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啟欣
(廣州城市理工學院,廣東 廣州 510800)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推出集合教學、管理和科研為一體的管理型應用系統,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現階段,為適應以信息服務為主體,實現“按需定制,隨需應變”的運行模式,校園信息化基于SOA框架范圍采用統一的標準,并將工作重點放在服務和流程的整合方面,進一步實現資源共享,為用戶提供決策上的支撐,并且提供一體化服務,能夠提升用戶的體驗,將業務延伸到學習和教學中。
智慧校園概念提出較晚,指的是通過云計算和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提高校園的教學管理工作效率,實現教育教學和管理的高度融合,能夠對校園內教學成果、信息資源等內容進行處理與分析,進而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率,推動智慧校園的建設進程[1]。基于信息化平臺,實現校園環境的智能管理,為廣大師生和管理者提供個性化服務,有效處理學生和教學的課業問題[2]。因為智慧校園有著輻射作用,所以在建設過程中,必須要確保校園網絡的有效運作。對于當前新興的硬件和軟件系統,應該加大重視,不分時間和地域實現互聯,提供相對穩定的網絡環境,調整校園線路,提高帶寬速度。
一般情況下,校園網沿用以太網拓撲結構,通過以太網交換技術,讓光纖覆蓋校區各個骨干節點。基于電信和聯通兩個運營商,應用TCP/IP技術實現負載分流,對于不同子網的應用特點采取針對性的管理措施,為功能子網提供優質信息服務[3]。
借助于WLAN,可以將校園網拓展到公共區域,例如閱覽室、會議廳等,之后再將智慧應用覆蓋范圍擴大,實現無盲區服務。在部署方面,利用集中控制式無線網絡架構,無線網絡控制器是系統的核心,這些接入點分布較廣,涉及各個角落,可以對整體的無線網絡進行圖形化管理。
為幫助學校用戶解決校外無法登錄網絡的問題,利用SSL VPN構建通道,針對用戶分配賬號。另外,資源共享已經成為共識,為進一步對資源進行整合和分享,基于IPSEC的VPN通道正處于建設過程中,能夠更好地實現內網資源的實時共享。
第一,基本數據庫。基于智慧校園可以為在校師生提供優質信息服務,建立各類業務系統,這樣一來,便會存在基礎數據支撐。如果每個應用系統都將這部分信息單獨存儲,沒有對數據進行同步,將會出現數據差異,造成管理混亂,所以必須要構建統一基礎數據庫。
第二,數據信息庫。當系統運行一段時間后,會積累一定量的數據,其中蘊含規律信息,但由于應用系統建立時間不同,所以進行數據存儲時有著多種格式。將應用數據聯通至數據庫內,可為信息服務提供保障。
第三,業務和資源數據庫。在系統運行期間,會產生一定的業務數據,不僅要對辦理流程和辦理結果進行記錄,還要將教學案例和精品課程等內容加載到數據庫中,進而對智慧校園信息數據體系進行完善。
對于服務架構SOA而言,屬于軟件系統較高級別的概念結構模型,通過這個模型,可以轉移人們的精力,將工作重點放在業務實現和設計等方面的邏輯處理。另外,SOA需要具有一定的技術架構用作支撐,服務總線ESB可以提供服務關鍵元件,既可以接收消息,還能夠將消息進行轉換,成為目標形式,并對消費者和提供者之間的消息流進行控制。在服務支撐平臺中,各個基礎服務都需要與服務總線上層進行連接,通過原子服務進行復合,并為智慧應用提供支撐。
基于教育信息化建設要求,智慧校園管理服務平臺的建設離不開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支撐,通過云服務作為終端進行展現,就能夠實現教學資源的全面整合,并且提高整體的教學效率和質量。應用平臺內容涉及較廣,包括校園網站、基礎信息以及協同辦公等,利用該平臺,可以對師生的教學和學習情況進行記錄,并對日常表現進行評價,加速學科教育和教育技術的有機結合,對于探索智慧型教學模式和培養學生數字化學習能力有著積極作用。
智慧校園信息化平臺建設不是形式上的技術產品堆疊,要想真正落實平臺建設,就必須要對校園實際情況進行系統分析,針對性地建設智慧校園。作為校園管理人員,可以制定智慧校園規范制度,立足實際,讓整個建設過程都在監督管理下進行。在資金管理方面進行嚴加管理,每個資金使用環節都需要申請,只有申請通過方可操作。這樣一來,既可以提高學校資源的利用率,又可以為師生提供優質信息服務。
作為建設人員,可以使用面向服務的架構,將不同程序下的單元進行分類。簡單來說,不同的單元就是指不同的服務,將其與規劃好的接口和協議進行連接,形成一個整體。對于信息化平臺而言,基于框架整合平臺信息,對不同格式信息進行收集,根據信息種類進行區分存儲。因為智慧校園信息化平臺包含內容較為廣泛,涉及多科目、多資源,再加上學生下載信息和教師上傳資源,這些都會加大服務器的載荷,很容易出現負載過大的情況。對于這一問題,管理人員可采用虛擬交換機對平臺進行統一管理,有效處理信息管理混亂的問題,提高整體的工作效率。
作為管理人員,將信息平臺作為基礎,劃分工作區域。首先對區域進行科學管理,做到統籌兼顧。將安保、教學和辦公管理等方面,看作管理工作的基礎,實時監督,提高管理質量。其次,建設數據區域,將智能融合技術作為基礎,選擇合理的軟件建設資源池。如果師生需要某些資源,可直接到資源池進行搜索下載。為避免時間沖突,通過動態化的機制,對時間和資源進行科學分配,進而提高系統的利用率。最后,建設媒體區域。因為仍有不少學生對智慧校園信息平臺功能優勢不夠了解,所以需要建設媒體區域,擴大宣傳,管理人員和教師達成合作,將日常作業發布到平臺,要求學生進行線上答題,系統自動對試卷進行批改。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節省教師時間,還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一舉兩得。
智慧校園憑借兼容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吸引各類資源的入駐,但是也會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不可避免。所以在進行運行支撐平臺的建設時一定要有安全可靠的支撐機制。將校園網絡和Internet相隔離,加強外部攻擊防御能力,并在校園網出口位置進行防火墻設備的布置。利用IPS系統,能夠對流經的數據流量進行感知,如果發現惡意數據會自動進行抵御防范;將防火墻設備部署在服務器前端,能夠抵御外來入侵。對于不同的用戶,可以采用分類管理的方式,將辦公、學員等劃分到不同的網段,基于通信需求來進行通信規則的劃分,完成網關、流控等設備的部署,同時利用差異化管理的方式為網絡安全提供保障。
總而言之,智慧校園信息化平臺的建設,有利于校園資源的科學分配,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時,也是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趨勢,將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作為平臺支撐,為平臺的功能發揮提供有力保障。通過智慧校園平臺,不僅能夠為師生提供便捷服務,還可以滿足用戶的不同需求,對我國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有著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