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 路麗莎
2018 年,在全球范圍內興起了“逆全球化”浪潮,這股浪潮深刻影響全球經濟格局,使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農產品貿易作為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遇到貿易壁壘的阻礙。同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提高中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實施特色優勢農產品出口提升行動,擴大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
2020 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沖擊,全球主要經濟體除中國外經濟均出現負增長。2020 年中國農產品貿易額為 2 468.3 億美元,約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 5.4%,貿易規模位居全球第 1 位。
2018 年開封市農產品完成進出口總額36 714 萬元(約5165 萬美元),進出口同比增長15.59%。其中,出口總額為22 135 萬元,同比減少27.57%;進口總額為14 579 萬元,同比增加1 113.27%。2019 年度開封市農產品完成累計進出口總額58 528 萬元,進出口同比增長59.41%,其中,出口總額為43 308 萬元,同比增長95.65%;進口總額為15 220 萬元,同比增加4.40%;2020 年上半年開封市農產品完成累計進出口總額19 541 萬元,進出口同比減少25.64%,其中,出口總額為16 923 萬元,同比增加17.31%;進口總額為2618 萬元,同比減少77.91%。
開封市出口農產品主要有新鮮或冷藏的大蒜、小白蘑菇(洋蘑菇)罐頭、梨罐頭、桃罐頭、非醋制作的未冷凍蔬菜及什錦蔬菜、調味汁及其制品、植物制膠液及增稠劑等,其中,大蒜占比70%以上。進口農產品主要有整張牛皮、山羊皮、蓖麻油及其分離品、絞碎制作或保藏的魚等。
開封市農產品主要進出口市場有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國家。
2020 年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高達 947.7 億美元,中國對國際農產品貿易的依賴由此可見一斑,特別是大宗農產品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更大。目前,大蒜作為開封市主要出口農產品已經形成集約化種植,初步形成專業化、產業化發展的特點。隨著農產品種植、加工、出口的發展,該行業吸納越來越多當地的勞動力,僅大蒜行業就提供近4 萬個就業崗位,從事大蒜產業也成為富民支柱產業,有效促進開封市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和繁榮。
開封市依托杞縣及其周邊農產品和農副產品產業基地,助力發展農產品初加工能力,增強對進出口農產品調控和定價能力。重點扶持深加工企業,發展精深制造業,拉長產業鏈條,最大限度地促進出口創匯與增值。
開封市充分利用自貿區優惠政策和便利條件,逐步提高農產品直接出口比重。積極開展產品深加工技術合作,重點引進深加工和貿易國際企業入駐自貿區,提升開封市及周邊企業的貿易能力。
開封市通過招商引資、鼓勵社會個體力量通過自主創業等途徑先后引入、建立一批農產品加工企業,逐步壯大開封市農產品進出口產業規模。同時,舉辦開封菊花文化節、清明文化節等大型活動,對外積極傳播開封市農產品優勢,積極搭建產業發展平臺,拓寬銷售渠道。
后疫情時期,面臨農產品國際貿易不穩定和進出口限制條件增加等難題,開封市針對農產品進出口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
按照“實行規模拉動,科技推進,龍頭企業帶動,政策驅動,營銷牽動,產業化經營、規模化生產”的原則,在現有生產規模的基礎上,健全標準化生產基地,以點帶面,逐步推進,擴大標準化生產規模,推進無公害、綠色和有機生產規模,提高開封市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對全市基地人員進行分類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促進出口農產品基地企業的健康發展,提升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的水平、加工企業的產品附加值、出口企業的出口創匯能力。
拉長產業鏈條,引進中國農業大學研發團隊,加強相關農產品深加工研發力度,更加注重以產品中所含功能物質為主的產品研發,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帶動產業持續穩定發展。
建立開封市外貿企業群,共享防疫物資資源、物流運輸渠道、跨境新模式應用等相關信息,互幫互助,解決企業進出口實際困難。
2017 年開始入住自貿區開封片區的農副產品加工和貿易企業,構建互聯網現代商貿模式,積極開展電子商務交易,創建農產品現貨交易中心,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