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廣東 廣州510642)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睆?015 年“五一勞動節”開始,紀錄片《大國工匠》相繼推出,里面所提到的“大國工匠”大都是在普通崗位上默默無聞的勞動者,他們秉持著一顆具有“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心,為我國各項事業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
傳統意義上的工匠精神,可以說原本只是適用于傳統的手工業的一個行業規范,主要是用來指導和判定手工業者的從業品德。但是當今時代所提出的“新時代工匠精神”是在原有概念上增添了新的內涵。不僅僅是規范“勞動”,更是在“精神層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當今新時代的工匠精神大致包含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愛崗敬業、協作共進;勇于創新、精益求精。其中,“愛崗敬業、協作共進”主要是從從業者的精神層面來說,要求有家國情懷、擔當精神,不能囿于小團體、小圈子;而“勇于創新、精益求精”則是在專業上的要求,新時代的勞動者不能死守傳統、不求上進,更不能敷衍塞責、自高自大。
高校作為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等高新技術人才的重要平臺,在教學中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時代勞動者,則顯得尤為重要。而中國傳統工藝作為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專業課,與工匠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與生俱來的內在契合關系[1]?;诖?,本文嘗試將工匠精神融入中國傳統工藝課堂教學,探索創新人才培養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模式。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韓愈對教師職責的精辟概括。傳道,是指傳授做人、做事的道理;授業,是指教授專業知識;解惑,是指解答學生的疑惑。從這里可以看出,“授業”在教師的職能范圍之內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是傳授生活的道理,解答生活中的疑惑,當然也不能極端的說授業不重要。
當今社會發展迅速,競爭激烈,各行各業都有較大的壓力,教師行業也被裹挾其中,科研壓力、教學壓力甚至包括生活壓力,使得很多教師不得不疲于應付。這就使得很多教師不得不偏重于個人專業的能力提高,以至于忽視思想、精神層面的提高,這一點雖然只是少數而且也不是刻意不求進步,但是依然不能小覷。因為教學過程離不開教師,教師負有教導和傳授的職責,如果教師本人沒有較高的綜合素養,那么在引導學生的時候自然很難做到應有的“傳道”和“解惑”。當今社會上一些熱點新聞也在不斷地披露某些不好的現象,這也從反面證明了教師在授業之外的引導性是多么的重要。
因此說匠人精神在教師本身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教師本人也是“匠人”中的一員,也同樣需要匠人精神,從各個方面提高自己的素養,而不是只著重于專業水平。
雖然我國絕大多數高校一直以來都有關于人文素質的專題教育,在觀念意識、心理疏導、就業指導等方面都有專業的輔導員,進行相關的宣講和引導,但是在目前這個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下,僅靠傳統的模式很難做到有效的引導。
通過調查詢問得知,相對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不同專業的學生各有不同的學習習慣和性格特點,尤其是藝術學院的學生,大多思想活躍,難以接受傳統的枯燥無味的“宣講”形式。而且從學生角度講相對滯后的課本教材,也很難與當下的時事熱點有效對接,無法對他們產生較為有力的影響。
現代學生的生活環境以及所接受的生活理念與以往大不相同,尤其是現代網絡信息,瞬息萬變,甚至斷章取義或者虛假編造,這些復雜的碎片信息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當學生們希望在學校課堂得到相應的答案的時候卻發現,不管是老師還是教材所給出的都是“大道理”,很難與現實、當下的事件構成對應的關系,以至于現實生活中很多學生的生活參與感很低,無法做到感同身受,進而更加寄希望于在虛擬的網絡世界當家做主。
這種非常低下的參與感和主導體驗,使得學生對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大大降低,學習效率自然低劣,教育成果就更是無從談起了。
教育本身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不能片面的厚今薄古。時代在發展,教育教學的理念和方式應該順時而變,也不能泥古不化,所以根據當前形勢,適時改善甚至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當前專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大都重在培養精英的專業人才,在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方面略有欠缺。單一的專業精英教育,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培養顯然不夠完善,適當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也是符合我國一貫社會主義辦學理念的[2]。因此需要完善培養目標的方向,應該是培養在專業精進的基礎上同時具有符合社會主義發展觀的學生,而不是僅僅偏重于專業精英。目標明確才能選擇合適的路徑。
在任何一種教育模式下,教師始終是引導主體,因此作為施教者的教師其綜合素養至關重要。這就需要教師本身有一定的素質高度,要具有發現問題的眼睛以及正確引導的能力。如果專業教師能夠在自己的專業課堂上時時關注并適當加入素質教育的內容,使學生在專業教育的同時也可以得到相應的人文素養教育,然后再與專業的、系統的素質教育課堂有機配合,想必可以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專業教師不能將專業課堂“思政化”,所以這個過程必須是潛移默化的有機結合,而不是直白的灌輸。從這個方面講則需要各科教師發揮“工匠精神”,深化和提高自己的理論高度以及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將人文素質教育有機的滲透在自己的專業課堂中[3]。
教育的培養目標明確以后,教師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得以深化,這時候就需要有相應的課堂模式,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顯然不能滿足這個要求。各專業教學模式不盡相同,學生也各有特點,所以課堂教學也不可能模式化、一刀切[2]。應該加深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的互動性,多采用啟發式、研討式、問題式等多元化的課堂模式,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學會集體協作、整體思維、勇于創新。
傳統的課堂模式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不能全盤否定,但是可以在此基礎上,再結合現代科技手段,甚至使用信息網絡在必要的時候隨時隨地將最新的專業資訊傳遞給學生,將課堂立體化、隱形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不是拘泥于傳統的教室講堂[4]。
尤其是藝術學院的學生,本身思想活躍、追求個性,同時藝術學科也有其不同于其它理論課程的獨特性。比如中國傳統工藝課程在眾多的藝術、設計專業方向內都有較為重要的作用,單純的理論講解無法讓學生體驗作品本身的視覺效果,因此需要讓學生親自參觀博物館近距離接觸真實的傳統文物;進行田野調查,體驗作品本身產生的背景、環境等;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的留存現狀,甚至動手嘗試進行創作體驗。這樣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會更加清晰明了,而且也不會囿于專業窠臼。當學生對所學專業在實踐上有了詳細的了解之后,其內在的文化自信會自然生起。
在教學內容方面,應該適當多元化,本質上來說,無論哪科專業知識都離不開當前社會的發展現狀,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專業知識與時代熱點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專業學識并沒有與社會脫節。時事熱點也可以加強學生對當前社會的直接的認識,而不是完全沉浸在各種虛擬甚至虛假的網絡世界。這樣對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從而實現從“教人”到“育人”的轉變。
對于藝術教育來講,有其不同于其他科學性科目的特殊性,藝術與生活的關系更為密切,尤其是設計教育,直接源于生活,還于生活,“以人為本”是其核心。所以教學內容多元化,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將生活課堂化。
但是人類生活是具有延續性的,我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是現代生活的基礎,尤其是一些優秀的傳統人文理念是倡導社會和諧、自然和諧的重要指導方法。因此在教學內容上有機的加入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很有必要的。實際上這也是現代社會所詮釋的“工匠精神”的內涵之一。
因為中國傳統工藝種類繁多,所以這個課程本身是一個開放式的課程設計,不同的教師可以根據自身條件,選擇不同的工藝類型進行教學實踐。其最終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某一種具體的工藝技術,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本次研究課程教學以蠟染扎染的學習創作為主要內容,引導學生體驗實際操作,體會作品的美,感受傳統工藝的魅力。
教學過程中,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技術要點講授,二是相關文化講解。
技術要點講授,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并掌握該項傳統工藝的實際工藝流程,并讓學生以課程作業或者設計創作等形式實際操作。教師在過程中實時指導,最后以實際作品進行相關討論與評測。
相關文化講解,則是更為重要的一個教學內容,眾多傳統文化工藝,其產生和發展都有其獨特性,甚至同一種工藝類別在不同的地域環境下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實操方式。所以對相關文化的講解是讓學生真正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延請相應的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來進行技術傳授和文化普及。這種方式相對于教師課堂講授來講更為鮮活,因為學生可以看到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真正狀態以及延續方式,這樣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更踏實。一個是可以讓學生得到具體可信的技術要領,另一個也是拓展我國傳統文化藝術傳承的很好的方式。
任何一種工藝離不開作者的體驗,教學過程中必須讓學生“從做中學”,體會鉆研、專注、執著追求的工匠精神。要求學生親自實操、感受、體驗。在動手過程中遇到問題,要潛心研究,盡量從工藝本身出發,而不是過分依賴于外在的技術條件。黃銀曼同學學習了蠟染扎染技法后,通過不斷的嘗試,體會布料、畫蠟手法、扎染手法、染料、時間等多種變量對效果的影響,最終得出令人滿意的作品。
當然,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實踐,并不只是為了繼承而繼承,文化是需要不斷的發展和延續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是偏重于傳統的教學,更要鼓勵學生勇于創新,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新的創作設計,將傳統工藝應用于現代設計。如圖1 所示,謝越同學在研究傳統刺繡的基礎上,設計主題圖案,并將其創新的應用于首飾設計上,傳遞出更豐富的情感訴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當前社會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等越來越普及,以至于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主動性卻越來越弱。不可否認高新技術是社會發展的重要依托之一,但是“人”在社會中的主體性是不可忽視的,生活的主體是人,創造的主體也是人。新時代的“工匠精神”就是以人為本的時代精神。在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高等院校的教育目的不僅是要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先進思想理念和道德素質,還要不斷地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以增強莘莘學子的民族自尊心和以高水平的技藝建設祖國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