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臻
(山東省鄒城市檢驗檢測中心,山東鄒城 273500)
食品添加劑在食品的生產和儲存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食品添加劑的投入應用就沒有現代的食品工業。資料顯示,2020年我國食品添加劑產量為1337萬t,同比增長5.4%。但部分相關企業為牟取更高的效益,未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和標準開展工作,導致存在食品添加劑使用不規范和濫用的情況。因此,理性認識食品添加劑,關注食品添加劑的使用現狀及未來發展前景是一項重要課題。本文對我國當前食品添加劑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具體的對策建議,以期為我國食品添加劑行業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食品添加劑是指為改善食品的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學合成或天然的物質。食品添加劑按其來源可分為加工合成和天然形成兩種;按其作用和功能可分為抗氧化劑、漂白劑、著色劑和營養強化劑等。合理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劑滿足了人們對食物的多種需求,但多數人易將食品添加劑與非法添加劑混淆,因此正確認識食品添加劑至關重要[1]。
食品添加劑的作用很多,其最顯著的作用是延長食物保質期,避免其在短時間內腐壞霉變,同時可以提高食品的品質,增強視覺效果的同時豐富食物的口感;食品添加劑能改變食品原來的顏色、味道,改良食品的風味,保持食品的營養,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口味需求;食品添加劑能提高生產效率,有助于增強食品的加工效果,實現機械化生產,提高企業的盈利,推進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食品添加劑的廣泛使用使得工業加工食物的長途運輸成為可能,極大豐富了人們的餐桌,使人們可以品嘗到其他地區的美食。
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對食品添加劑用量提出了嚴格且明確的規定,如食品添加劑用量超出正常范圍,則食品為不合格產品,并且也會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2]。我國最新修訂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2021)嚴格規定了每種食品添加劑在不同細類食品中的限量。目前,食品添加劑的超量使用仍時有發生,如苯甲酸及其鈉鹽、山梨酸及其鉀鹽等防腐劑在醬腌菜和醬鹵肉中超量添加;胭脂紅和檸檬黃等著色劑在飲料和罐頭中超量添加;糖精鈉及阿斯巴甜等在蜜餞和白酒中超量及超范圍使用。超量和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會危害人體健康甚至對人們的生命安全造成 影響。
部分企業和商家安全責任意識不強,為縮減購買添加劑的支出費用,在進貨來源上不加辨別,仍繼續使用變質和超過保質期的食品添加劑。監管部門宣傳和監管力度不夠,使很多人鉆了空子,“黑工廠”“黑作坊”“地下商城”仍存在,并形成了一條完整的銷售鏈,使得未經檢驗的三無添加劑銷售到全國各地。很多地方使用食品添加劑冒充功能性食品進行欺詐和虛假宣傳,更有甚者使用食品添加劑國家標準及國家衛健委公告之外的非食用物質,如早期的“吊白塊”“三聚氰胺”,都在社會上造成惡劣的影響。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僅要吃飽、吃好,對營養均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很多企業為迎合消費者心理,在產品中加入食品營養強化劑并在外包裝著重強調此項“功能”,誘導了消費者。超市中很多功能性飲料的配料表中都有氨基酸;兒童的調制乳強調了鈣、鐵、鋅的添加;孕婦食品中會添加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和膳食纖維。在食品中盲目添加營養素,會對人體造成負擔甚至危害。以維生素為例,市場上很多嬰幼兒食品中添加了維生素A和維生素E,但其添加未嚴格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營養強化劑使用衛生標準》(GB 14880—2012)規定的范圍和用量,過多攝入食品營養強化劑會增加人體的代謝負擔,從而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拋開劑量和毒性來談食品添加劑是沒有意義的。食品添加劑和非法添加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食品添加劑在食品中正常使用對人體完全無害,甚至是有益的。普通消費者判斷產品中食品添加劑含量和種類的重要依據是產品標識,根據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 7718—2011),生產者必須在產品包裝上標明所用的添加劑,讓消費者從產品包裝上可清晰地了解其使用添加劑的種類和用量,但部分商家無視這一規定將違規添加劑加入食品中,并對食物中的添加劑成分進行隱瞞,使消費者知情權受到損害,食品安全也受到了嚴重影響[3]。
安全生產制度先行。食品安全管理是一個巨大的體系,需要社會多方共同構建并著力推進。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要求標準的產生是時代的產物,當食品添加劑被廣泛應用于食品生產領域,相關問題也隨之產生,因此需要一種制度規范食品添加劑在各個環節的使用。歐盟食品科學委員會(Scientific Committee on Food,SCF)主要負責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評估,如果某類食品添加劑通過評估,該委員會會啟動法規修正程序將其加入適當的指令中,允許其上市銷售[4]。我國食品生產者組織化、規模化程度低,從業者安全意識薄弱,加大了政府食品安全的監管成本。面對巨大的挑戰,相關部門應改變以往“一地一平臺、一部門一體系”的分散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集中整合各方資源,建立統一的業務平臺和數據共享系統,形成一個從上至下井然有序的體系;進一步完善相關的食品安全監管法治體系,修訂與國情相符合的食品安全通用標準并對食品添加劑限量進行修訂;創新食品安全監管模式,利用現代信息化和大數據平臺提高監督處罰、數據篩查的效率。
我國很多食品企業規模巨大,但其生產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企業過分追求生產效率,極少對從業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導致大部分人不規范使用添加劑。企業負責人的管理理念落后,忽略了企業精神的培養,注重生產數量而忽視產品的質量,企業內部沒有一套符合企業精神的嚴格的管理體系。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鼓勵和督促企業有計劃地開展內部相關培訓,實現從食品生產內部管理控制到外部質量控制全覆蓋,實行企業負責人責任制,將具體的職責和分工落實到人,鼓勵從上而下地進行改革,嚴格遵守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原則,減少問題食品的產生。同時,需借助輿論和自媒體加強對食品添加劑的宣傳,使食品安全能在大眾的視野下進行監督,使食品添加劑能被合理和規范使用[5]。
目前,我國食品安全與檢測方面還存在食品供應鏈較長,食品安全標準不統一,食品的溯源制度不夠完善,檢驗檢測方法的更新不夠迅速以及設備的優越性不強等問題。通過對各檢測機構進行摸底發現,儀器設備成為制約檢測水平的瓶頸問題,儀器設備的制約使很多“必須檢”變成了“無法檢”。這一問題需要國家設立專項基金扶持優勢單位來突破,當地政府和主管部門要持續關注檢驗檢測機構的運行情況,實現對其監管的同時幫助其突破瓶頸問題,避免前期投入較大,而后期無人跟進。為在流通和生產的多個環節及時發現食品添加劑超量和超范圍使用問題,需切實加強監管部門和檢測機構的業務能力,提高一線檢驗檢測人員的能力水平。應根據實際情況對市場監管部門提出新的要求,對各檢測機構檢驗檢測能力進行摸底,采用考核、培訓、信息共享等多種方式提升人員的能力水平,共同維護食品安全。食品檢測機構要積極開發創新檢測方法,保證食品檢驗規范化的基礎上,提高設備的應用水平,獲得準確的檢驗結果。
目前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多為人工合成添加劑,隨著工業現代化和各類新興食品的頻出,需要更多更安全的新型食品添加劑。天然食品添加劑相對來說更安全可靠,但其生產成本較高。國家應加大對食品添加劑研發項目的扶持力度,開設相關課程改變食品添加劑研發人員稀少這一現狀。同時鼓勵企業開展食品添加劑的創新研發工作并為其提供技術幫扶和政策支持。通過多方努力,研發出更放心可靠的新型食品添加劑,保障人們的食品安全。
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多數人沒有看食品標簽的習慣,消費者第一眼往往更關注價格,通常不會通過對比同類食品所含添加劑選購產品。相關部門可通過多種方式向消費者宣傳和科普食品添加劑的作用,消除消費者心理恐慌的同時使消費者在日常消費過程中可對購買的產品進行簡單的辨別;日常通過“快檢進社區”“你點我檢”等活動增強消費者的維權意識;學校、社區、超市等多地通過現場教學和滾動播放等方式豐富消費者的相關知識;通過拍攝科普小視頻向消費者普及相關知識,改變消費者的“跟風行為”“盲從行為”,讓消費者成為食品安全的監督者、問題食品的反映者、自身權利的維護者。這是一個長期的工作,需要多個部門或組織共同參與,讓消費者實現“高質量”的消費。
健康、美味、方便、實惠和多元化是食品的發展趨勢,食品添加劑是推動這一發展趨勢的關鍵因素。但在實際生活中,存在由于食品添加劑的不合理使用而引發的各類食品安全事件。因此,相關部門要加強對食品添加劑的監督,加強對相關安全知識的推廣和培訓,引導消費者理性認識食品添加劑,對不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劑的行為進行打擊,推進食品添加劑的安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