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莉莉,任大猛
(長垣烹飪職業技術學院,河南長垣 453400)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逐步推進,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生活品質的需求也在逐步提高。人們從最初的吃飽,到如今不僅要吃得好,還要吃得健康。食品安全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問題。因此,根據我國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的實際狀況,開展科學、高質量的食品質量監管十分重要。
目前,食品安全管理在全國各地方、有關單位以及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已逐漸完善。但在細節方面仍存在著問題。我國大部分食品安全問題都發生在農藥殘留、添加劑濫用、食品變質等方面,尤其是在添加劑的使用上,引發了許多食品安全事故。雖然我國食品衛生安全監管不斷推進,相關行業標準和管理機制不斷完善,但從目前情況來看,中國食品衛生安全監管仍存在很多問題,提高監管工作質量相對困難。①我國食品衛生和食品安全監管機制和法律體系不健全,現行法律制度約束力不強,監管范圍不廣,導致許多食品安全問題未得到有效管理,監管力度和有效性得不到保障。②在衛生和食品安全控制方面,始終存在監管薄弱和懲罰措施威懾力不足的問題,導致食品衛生與安全問題反復出現。③食品安全監督的責任主要由政府部門承擔,消費者在這一領域的參與度和自由度不高,導致很多食品安全問題被忽視[1]。總體來說,我國食品衛生和食品安全監管質量還不能滿足實踐要求。盡管政府部門繼續關注和完善現有工作體系,但食品衛生和食品安全控制機制的細節不容忽視。
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體系不完善,主要原因是食品安全監管涉及大量的工作部門,功能和技術標準不平衡。此外,我國食品安全的調控機制也有不足之處,不僅包括衛生管理領域,也包括工商業在內的市場監管領域,造成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較薄弱,阻礙了市場、農業和商業機構在食物質量管制方面的正常運作,以及跨地區和跨部門的協調。食品生產管理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農作物到產品加工再到食品銷售的各個環節都要嚴格分階段、分模塊化管理,但在實踐中,各部門缺乏必要的溝通,鏈條調節工作不完善,導致各部門協調不力,也導致嚴重失職,如地溝油、農藥殘留超標等事件也引發了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
消費者普遍缺乏購買安全保健食品的知識。消費者食品安全監管知識的欠缺或自身安全意識缺乏,造成了消費誤解。例如,發生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問題后消費者過于焦慮或驚慌,出現搶購食鹽、礦泉水的現象。此外,還有部分消費者沒有科學食用食物的基本常識,導致某些病癥的產生,甚至引發食物中毒。
執法人員的技術水平參差不齊,且檢測手段有限。目前,主要的質量檢查、工商、食品安全檢查,大多是非專業性的,只能做一些查詢、信息查看、發證等工作,找不到食品領域的問題。此外,食品安全監管不僅要做好食品安全衛生監管工作,還要指導和規范食品市場監管秩序建設,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行為,查處違法行為,處理一系列突發事件。食品安全監管的內容較復雜,只有具備專業技術知識的人員才能及時發現和解決食品安全潛在的問題,從而確保人們的食品安全和衛生。因此,缺乏合格的技術人員和對相關人員的系統培訓是我國食品安全法規執行水平低下的直接原因。
目前,為完善我國食品安全相關制度,國家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并組建了國務院食品安全理事會。但在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風險評價方面未建立完善的標準規范,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風險評價是建立食品安全規范的基礎,但由于人力、物質和資金限制,相關部分仍忽視風險評價工作。目前,仍缺乏通過監測、調研等途徑收集的安全性評價數據。這些原因嚴重影響了國家食品安全技術標準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在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發生后,由于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職責界定不清,造成重復監管等問題,導致人力物力的耗費,嚴重阻礙了追溯機制的有效建立和健全完善[2]。
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政府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問題。為提高衛生和食品安全監督的質量和有效性,有效保護人們在食品安全領域中的重要權益,相關人員應關注當前的監管工作情況,明確現有監管工作的方法和監管工作內容的優缺點,根據我國食品營養衛生監管現狀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從而建立更科學健全的食品衛生安全監測體系。
為消除我國現行食品安全衛生監管機制的缺陷,有關人員應從建立綜合制度的角度出發,做好提高食品安全衛生監管質量的準備。在此背景下,食品監管機構必須在完善的管理體系和明確的監管結構的基礎上,建立系統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和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機制,及時規范食品衛生監督管理的具體流程,并對食品與農產品的質量標準作出明確規定,也要對無公害、衛生質量標準予以嚴格規范。通過豐富和完善現有監管機制,強化監管的強制性,為市場管理提供依據。推行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大力完善農業技術推廣設施,鼓勵農業生產者科學種養,繼續推進國家綠色食品行動計劃,逐步形成全國統一標準的農產品質量與安全技術標準體系。相關部門還要適時調整政府機構和職責,有效解決現行管理體制層次過多、職能交叉、職責不清的問題,強化各級政府食品安全監督責任,確立和健全政府部門食品生產經營者管理職責體系,并通過責任追溯體系的建立使政府食品安全監管問題的解決有據可依,從而形成“政府監督、行業自律、企業自律和消費者監督”的新機制[3]。
建立健全的法規制度是科學監測食品安全與健康保障的基石與關鍵。監管部門應做好對現有法規制度的分析與調研,明確制度的漏洞與不足,健全監管監督制度。在法制管理層面,監督管理部門要積極整合執法部門,建立責任倒查追究制,嚴格追究失職瀆職監管人員尤其是執法部門“一把手”和分管領導的行政和司法責任。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必須嚴格開展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決不可對非法公司姑息遷就;嚴格監管市場,加強對民事責任的懲罰性賠付,合理提高賠付標準,確保賠付落實到位;強化執行力量,嚴肅追究食品安全監管犯罪行為,對犯罪企業的行政執法工作決不手軟;合理降低對食品安全監管的刑罰性入罪標準,提高對食品安全監管犯罪行為的懲罰力度,加強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之間的有效銜接,避免以罰代刑問題的發生。
為全面解決社會上的食品安全問題,監管機構應充分發揮監管作用。我國的食品安全監測機關分布于農業部、衛生部、國家質監總局等眾多部門。應參考國外先進經驗,加強食品監管體系發展的科學性。在控制領域,不僅要嚴格規范生產環境,還要規范生產工藝流程,確保整個生產過程符合相關試驗要求,加強對生產來源的控制,滿足國家和行業的相關檢測標準和要求。充分利用現有檢測網絡,發揮各部門優勢,實現各機構互聯互通,提高食品安全檢驗檢疫質量,從而提高全國食品安全綜合質量。檢測作為食品原料、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的內部自我控制和外部監督檢查的重要手段,直接影響食品的品質和安全性。食品的種類和數量都較豐富,在檢驗的過程中,需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因此無法對每一種食物都進行檢驗。在20世紀90年代,衛生部已確立了相關的抽檢制度,并進行進一步的完善,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食品的質量,避免出現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為嚴格控制抽查質量、確保抽檢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在抽檢作業完成后,應及時將抽檢結果上報至相關部門。市場監察部門要建立有效的抽檢成果上報制度,對成果的有效性加以研究和評估,形成相應的數據系統和抽查審計報告,便于開展相關的抽查,從而為今后的抽檢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4]。
在強大的社會監管網絡中,監管部門應強化對食品安全健康法制知識的宣傳,拓寬消費者參與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范圍,從而進一步增強消費者的監管意識,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食品安全管理中,使消費者對食品生產企業及有關的監管部門進行有效監督,讓消費者從后介入逐步轉變成事前、事中參與,增強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實效性[5]。
綜上所述,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和人們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和法制程度是反映一個國家法制程度的主要因素。食品安全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因此必須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現階段,我國食品安全監管質量無法滿足實際需求,食品安全問題持續存在。因此,政府相關行政部門應健全有關法規制度,形成較健全的監督管理體制與結構,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監管,最大限度地減少食品安全風險。此外,還要增加資金投入,切實提升我國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維護人們的身體健康,推動社會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