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良
立足“雙減”大背景,基于小學生實際和語文學科特點,近年來我們大力實施小學語文拓展性作業。它以現行部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生活化理念為指導,以文本拓展和社會實踐為主要實施路徑,將作業提升為重建課程意義和經歷人生成長的重要內容,讓學生在作業中享受過程,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促進語文素養及個性品質的整體提升。
一、小學語文拓展性作業的類型方式探索
(1)讀寫積累型。積累語言是產生靈感、實現語文創新的基礎,依托課本拓展對各類文學作品的閱讀與欣賞,才能讓學生厚積薄發,為心靈與思想的成長打下深厚的文學基礎。為讓學生充實、積累、運用語言,豐富文化底蘊,增強讀寫能力,可進行名篇名句摘記、寫讀書心得、仿(續、改)寫精彩片段。
(2)演說交際型。小學階段是孩子語言快速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孩子也喜愛表現,因此根據課文內容,通過多種方式的演說,可讓他們更直接地將自己的情感與教材內容聯系起來,激活思維,激發創造力。為讓學生積淀語感經驗,鍛煉語感能力,提高口語水平,可開展演課本小品劇、看圖講故事、詩文吟誦以及課文內容的續說、漫談、辯論。
(3)搜集匯報型。在信息呈幾何型爆炸的當今時代,學會發現閱讀、搜集整理、綜合處理信息,已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一項能力。通過搜集資料,讓學生從課堂延伸到課外,走向圖書室、網絡世界和他人身邊,并在交流匯報過程中,與他人資源共享、共同提升。為讓學生學會發現閱讀、搜集整理以及綜合處理信息,拓寬知識面,增大信息量,可組織搜集查找資料、專題資料學習、交流匯報收獲。
(4)采輯編創型。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采集、剪貼一些與課文相關的圖文,通過自己的設計進行編報、繪畫等形式,可強化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與感受。為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實踐能力,讓語文與其他學科有機整合,可組織編輯主題手抄報、電腦報、黑板報,根據詩文理解進行書法、繪畫創作。
(5)觀察實驗型。兒童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總是想通過觸摸等手段來達到探索周圍環境的目的,讓學生多種感官協同活動,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得更深刻。為培育學生探究實驗的欲望和精神,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事物,發現問題,并在探究中進行觀察、實驗、記錄、作文。
二、小學語文拓展性作業類型方式的有機整合策略
(1)以某一類作業方式為核心,其他作業方式相配合。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吃透教材,了解學生特點,在學生學習的某個階段或某一堂課或某一項具體的學習活動中,要明確該讓學生以哪一類作業方式完成為主,同時兼顧與其他多種作業方式的配合。
(2)由課內學習向課文拓展延伸。轉變學生的作業方式,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而應該使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起來,將課堂所學知識與當今社會生活聯系起來,尤其是與當前學生生活、當今社會實際、現代化技術和生產實際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新課題緊密聯系,拉近學習與生活的距離,進一步擴大知識面,拓寬學習的廣度。
(3)允許一部分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作業內容。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究,發展綜合學習能力,實現多元化學習方式的有效整合,我們可以允許一部分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愛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作業內容。在整個小學階段,總的說來,越是低年級越強調共同的基礎課的學習和作業內容的相對統一,越到高年級則越強調學習內容和作業方式的選擇性。
三、小學語文拓展性作業實踐探索的切實保障策略
(1)更新教育觀念。觀念是行動的先導,教師的教育理念的更新是轉變學生作業方式的首要前提。減輕學生作業負擔首先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大語文觀、作業觀,作業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補充,其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語文學科特性出發,作業既要關注學生對語文學科知識的學習,又要鼓勵學生實踐參與,注重打通學科壁壘,注重學科間綜合、課內外融合,有效促進學生學習能力、交往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全面發展。
(2)轉換師生角色。學生的作業方式由傳統的單一的任務型作業向多元化的自主式作業轉變,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重新審視并調整自己的角色,這是轉變作業方式的必由之路。教師的角色應由傳授者變為促進者,由主導者變為引導者,由教書匠變為研究者,由執行者變為參與者,由實施者變為開發者,由管理者變為組織者。而不只是知識的占有者和闡釋者,更不是神圣殿堂里的那些冷漠的喋喋不休的“說教者”。
(3)變革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是影響學習方式形成、完善、改變的重要因素,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是學生作業方式改善的關鍵所在。只有使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作業方式相互適應、相互匹配,才能促進學生的學習,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有效的作業應能充分發揮、發揚學生學習方式的長處與優勢,彌補其劣勢和不足。學生作業方式的轉變是以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為前提的,就一定意義上說,作業方式既是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是教師的教學方式,對教師的教學具有新的挑戰意義。
(4)實施多元評價。以前我們對作業的評價過于關注作業的結果,而忽視了學生是通過怎樣的方式和策略來完成的,教師又是采用方式和手段來布置的。新課程主張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發展性課程評價體系,多元化作業評價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它是構建學生多元化學習方式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