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鑫如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河南衛視在節日晚會形式與內容上不斷創新,利用傳統節日與現代藝術的碰撞,為觀眾帶來視覺上的盛宴。2021年河南衛視《端午奇妙游》一改以往“串詞+歌舞表演節目”的晚會形式,采用“網劇+網綜+漫畫”的形式將節目與故事情節相結合,以端午節為載體,將中國傳統的端午民俗、禮儀文化蘊含于故事中。
《端午奇妙游》由《祈》《龍舟祭》《蘭陵王入陣曲》《唐印》《醫圣傳人》《粽橫一面》《麗人行》7個節目構成。節目以唐朝社會為背景,展現了百姓在端午節這一天的生活。節目將動畫人物唐小妹轉變為真人,以4位女孩在端午節進宮獻藝為線索,利用4位唐小妹的視角拉出4條平行交錯的故事線,并將賽龍舟、祭龍、采草藥、掛艾草與菖蒲、拴五色絲線、薰蒼術、佩香囊、緬懷屈原、飲雄黃酒等習俗采用歌舞的方式貫穿于整個故事中,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觀眾傳達端午節“驅毒辟邪,追思先賢”的節日傳統。
2021年河南衛視《端午奇妙游》播出當日,“河南衛視殺瘋了”詞條登上微博熱搜榜,閱讀量已超過35億次,48小時內19次登上微博熱搜榜,視頻播放量破億[1]。《端午奇妙游》節目熱度與口碑齊飛,在眾多同質化的“串詞+歌舞表演”節目中,以“網綜+動漫+網劇”的新形式贏得了年輕人的喜愛。
2.1.1 通過故事化情節與受眾達成情感認同
《端午奇妙游》“網絡綜藝節目+網絡劇”的晚會模式符合當下年輕群體的心理需求。在觀看晚會時,受眾不再簡單被動接收信息,而是會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進入一種“超現實的社會互動”。晚會制作人將日常生活體驗帶入劇情中,故事化的節目情節縮短了認知路徑。心靈上的互動縮短了受眾與傳播內容的距離,如《蘭陵王入陣曲》將受眾帶入主人公內心,使觀眾了解了曲子背后的故事,進而達成共鳴。當身處異國的父女同時彈唱“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鄉遠去不得,無日不瞻望。腸深解不得,無夕不思量”,琵琶聲伴隨著兵器相搏的聲音、駿馬嘶吼的聲音、瀑布的聲音,與入陣曲形成了情緒上的呼應,使受眾與蘭陵王形成情感共鳴。受眾進入蘭陵王的內心世界,感受其思鄉愛國之情。
2.1.2 角色設計個性化,與受眾形成情感連接
《端午奇妙游》的角色設計與受眾達成心靈上的共鳴,使受眾產生“在場感”的特定心理。節目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使受眾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從“我”的視角感受文化,形成角色認同感。《端午奇妙游》通過設置4位唐小妹突出敘事主題,如表1所示。唐小妹擁有不同的個性特征、背景特征,每一個角色的故事都以小家庭為中心突出人物角色的溫度。正是這些個性化的角色賦予了節目生命,展現了人生百態,使節目更具生活氣息,有助于受眾與自己生活和情感產生連接。如《醫圣張仲景》《蘭陵王入陣曲》中的兩位主人公,雖然擁有自己的夢想,卻不被父母支持,父母認為女孩子就應該找個好人出嫁。劇中價值觀的沖突也映射到現實生活中,與當今獨立女性不受家庭束縛、追求自身夢想的觀念達成共鳴。

表1 4位唐小妹的身份介紹
丹尼斯·麥奎爾在《受眾分析》一書中提出,在那些“得到的滿足”明顯高于“尋求的滿足”的地方,我們可能會看到大量這樣的現象:受眾的滿意度高,欣賞指數和關注度得分也高。受眾自我意識得到的需求越多,他們對于節目的滿意度就越高。《端午奇妙游》將自身定位與受眾聯系起來,滿足了受眾的多種需求。節目將目標受眾定位為年輕群體,注重對青年人價值觀的引導。筆者對《端午奇妙游》于2021年6月12日至2021年11月23日在嗶哩嗶哩平臺播出時的彈幕內容進行詞云分析,共獲取了5000條的彈幕消息,生成了以下詞云,如圖1所示。

圖1 《端午奇妙游》彈幕內容詞云圖
通過對詞語的篩選分析,彈幕中高頻詞匯出現的次數匯總如下(單位:次):
節目制作方相關詞:河南衛視(411)、文化傳承(103)、春晚(64)、七夕(62)、晚會(56)、電視劇(36)、音樂(35)。
文化相關詞:洛陽(89)、開封(66)、南陽(59)、蘭陵王(51)、河園(48)、燴面(89)、彩陶(55)、洛神(33)、琵琶(32)、中醫(35)、張仲景(29)。
參與互動詞:投幣(46)、大叔(94)、知道(55)、姐姐(57)、大碗(53)、小姐姐(52)、小竹(48)、大爺(35)、大唐(34)、武則天(32)、岳父(27)、唐朝(27)。
情感語氣詞:可以(103)、可愛(86)、感謝(72)、好看(66)、喜歡(53)、厲害(47)、中國(46)、皇帝體驗(44)、王炸(41)、太美(38)、期待(35)、謝謝(34)、奇妙(32)、為什么(31)、嗚嗚(31)、雞皮疙瘩(31)、辛苦各位演員(30)、漂亮(29)、好家伙(28)。
2.2.1 節目制作方相關詞:內容為王,贏得受眾喜愛
通過數據可以看出,有關節目制作方自身與節目內容的詞語占比最大。通過這些關鍵詞所處的具體文本語境可以發現受眾對于《端午奇妙游》節目內容的喜愛和肯定。河南衛視聚焦節目內容,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通過優質的節目反哺制作平臺,進而打造城市電視臺品牌符號,使“河南衛視”深入受眾心理。
2.2.2 文化相關詞:滿足受眾認知需要
詞云中“洛陽”“開封”“燴面”等有關河南地名及美食的詞語占比較大,體現出受眾對河南地域文化的喜愛。如今,漢服文化盛行、國潮興起,滿足了受眾對于傳統文化的需求。如表2所示,晚會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并進行創新,使傳統文化“活”了起來。如《祈》(后改名《洛神水賦》)這個舞蹈故事以洛神為原型,以黃河文化為基礎,通過光影效果再現曹植《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宛若游龍”的夢幻場景,表達了對屈原的敬意[2]。受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可以了解歷史故事、當地習俗文化。如《粽橫一面》改編自流行音樂《大碗寬面》,該節目通過歌舞、說唱等有趣的形式介紹河南特色美食。

表2 《端午奇妙游》中具體節目的相關元素與精神理念
2.2.3 參與互動詞:滿足受眾的娛樂需求
對于受眾來說,更多是期待在觀看節目晚會時獲得一種閑適、放松的心理體驗,而電視娛樂節目在受眾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起到了調節作用。通過數據分析,參與節目互動的詞語所占比例較高,如嗶哩嗶哩用戶常用的互動詞“投幣”。在節目中,制作者還會加入一些網絡話題,以吸引大眾的注意力。如唐小可在劇中表演時說:“大家如果覺得好,就多賞幾文粽子錢,大家如果覺得不好,也別狠了心去罵。”受眾在觀看的同時,會在彈幕中留言“投幣”,與節目形成連接。
2.2.4 情感語氣詞:滿足受眾的情感需求
受眾可以通過節目體驗絕望、痛苦、喜悅、興奮等各種情感[3]。《端午奇妙游》注重受眾的情感訴求。節目緊隨故事發展推進,充滿了開放性和不確定性。故事中的角色都面臨著自身的困境與考驗,受眾在觀看時會隨著故事的發展及歌舞的視聽效果產生情感共鳴[4]。如《醫圣傳奇》運用隱喻的手法,在父親阻擋女兒進宮追求夢想時,利用籠中鳥表達人物情感訴求;《粽橫一面》中大叔們歡快的笑聲,表現了河南人民的熱情好客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蘭陵王入陣曲》中父女對于音樂的熱愛與對家國的思念深深感染了受眾。
在淺閱讀時代,各個媒體之間的競爭主要在于對受眾注意力的爭奪。相比在演播廳跳舞的節日晚會,《端午奇妙游》將王牌節目水下舞放在開篇,打造記憶點,用最現代的方式展示最傳統的節目,吸引受眾目光。不僅如此,晚會還打造獨具特色的唐宮小妹形象,削弱與受眾的距離感,形成粉絲群體,增強用戶黏性,為之后的節日晚會作宣傳。
傳統媒體的視頻通過一級傳播進行生產,強調單向度的傳播,不注重受眾的反饋。而在網絡短視頻時代,網絡議程會影響電視議程。《端午奇妙游》滿足了受眾的閱讀習慣,將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優勢融合,拓寬了傳播渠道。晚會采取多平臺合作、全面傳播的策略,受眾在愛奇藝、騰訊視頻、嗶哩嗶哩、優酷等網絡平臺均可觀看晚會。節目通過多個傳播渠道,滿足了不同平臺受眾的需求,增強了節目影響力。
2.4.1 邀請觀眾參與,注重前期宣傳
《端午奇妙游》的故事內容和風格都符合當下受眾的心理需求,使受眾具有極強的參與感。該節目在每個環節都充分考慮受眾的需求,邀請受眾參與其中。在節目播出前,制作組通過在微博發布話題與廣大網友建立聯系,任何網友都可以報名參與演出,并且享有投票權,可以為劇中的人物命名,甚至可以選擇演員。因此,節目晚會中唐小妹的扮演者都是素人,節目的表演人員都是業余演員。此次晚會的劇本創作也是面向受眾的,網友可以參與節目創作,向節目組投稿。節目組在拉近與受眾距離的同時,也為節目的播出進行了宣傳。
2.4.2 設置話題,二次傳播增加曝光度
節目播出后,宣傳團隊設置話題與受眾建立互動,在鞏固已有受眾的同時,吸引更多沒有觀看節目的受眾。在2021年6月的微博熱搜話題中,大象新聞推出的“端午奇妙游”話題獲得5.5億次閱讀量和29.1萬次討論量;河南衛視推出的“如何評價河南衛視端午奇妙游”和“洛神水賦演員50秒換一次氣”兩項話題,分別獲得3.5億次和8474萬次閱讀量、8.4萬次和2.3萬次的討論量[5]。
《端午奇妙游》在創作上符合各個平臺受眾的閱讀習慣。“端午奇妙游”系列節目采用劇情串聯節目的新形式,不僅整體上銜接緊密、劇情完整,而且單個節目也各有千秋,便于網絡短視頻平臺播出。如節目《洛神水賦》在網上爆火就是因為受眾將節目片段在朋友圈轉發形成人際傳播鏈,推動了節目二次傳播。受眾在互聯網的二次傳播增加了內容曝光度,產生了幾何效應,使得傳播價值最大化。
當今的傳播環境中,媒體聚合化、受眾圈層化現象明顯。《端午奇妙游》的爆火得益于主流媒體的相繼轉發。該節目一經播出,一天內“端午奇妙游”相關話題的總閱讀量達7.2億,《人民日報》《中國日報》及新華網、中國新聞網等各大媒體相繼轉發,增加了曝光量,增強了節目影響力,收獲了更多觀眾的喜愛。
《端午奇妙游》播出后,受眾對7個節目的評價褒貶不一。例如,《粽橫一面》改編自《大碗寬面》,節目將當下流行的女團舞融入作品中,雖然表演緊跟潮流,但其在眾多展現傳統文化內核的節目中顯得較為突兀。再如,《醫圣傳人》的節目立意很好,運用說唱的方式演唱中醫藥名,講述中醫故事。但歌詞本身沒有押韻,加之表演者功底不夠,新的創新形式與中華文化內容的結合不緊密,觀眾無法更深層次地感受文化的魅力。
《端午奇妙游》通過二次傳播深受觀眾喜愛,但是網絡議程對于電視議程的影響遠沒有一次傳播大。節目在制作時應注重傳統媒體的播出與宣傳。
在正片中,節目為了順應新媒體用戶碎片化的閱讀習慣,控制了表演部分的時長,在節奏上進行精簡,有失節目的完整性。7個節目共40分鐘,加上轉場動畫和串場劇情,沒有詳細地呈現某個節目,影響節目效果。例如,《麗人行》的舞蹈由于時長原因進行了大量的刪減,將表現對鏡梳妝的主舞部分取消,影響了節目整體的節奏。其實,只要節目足夠精彩,哪怕時長較長,如《唐宮夜宴》完整版,網友也并未覺得浪費時間,反而感覺意猶未盡。
節目的內容與創新的形態對于節目的呈現都至關重要。新穎的節目形態會奪人眼球,吸引更多觀眾觀看,而優質的內容會贏得觀眾的喜愛。節目形式的創新切不可脫離內容,更不可強制創新,否則會使節目缺乏靈魂。因此,節目制作者應考慮觀眾的需求,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提煉,牢牢把握內容關和創新關,重視節目形式創新的同時,加強對節目整體質量的把控。
節目制作者在借鑒各類新媒體平臺發展特點、滿足受眾碎片化閱讀需求的同時,應當考慮受眾的觀感,根據受眾的反饋,及時創新節目的呈現方式,并根據不同新媒體平臺的特點調整節目時長,優化節目的整體結構。
傳統文化不是“過時文化”,河南衛視《端午奇妙游》節目的成功,更加證明了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喜愛。河南衛視“奇妙游”系列扎根于傳統文化,并受到受眾的認同與喜愛。當下,全媒體環境給予了衛視晚會新的機遇與挑戰,制作方只有從受眾的需求出發,合理分析受眾需求的變化趨勢并予以滿足,才有可能借助媒介優勢進行創新和突破,激發“中國節日”晚會的生命力,不斷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