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業農村信息中心 尚亞丹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從實際角度出發分析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對于促進農業生產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為了適應時代的快速發展,計算機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如機械設備、農產品加工技術、環境監測、病蟲害防治等,都與計算機信息技術有著密切關聯。合理應用計算機信息技術,一方面,能夠為農民帶來更為便利的種植條件,提高勞動生產力,農作物生長、生產情況也會通過這一技術真實、動態地反映出來,進而更好地調整生產方式;另一方面,有助于實現資源的合理分配與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能夠有效減少人工勞動力,將產業資源、自然資源進行重新劃分,確保資源使用達到最優狀態。除此之外,生產企業在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推動下,也開始朝著集約化可持續方向發展。
目前,我國以省、市、縣為三個基本級別,逐步建立起完善且具有針對性的計算機信息服務平臺,基本上已經步入了較好的發展階段。然而,如果從整體角度來看,農業信息化建設仍然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首先,農業基礎設施相對其他行業的信息化無法相提并論,尤其是在基層鄉鎮、農村區域,信息、信號網絡沒有實現全面覆蓋,這就使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自身優勢無法被充分發揮,而農民也無法利用這些技術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其次,工作制度存在缺陷,缺少高端技術人才,且在政策、信息化建設制度方面嚴謹性不足,這些都直接影響到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有效推進。再次,計算機信息技術沒有與電子商務結合。目前,電子商務已經成為零售行業內的一種有效手段,農戶的種植產品可以直接銷售,就當前計算機信息化建設情況來看,這方面無法得到充分保證。
受到市場機制方面因素的影響,農業信息科研部門與信息服務部門之間無法進行有效協調與調控,在部分資料查詢、工作中存在不足,而農業信息資源庫也無法同步、協調,導致信息產品出現一系列問題,如生產信息與市場信息不同步,綜合信息與專業信息不同步等,都影響到農業市場與生產的發展。同時,信息往往以領導參考、宣傳美化為主,農民獲得直接、有效的信息相對較少,難以篩選出與自身實際需求相符的農業信息。另外,由于農業生產本身具有區域性特點,各個地區并沒有建立起完善的信息數據庫,區域信息難以實現有效共享,無法完全滿足農戶對于農業種植與生產的需求。
從現如今的農業生產情況來看,主體主要是農民,這些農民普遍具有年齡較大、文化水平偏低、信息技術難以完全掌握等特點,因而使得大部分農民都無法較好地掌握計算機信息技術。即使在農業生產中實現了信息化生產,也會缺少專業指導與訓練,難以較好地應對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為計算機信息技術應用帶來諸多阻礙與負面影響。
綜上分析可以了解到當前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都開始實現機械化,如先進的機械設備、環境監測、農產品加工等都靈活應用了計算機信息技術,為生產力提升創造了有利條件。針對計算機信息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必須要及時采取有效策略加以改善,提高應用的有效性。
農業信息化建設基本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鄉鎮、農村區域范圍內的信息、信號網絡全面覆蓋,這樣能夠保證信息的有效互動與溝通,農民也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完成各項生產操作。二是要優化工作制度,做好人才引進工作。在新時期下,制度與人才都是保證農業信息化有效落實的重要前提,政府部門必須要予以高度重視,在實際工作中擺正對制度建設與人才引進的態度,結合區域內部的農業生產與信息化建設情況來加以優化。人才引進的同時還需要對內部人員進行綜合培訓,提高員工的自身能力與綜合水平,更好地完成農業信息化建設各項工作。三是實現計算機信息技術與電子商務的緊密結合,打造農產品從生產到包裝全過程生產線,并實施透明制度,讓消費者可以更放心。為此,進一步拓展農產品的銷售路徑,加強產品信息宣傳并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對農產品質量進行動態監控,促進農業生產發展。
數據庫建設需要各個部門、各個區域協同參與其中,信息共享本身對于農業生產與發展都有著較好的促進作用,有助于經驗借鑒。因此,各個部門必須要充分認識到數據資源庫建設的重要性,在今后開展的工作項目中,肯定數據庫建設的地位,并撥付專門資金,支撐信息數據庫建設的需求。此外,各個區域、部門必須要優化信息數據庫內容,豐富其數據資源類型,并進行詳細分類,保證農戶可以根據自身需求,獲得直接、有效的數據資源。宣傳美化類的數據資料所占比例應該減少,避免不必要的數據資源給農戶種植、生產帶來的諸多負面影響。
農民本身就是一個相對特殊的群體,在計算機信息技術有效落實期間,很容易受到自身因素影響無法較好地掌握這些現代化技術手段,不僅無法起到提高生產力的作用,相反還會增加農戶的生產難度。為了緩解這一狀況,政府、農業部門必須要采取有效方式,在推動計算機信息技術實施的同時,還要加大對農民的科普力度,并予以科學指導,提高農民對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實踐操作能力。一方面,應考慮到農民本身接受能力較差,在推廣與科普的過程中,采用多元手段,使農民能夠更為直觀地了解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本質,并能夠熟悉基本操作,循序漸進地為農民提供指導;另一方面,要確定推廣周期,雖然農戶在推廣、指導以后能夠基本掌握操作、實踐方法,但為了避免農戶出現遺忘、錯誤操作等問題,必須要進行定期回訪,進行周期性的推廣與指導,避免農戶在遇到問題后出現求助無門的情況。
綜上所述,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應用推動了農業生產力的提升,為國民經濟穩步增長提供了便利條件。因此,對于其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的農業信息化建設不完善、信息質量真實性難以保證、信息技術有效利用率不高等問題,應通過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優化企業信息數據庫建設、為農民科普信息技術使用方法等策略加以有效應對,使得計算機信息技術能夠充分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