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明廣西革命文化的主要內涵,分析將廣西革命文化融入高職思政課的必要性,闡述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并加強思政教師隊伍建設、挖掘廣西革命文化資源并將之融入課堂教學中、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 思政課 廣西革命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27-0046-04
紅色革命文化主要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長期革命實踐形成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總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進程中,紅色革命文化源自長期的革命、建設及改革開放,具有豐富內涵和價值,對學生具有強大的思想引導作用。因此,高職院校開展思政教育時,應運用紅色革命文化尤其是地方紅色革命文化,將地方紅色文化進行有機融合,幫助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掌握我國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進程和知識,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促進學生在學習中感悟革命前輩的精神,胸懷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全面健康發展。廣西許多優秀的革命事跡,比如鄧小平領導的百色起義,有深遠的歷史內涵和極高的革命文化價值。廣西高職院校要全面發掘、提取廣西紅色革命文化,并將之融入高職思政教學的全過程中,使思政教學貼近、可感、有效,從而提高學生的政治認同,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培養崇高的理想,成長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
一、廣西革命文化的主要內涵
廣西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廣西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及改革開放時期,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而不懈奮斗形成的文化成果。包括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兩個方面,其中物質形態包括紅色文化歷史遺存,如革命遺跡遺址、重要戰爭和革命事件、革命文物,還有后人為紀念革命和革命先輩建立的紀念場所等;精神形態包括重要領導人物事跡、紅色文化衍生的文藝作品以及蘊含其中的紅色精神等。它是我國革命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既屬于精神價值系統,也屬于社會生活形式。在歷史價值上,廣西革命文化承繼了我國傳統歷史文脈,吸收了近代廣西民族民主革命里的優良要素,基于實際需求主動和實際融合,建立獨具民族風采與本土特征的革命文化形式,促進了傳統文化轉向當代文化。在國際價值上,廣西革命文化是廣西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所共創的優良文化,是我國革命文化與國際無產階級文化的內容之一。在現代價值上,廣西革命文化連接了本土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既是文化的自信自主的核心資源及能量,又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的核心要素。這些蘊含著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潛藏著馬克思主義赤色印記的革命文化,對激勵、培養、鍛造當代大學生的人格與靈魂具有重要意義。
二、將廣西革命文化融入高職思政課的必要性
(一)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不同的思想觀念在網絡中快速傳播,使高職學生的成長、發展受到很大的影響。特別是不同的外來文化的快速涌入和受多元價值觀影響,人們的思想信念遇到了新的考驗。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一些高職學生不加分析地接納不良的養分,從而使他們的政治思想意識在某種程度上發生了松動的趨向和現象,金錢至上、利我至上的極端個人主義在社會中大有漫延的趨勢。如果不能樹立社會主義理想,不堅定政治信念,那么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將受到嚴重破壞。高職院校如果沒有開展好思想政治工作,那么就無法“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也就無法很好地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無法把高職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廣西革命文化是廣西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建設中形成的紅色文化,引領廣西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它使廣西學生感到更親切、可感。將廣西革命文化引入思政教育中,讓他們了解廣西革命文化,懂得廣西也是革命的圣地之一,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廣西的土地上也灑滿了革命先輩的鮮血,使他們產生斗志,堅決抵制不良思潮的侵蝕,堅決維護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和平與穩定、發展與壯大,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堅持改革開放,發展經濟,改變民生,共同促進我國實現繁榮富強。
(二)高職學生的內在需求
高職學生既要習得專業知識、技術,具備強的實踐能力,又要有崇高的信仰和精神追求,把個人的發展與祖國發展結合起來,以飽滿的熱情投入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貢獻智慧和力量。因此在高職生成長的關鍵時期,需要有正確的思想來引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從而健康成長,為未來發展夯實基礎。現階段,高職學生通過網絡接觸到多元文化和不同的思想觀念,在魚龍混雜的信息中,他們因缺乏良好的辨識能力,極易受負面信息影響。特別是在一些似是而非的信息中,他們看不出其隱藏的毒素。如果不加辨析,囫圇吞棗,那么將對他們的成長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導致他們會丟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崇諸如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不良觀念,甚至有可能走向社會的對立面,成為破壞或阻礙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罪人。一個社會存在多元文化本來是好的事情,它允許有不同的思想、觀念,允許討論和爭論,是一個社會成熟與開放的具體表現,但是并不意味著沒有是非觀念,沒有法治與道德的約束,而恰恰是更需要人們有好的辨別能力和思考能力,從而選擇正確的有益于社會大眾的方向發展,而這需要有正確的思想引領和更高尚的追求,否則將會走向迷茫。因此要在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學中引入廣西紅色革命文化,用革命文化提升思想境界,提高愛國熱情,引導他們向著社會主義方向發展,努力學習文化、技術,掌握技能,將來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實現自我價值。
三、將廣西革命文化融入高職思政課的教學策略
“職教20條”提出后,各高職院校都在進行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改革。在這樣的背景下,思政課教師也意識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但由于思政教師比較少,幾乎每天都在課堂上疲于奔命,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思考教學改革的問題,沒有辦法實施高職教學課堂新思想、新方法,只能依然采用舊的教育方式,局限于“灌輸”式教學,因此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存在理論教學過重、實踐教學不足的現象。再者,高職院校思政教材內容與廣西革命文化聯系不緊密,沒有把廣西革命文化資源融入課堂教學內容中,學生學起來難免會產生疏離感。高職院校要引導和鼓勵思政教師研究廣西革命文化,挖掘廣西革命文化資源,充實教學內容,并把它當作思政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加強思政教師隊伍建設
高職院校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頂層設計與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思政課程建設的長效工作體系,打造思政課程發展大格局,和政府、行業企業聯合制定橫向教育機制,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機制,以立德樹人為宗旨,以理想信念教育為重點,挖掘廣西豐富的革命文化資源,并將之融入思想政治課程建設中。同時,要加大力度,建立健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合工作機制,建立大思政教育體系,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科教學、專業技能實訓教學、頂崗實踐并行。
教師是有效開展思政課的重要基礎。高職思政教師要有高政治、濃情懷、新思想、廣視野、嚴自律及正人格的品質,高職院校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強思政教師隊伍建設,將思政教師隊伍建設放進整體部署中,按照要求配齊配足思政教師,加大對思政教師進行科學化管理和培訓,支持他們開展實地考察、接受紅色革命教育活動,保障他們革命文化科研的立項及資金,切實發揮他們的創新性與主觀能動性;鼓勵其他學科和專業教師自覺地將課程思政落實到位,在教學中將專業技術知識與思政元素融合,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政治意識,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思政課程教學離不開實踐,思政教師必須把理論與實踐結合,深入社會,深入生活,用生動的鮮活的事例教育學生;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樹立“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理念,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政治理論的光輝。因此高職院校要重視政治理論教師的社會實踐活動,要求思政教師不斷充實自己,不斷提高文化素質和政治素質,以高度的責任感向學生傳授正確的理論和思想、積極向上的精神和正確的價值觀。因此,教師要不斷豐富個人涵養,提高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到產業基地學習,到行業企業中實踐,更好地體會改革開放的成效,然后把這些真實的感受傳遞給學生,帶領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真情實感中自覺地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個人的發展跟社會發展融合在一起。因此高職院校要建立一支以思想政治教師為主,其他學科與專業教師為輔的思想教育隊伍,全方位、全過程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把學生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自覺維護社會主義制度,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努力學習,為將來建設社會主義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挖掘廣西革命文化資源,將之融入課堂教學中
廣西革命文化具有非常豐富的資源,教師要強化理論研究,要到圖書館收集廣西革命文化資料,到革命舊址尋找革命足跡,搜集革命前輩的故事,向研究人員請教廣西革命文化。比如,百色起義、龍州起義是廣西重要的兩個起義,參加起義的許多革命先輩給我們留下了非常寶貴的革命文化資源。特別是鄧小平同志領導的百色起義是中國革命史上重要的起義之一,是在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的影響和鼓舞下,中國共產黨在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一次光輝實踐,創建了中國紅軍第七軍。起義后有15個縣相繼成立了縣和區鄉蘇維埃政權,創立了右江革命根據地。不久又成立了中國紅軍第八軍,在左江開展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創立了左江革命根據地。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包括左江、右江和紅水河流域的百色(今屬右江區)、恩陽(今屬田州區)、奉議(今屬田州區)、恩隆(今田東縣)、思林(今屬田東縣)、果德(今屬平果市)、隆安、向都(今屬天等縣)、東蘭、鳳山、凌云、都安、那地(今屬天峨縣和南丹縣)、鎮結(今屬天等縣)、龍州、上金(今屬龍州縣)、憑祥、寧明、崇善(今屬江州區)、左縣(今屬江州區)、雷平(今屬大新縣)、龍茗(今屬天等縣)、養利(今屬大新縣)、思樂(今屬寧明縣)、明江(今屬寧明縣)等縣和那馬(今屬馬山縣)、隆山(今屬馬山縣)、天保(今屬德保縣)、萬承(今屬大新縣)、河池(今屬金城江區)等縣部分地區。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培養了兩千余名共產黨員、近萬名紅軍戰士,其中有大將張云逸,上將韋國清、李天佑,中將莫文驊、覃健、韋杰、冼恒漢,少將韋祖珍、覃國翰、黃惠良、姜茂生、歐致富、盧紹武、吳西、袁也烈等二十位將軍,有陳漫遠、葉季壯、袁任遠、覃應機、黃榮、鐘夫翔等二十余位省部級干部,還有其他一大批各級領導干部。他們為中國革命、為社會主義建設、為我國改革開放做出了巨大貢獻。高職思政教師要深入挖掘廣西革命前輩的英雄事跡,把這些事跡融入思想政治課堂中,用他們的高尚情懷和崇高精神激勵青年學生發奮讀書、敢于實踐、學習技術、提高技能,為將來參加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高職思政教師要深入革命圣地,比如到百色參觀百色起義紀念館、中國紅軍第七軍軍部舊址等,重溫革命歷史,重走起義道路,瞻仰革命烈士,接受革命教育;把從各種途徑中搜集到的革命歷史事實與實踐體驗結合起來,更好地理解革命文化;以課題的形式深入研究廣西革命文化內涵,以簡單明了的言語與具體形象的材料詮釋廣西革命文化,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向學生介紹廣西革命的發展歷史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讓學生接受革命歷史教育、熏染革命文化,用革命故事感染學生、用革命精神引領學生。教師不僅要研究廣西革命歷史,而且要挖掘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涌現的新的革命文化和事例。比如,全國脫貧攻堅戰中的時代楷模黃文秀、武漢新冠肺炎疫情保衛戰中的抗疫英雄梁小霞,等等,在課堂中融入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的先進事跡和模范人物,使學生更加親切地感受到革命文化的光輝。
(三)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高等院校思政課不僅要講好理論,而且要進行實踐,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檢驗理論。只有這樣,理論才變得有血有肉,實踐才變得更加生動可感,學生也才能更加真實地感受到革命理論的偉大。因此在教學課堂上,思政教師必須堅持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的原則,要針對高職生的實際,在教學計劃中適當減少理論課,增加實踐課,把思想政治理論與學生的專業學習內容相結合、與技能實訓內容相結合、與頂崗實訓相結合。
社會是最為廣博的課堂,革命文化是最佳的思政教育載體。高職院校應對思政課的實踐模式進行改革,拓展實踐的范圍,活用思政載體,在實踐中提升學生對革命文化、理論及精神意識的認識。高職院校要有計劃地把百色起義、龍州起義、湘江戰役等歷史知識納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疇,組織學生到百色起義紀念館、龍州起義舊址、湘江戰役舊址等開展沉浸性教育實踐活動,深入學習和了解革命文化;到廣西各地英烈陵園等瞻仰革命烈士,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教師鼓勵學生利用假期到當地開展調查研究,深入了解當地的革命文化,到當地的革命紀念館、革命遺址參觀,主動接受革命傳統教育,體驗革命歷史文化、感受革命精神,從而使其眼界擴大、認知拓寬、體驗加深、收獲增強。思政教師要充分利用廣西革命文化資源,請當地黨史辦、紀念館等單位的黨史研究者到校上課或講座,必要時還可以邀請他們就某個專題跟教師一起進行聯合備課,或者協同開展專題教育活動,把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學校還可以根據實際,開展高舉紅旗、傳唱紅歌及重走紅軍路等活動,開展交互性、沉浸性教育。
為了營造革命文化學習氛圍,高職院校可以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打造黨性教育中心和革命文化歷史通道、創作以革命為主題的雕塑、貼掛有革命文化要素的宣傳畫、張貼國家領袖及革命先烈畫像,借助新媒體設置革命文化板塊,擴充教育平臺,網上網下相融、課內課外協同,開展好思政教育,主動構筑發揚革命精神、承繼革命傳統的良好環境。組織“重溫革命歷史、弘揚革命精神”等活動,開展以廣西革命歷史為主題的影視劇展播、文學作品閱讀、文藝演出、征文賽及辯論會等活動,使學生通過觀看、閱讀、創作、傳唱及朗誦等有趣、形象的快樂學習方式,吸取革命文化營養,從而更加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更加努力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把自己培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大眾在獲得多元化物質生活的同時,所面臨的社會環境也將更復雜、價值取向更多樣,不少高職學生極易被社會及網絡中的負面信息影響。如果不加引導,不以革命文化浸染他們的思想,那么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就有可能發生偏移。因此,高職院校要把革命文化、紅色基因植入學生的精神世界里,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堅定社會主義方向,自覺抑制不良影響,刻苦學習,努力鉆研,學好知識、技術、技能,將來更好地為建設社會主義服務。
參考文獻
[1]譚德禮.革命文化融入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思政課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5).
[2]易娟.高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狀分析及提升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1(12).
[3]張建彬.記憶與傳承:廣西革命文化內在構成要素及價值準則解讀[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21(31).
注:本文系2022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應急安全類專業心理課程‘育心育德’雙軌并進研究”(2022LSZ03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霖(1985— ),廣西博白人,研究生,高級經濟師,現就職于廣西安全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政教育、就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