菌的采集過程中,可采用氣管穿刺法進行采集;在痰液樣本采集過程中,可采用深咳法。對呼吸困難的患者可使用針對性穿刺進行采集。
3.2.3 優化微生物標本保存與運送方法
為了優化微生物檢驗標本在保存與運送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檢驗部門應積極同采樣部門做好銜接和溝通,加強樣本質量的接收登記手續,對不合格的樣本退回并要求及時補采,通過制定相應措施及機制,有效確保存儲質量,保障運輸合理,以此滿足不同樣本的微生物檢測相關要求。①樣本存儲溫度和環境條件的控制,有利于實現樣本中細菌繁殖的控制,避免出現微生物過度增殖而影響結果判定的問題。②加強實驗室質量控制管理工作和儀器設備的年檢工作,從而為檢驗檢測提供設備保障。③每種微生物盡量要有獨立的工作區,避免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④檢測結束后,對實驗室進行清潔消毒處理,與此同時對于實驗室內的相關廢棄物應及時給予合理的無害化處理,以便有效降低交叉感染問題的發生幾率以及保護實驗室內外環境和人員的安全。⑤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微生物檢驗標本的存儲與運輸問題的集中學習和探討,有效分析出現的問題,剖析原因,制定合理的應對措施,促進檢驗工作準確率的進一步提升。
3.2.4 做好分析前的質量控制
質量控制是微生物檢測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保證微生物檢測結果準確性的關鍵點。因此,對于質量控制要建立嚴格的管理程序,通過制定規范化、系統化、全面化的微生物標本的采集程序、強化微生物檢驗人員的責任意識,確保樣本儲存與檢測間隔時間在規定的時間內,從而提升微生物檢測的準確性。
3.2.5 強化醫療機構內部規范制度
①要強化內部規范的制度,保證相關工作人員的操作規范,有效提高微生物標本的檢驗合格率,進而提高患者的臨床質量。②可邀請工作經驗豐富的專家對新入職員工以及檢驗部門的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定期培訓,主要培訓內容為不同標本采集以及檢驗過程中的規范操作,減少操作不當,提高微生物檢驗標本合格率。③應重視激勵制度構建,對于遵守規范且檢驗標本合格率較高的工作人員給予物質獎勵,反之給予警告或處罰,通過激勵制度提高檢驗人員操作的標準性,進而提高微生物檢驗標本的合格率。
綜上所述,對于疾控中心微生物檢驗過程中所存在的相關問題需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合理分配工作人員,引進先進設備以及建立全面的標本采集管理制度,進而提升疾控中心微生物檢驗過程的質量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