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東 侯 穎 朱禮恒 仲 婕
1.齊魯師范學院體育學院,山東 濟南 250200;
2.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上海 200438;
3.山東技師學院,山東 濟南 250200
“課程思政”是2014年之后出現的概念,源于上海市相關高校的探索,其目的是為了解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島”困境,尤其是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課程之間存在的“兩張皮”現象。[1]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提出,強化課程思政和專業思政,在每一門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3]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4]由此認為,課程思政理論的產生與發展是貫徹落實習總書記教育講話精神的時代產物,是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目標的重要舉措。課程思政是一種課程觀和教育理念,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它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5]將知識、技能的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實現有機融合,將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以外的其它課程中的隱性教育元素,滲透到各門專業知識、技能的傳授中,起到潛移默化地育人作用。其目的是采用多種手段和方法,向學生傳達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道德觀念,構建全課程協同育人的格局,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即所謂“三全育人”)的目標。
體育課程思政是彰顯中國特色體育教育的重要內容,[6]鑄魂育人是其根本遵循。[7]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8]。武術較之于其他體育項目,最大的不同就是融攝了豐富的傳統文化、蘊含了多元的民族精神。[9]“中國武術對受教育者所表現出的價值、功能和作用,就今天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實現而言,具有獨特優勢和顯著價值”。[10]著名武術教育家邱丕相[10]認為“我們要開發武術‘禮’的教育資源,發揮武術‘以武冶情、以武修身、以武養心、以武立志’的育人功能,將武術技術教學提升為人格的培養,使武術行為成為反映學生人格、人品的窗口”。概言之,武術是課程思政教育改革的良佳載體,武術教育與思政教育在目標上具有一致性,其中的隱性教育屬性與課程思政教育理念、方式高度契合。
2.1.1 居仁有義
“仁”為心地善良之義,孔子君子人格的第一要義是要有愛心,即能關心、幫助、尊重他人,心要保持善良。武術在傳承與習練過程中,處處以“仁”為內在的道德準則。如《萇氏武技之初學條目》云:學拳宜以德行為先,方是正人君子。[11]“仁者愛人”,武術的“仁”體現在“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點到即止”“破樁為度”的“豈在多殺傷”,及“學拳宜以涵養為本,舉動間要心平氣和,善意待人”的內在涵養修為上。武術中點穴法的創造也是仁者精神的體現。少林秘典《羅漢行功短打》中提到“圣人不得已而為之”,在操作上要求“使心神昏迷,手腳不能動,一救而蘇,不致傷人”。[12]此外,人的很多道德意識也被歸入仁的范疇,在家族則為孝悌,如“親親,仁也”(《孟子盡心上》)。反映在武術中,即是對師徒關系的重視,“尊師重道,孝悌為先”;師兄弟之間則“兄友弟恭”“一門同氣”等,這些都是“仁”在武術倫理關系中的具體體現。
“義”是人的基本行為規范,是對“仁”的遵守與實現的主要途徑。用仁愛安頓內心,用正義引導行為,是仁心表現在行為上的操守和氣節。孟子“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造就了高尚的人格。這個“氣”,指的是由強烈的道德感所發出的精神力量,是一種心理素質和精神氣概。如“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孟子盡心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的士人氣節,以及“養心莫善于寡欲”的操守等。“人講信義,拳見正義”,唐人李德裕《豪俠論》有“義非俠不立,俠非義不成”之說,體現了俠之所以為“俠”,不只在于武功的高深,還在于是否以“義”為標準去行事,因為“不論俠的武功修煉到了多么出神入化的境界,若不服務于世所公認的正義目標,便失之為俠了。唯有合格的俠,才可以不受拘束地圓滿體現民間見義勇為的種種理想期盼”。[13]習武者認為,仁愛義正是武者應具備的基本素養,練就高超的功夫只是走向成功的手段,而修行了完美人格和高尚品德才是終生追求不懈的目標。因此,涵泳在武術所蘊含的“仁”“義”文化中無疑將會助力學生培育高尚的品格。
2.1.2 智勇兼備
以仁為體,智勇為用。“仁、智、勇”被孔子認為是君子人格三要素,《中庸》稱之為“三達德”,指出“三者或缺其一,人格不能獨立”。[14]仁德為統領,智、勇為輔佐。在人格的養成中,理想狀態是以養德為主,使才智與勇力發揮正功能。中國武術博大精深,蘊藏著豐富的武術之“知”(智)寶庫。武術中所說的“法”便是對“知”的探索與總結。它主要指技擊的方法和使用這些方法的標準、規范。如:手法、身法、步法、槍法、棍法等的總結,指出“舉手投足皆為法,隨心所欲亦為招”“若論拳藝法,全憑手快腰身壓”“拳打攏,棍打開”“含胸則氣降,挺胸則氣涌,提胸則氣聚,凹胸則氣抑”“扎槍、劈刀、摟鉤、掄棍”等等;武術點穴(“不明經絡,舉手便錯”)、擒拿(“擒拿四勁:望、懂、借、巧”)等對身體生理結構、筋絡、關節的認知與探索;以及《耕余剩技》《紀效新書》《劍經》《手臂錄》等武學經典,都是對武術之“法”的求“知”結晶。它們是武術中最內核和精華的部分,是鍛煉身體實現技擊的主要手段與路徑。正所謂“好學近乎知(智)”(《中庸》),求智在于好學,從而就有了“朝朝用心學,時時記在心,功夫如此練,必成一智人”的“求知”之路。當習武者漸漸體悟到武術功法之“知”、技法之“知”、運動規律之“知”、價值之“知”時,這種知是技術之“知”、知識之“知”、智慧之“知”、哲學之“知”。武術便成功地將習練者引向了“探真求知”的殿堂,養成良好的“求知”性格。戴國斌用中國本土話語對武術之“知”進行了深入的闡釋,認為應堅持中國武術“以拳為物而格,以武之德的養成和拳之藝的繼承創新而致知”的格拳致知的教育目標。[15]
“勇敢”作為一種精神品格,孔子曰:“仁者必有勇”“見義不為,無勇也”。勇是君子所追求的一種品質,一種做人的境界,它往往和道義相聯系,不論是君子或是小人擁有勇而忽略道義,都會對社會帶來禍亂(“有勇而無義為亂”)。也可說勇是道德的一種,二者處于一種從屬關系, 武術需要德為標準來約束習武者不正派的行為。同樣,武術更需要勇來提高習武者的膽量、血性和智慧,勇與尚武性有著相似之處,它是膽量和智謀的有機結合。拳諺“一膽,二力,三功夫”“一練膽,二練眼,三練力,四練閃”“怯敵非只拳藝淺,多因缺膽少勇氣”,將“膽”(勇敢)放在首位。正是因為這種勇武剛強、自強不息精神的傳承,武術才得到不斷的創新、發展。“勇”這種“浩然正氣”也影響著平民百姓,他們從中吸取精神力量,并將其作為自己的行事準則,敢于同一切邪惡勢力做斗爭,敢于伸張正義、維護正義。不過,應分清匹夫之“勇”與君子之“勇”。“一言不合、拳腳相加”,這是人受到刺激后的本能反應,如同動物一樣,是一種天性。像這種意氣用事、圖一時之快或為私利而逞強斗狠之“勇”都屬于“匹夫之勇”,是習武之人所憎惡和不齒的;而君子之“勇”則是為武術所提倡的不計較個人得失、深明大義、明辨是非之“勇”,是懲惡揚善、除暴安良、扶貧濟困、為國奉獻,敢于擔當之“勇”,這才是中華民族“勇”的最高境界——德性之勇、正義之勇。鄭旭旭認為宋代以后的中國傳統教育中,“勇”字是缺失的,現在有人擔心我們的少年兒童教育中缺少男子漢氣質熏陶,不是空穴來風。而武術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但是“武勇”一定要有“仁”與“禮”的約束。因此,要通過武術學習來培養學生的“君子之勇”,逐漸養成面對挫折、困境和競爭對手,“勇”字當頭,不認輸、不怕輸,勇于拼搏、敢于擔當。
為了規訓習武者的行為,武術制定了諸多門規戒律的武德考察標準。左丘明在《左傳·宣公十二年》中,首次對武德內容進行了明確規定:“武德有亡,禁暴,戢兵,保大,公定,安民,和眾,豐財”;[16]后來拳諺中出現的“尊師友,明拳理,莫逞能”“勿恃拳,多恭謙”“力愛不二”“有武功莫稱霸,無人格失拳法”等規約,這些都成為了武術人立德、立行、立言的評價指標。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通過禮節來規范自已的言行,“以禮相待”早以成為一種文化涵養的表現。“尚武而不失禮”“不學禮,無以立”。武者更是明禮守矩、知行合一,以禮來安身立命。武禮是武術活動中講禮節、重禮法的重要標志,也是一個習武之人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現。“抱拳禮”是武術注重禮的集中體現,它不僅僅表現為外在的動作行為,即禮貌和禮節,更蘊含著豐富的精神要義:右手為拳,為武為陽,寓意尚武;左手為掌,為文為陰,寓意崇德;左掌大拇指內扣,表示謙虛,虛心向對方請教,永不自大;左掌掩右拳,寓意以文掩武,以武會友,陰陽相和,剛柔相濟,文武兼備,崇德尚武;右拳五指緊握,寓意五湖,左掌四指并攏,寓意四海;拳掌相抱,寓意五湖四海皆兄弟,武林同道一家親;兩臂屈圓,寓意天下武林圓融和諧、團結奮進。[17]此外,武術禮儀還有“拜師禮”“器械禮”“注目禮”“鞠躬禮”等。概而言之,武術的禮儀包含謙虛、禮讓、恭敬、尊重、寬容、自律、真誠、平等、和善等深厚的文化內涵,體現了止戈為武、為人謙遜、克己復禮、尊師重道的道德規范。“舉止文雅講理性,師徒之間敬如賓”“勿恃拳,多恭謙”,通過約之以禮、行之以禮、重禮貴和的傳統禮儀文化來塑造人格,使習武者具有自覺知禮、遵禮的意識,規范自己的言行。
“信”是儒家倫理“五常”之一,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強調的是做人“誠實不欺”。同時,“信”也是“言必信,行必果,已諾必誠”的“重諾守信”武俠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俠之士把“信”的原則強調到了至高無上的地步,“非信、廉、仁、勇,不能傳兵論劍”。“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誠實守信,不顧自身安危乃至犧牲個體生命奔赴險境,也是中國古代俠客武者屢見不鮮的先進事跡,足見其對“信”的捍衛與重視,同時也說明“信”是構成武德體系價值的一種重要概念。[18]需要指出,“信”并非俠獨有的精神品格,儒家也提倡“信”,但任俠之士卻把“信”的原則強調到了至高無上的地步,使它成為俠義人格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19]另外,習武者對家訓、訓誡和拳譜體現的“信”大都不約而同地貫徹、遵守并逐步滲透到武德修養中,作為他們追求武學乃至人生修為的最高境界。如,《少林十戒約》“對待后輩須和順、溫良、誠信”。所以,強調尊禮重信的武術教育,必然讓學生更加注重言行舉止,誠信守諾。
“拳貴精熟,功在有恒。”武術是一項需要長期習練的項目,刻苦勤奮是習練武術的一個基本要求。沒有日積月累的磨練便難成“功夫”,它的技法和功法等均非一學即會,一練即成,都需經過千錘百煉,方能窺得其中三昧。而且,武術拳種多,動作多,結構復雜,要求也各不相同,給習練帶來一定的難度。武術的基本功又較為枯燥,僅壓腿一項就有很多人堅持不下去。對于習武者而言,這些枯燥乏味的基本功、基本技術,不僅要做到練,還要堅持每天練,所謂“基本功,日日功”。武術套路要求“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的協調與配合,首先強調肢體各個部位的協調性,其次還要身心內外相統一,這屬于典型的高層級協調,絕非短期內能夠畢其功。要學好武術,必須要有毅力、有耐心、有信心,從而才能克服困難,耐的住寂寞,最終達到通過武術來防身、健身、修身的目標。如:武術拳諺“學拳不認真,功夫不上身”“拳藝精于勤,事業荒于嬉”“學藝貴于恒,懶漢終無成”等等,皆在告誡習武需要勤奮,需要心專志恒。事實證明,習武是一個任重道遠、術道并存的“弘毅”的過程,沒有堅強的意志品質是難以持之以恒的,但只要堅持下去,意志就得到了鍛煉。因此,它可謂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針對學校體育提出的“要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健全人格、錘煉意志”,以及當前教育界所倡導的“挫折教育”的良佳載體。
學校武術教育可以使人具有人體內部的和諧、人與人關系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等和諧理念和意識。因為,武術蘊含著我國傳統哲學的和諧思想,并處處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無論是從長拳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協調一致的技術特點,還是形意拳“內三合”“外三合”的拳理,都具有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的身心和諧之真;無論是“以武會友”還是“點到為止”的“和為貴”思想,還是武德、武禮的文化內涵,都體現著的人際和諧之善;無論是順其自然,遵循自然規律的習練原則,還是象形取意的拳種,都體現了“道法自然”的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總之,武術無處不在地追求“和諧”的“真善美”。讓學生在習練武術中,感受、理解、表現武術“和諧”文化中的“真善美”,體悟和享受武術帶來的自由與安然,啟發學生的“靈犀”,進而使其心態和志趣融入和諧理念,產生和諧的情緒,具備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在自然和社會規律的指引下創造歷史和生活,才能有真正“詩意地棲居”的和諧。
愛國主義涵泳在仁德、俠義的教化中,它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精神動力,也是思政教育的靈魂。愛國主義在中國傳統武術文化中表現尤為明顯。[20]歷史上習武者涌現出了許許多多仁人志士和民族英雄,在民族危亡之際挺身而出,擔當精神先鋒,為捍衛民族尊嚴和國土完整而“成仁”“取義”。他們在人格方面繪制了一幅幅慷慨壯美的畫卷,成為后人學習的榜樣。南宋抗金名將、杰出的民族英雄岳飛,他的精忠報國堪稱中國古代武將之楷模,他的武技被后人廣為傳承,他的仁義壯舉永遠值得后人謳歌。抗倭英雄戚繼光,他的《紀效新書》是一部具有重要價值的軍事武藝著作,他“衛國衛民”的品格和形象是習武者的典范。而被后人稱為“武圣”的關羽,更是集“忠、孝、義”于一身的“倫理英雄(神)”,是個體人格化育天下、恩澤萬民的楷模。邱丕相指出:“深入地發掘武術內涵的民族精神,并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則是武術理應承擔的歷史責任。從文化戰略的高度來認識武術當代發展的價值定位,把武術作為一種弘揚民族精神的文化資源,進行思想道德建設的教育資源和手段,也是武術教育大有所為之處”。[21]武術所具有的豐富厚重的歷史資源,使它成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一個不可替代的實踐載體,挖掘其中的人物和事例,可以作為激發青少年愛國主義熱情的典型教材。
學校武術教育課程思政首先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培養學生的興趣、需要,發揮武術顯性的強身、防身功能。同時,又要挖掘武術中的思政元素,強調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唯有如此,才能彰顯其特色,為課程思政教育目標的實現強基固本,鑄牢載體根基。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需要是個體活動積極性的源泉。[22]在學校武術的教學中,要以培養興趣,滿足需要為原則,激發學生學習武術的動機,讓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武術的教學目標、內容與方法能否有效結合形成合力,是實現學生“我要學”的基礎。首先,要選擇適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內容。如,女同學大都喜靜,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我們可以選擇太極拳;男同學喜動,我們可以選擇動作節奏快且舒展大方的長拳或剛勁有力的南拳等。同時要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與之相匹配。如,基本功教學時,采用與基本功學習相關的武術游戲、輔助性的練習手段等,使其練習變為苦樂相間、苦中作樂的過程。其次,在套路教學中,教師要對原有套路進行一定程度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增強其中含有技擊和攻防含義的動作及組合,減少占比多且對基本功要求極高的花法,并在學會動作基礎上,跟進“拆招”“喂手”“條件性對抗”等需要生生之間相互配合與競爭的環節,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興趣。[23]為消除武術教學突出防身功能所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要將武術中的攻防動作,擒拿、逃脫、反擒拿等實用性技術,以及跌撲翻滾時保護自我的技巧,巧妙地設計在課程實踐中。第一,模擬在遭受暴力時,用自己學習的身體武器——頭、手、肘、腿、膝、腳,來保護自我。用拳打、腳踢、膝頂、肘擊、頭撞、主動跌摔等武術攻防動作自衛防身。第二,通過對抗性練習培養學生的勇敢膽識和“臨敵實用”本領,提高學生臨危不亂的心理素質。技擊性強的武術教學課,學生往往覺得樂在其中。[24]反之,沒有“實用性”的武術便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無法滿足學生需要,這不僅難以激起學生的興趣,還容易讓原本對武術感興趣的學生喪失習武興趣,必須通過調整教學內容、改變方式方法等途徑,提升武術的技擊品質,通過發揮武術獨具特色的強身、防身作用,達到培養學生興趣、滿足其需要。當學生產生了對武術學習的心理傾向時,才能進一步將武術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春雨潤物般地滲透到學生的心靈之中。
激發武術課程本身所具有的思政特質是開展武術教育思政的前提。[25]實現學校武術教育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就要做好武術課程的守正創新。通過前文對武德、武禮、拳理、哲理、武術諺語、武術名人典故等武術文化的剖析,梳理武術塑造人格、引導行為、錘煉意志、崇尚和諧、培養家國情懷等思政特質是武術教育課程思政的初級階段。而如何做好教學設計,將其如鹽化水般地融入到武術技術的教學中則是實現武術課程思政的關鍵。首先,在教學內容設計上要筑牢武德、武禮,將其貫穿武術教學始終。“未曾習武先習德,未曾學藝先學禮”,在學校武術中要適時地向學生講解武德的內涵(仁、義、禮、智、信、勇等),強調“抱拳禮”等“禮”的外在形式及其內在含義,并在日常行為化的用禮、行禮中規范學生言行。其次,要豐富教學方法。第一,正確運用開放式的教學方法,以武術動作、攻防技擊為切入點,通過其練習讓學生體悟動靜、虛實、快慢等陰陽變化及“形神兼備、內外合一”等拳理;通過“踢、打、摔、拿”的對抗及套路的對練促進學生的“仁”“勇”“智”,鍛煉學生臨危不亂的心理素質、“勇者無俱”的膽識、“聲東擊西”的智慧,同時還要有“君子不重傷”“比武走手,點到為止”“場上是對手,場下是朋友”的仁德與修養。第二,知識講解法。以拳種、拳理為切入點,講解不同拳種的技術特點及拳法理論。如太極拳中蘊含的陰陽辯證、和諧對待,形意拳的五行相生相克等哲理。第三,自主學習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英雄人物、典故為切入點,讓學生自主查閱相關資料,如開創“貞觀之治”的李世民,“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精忠報國”的岳飛等歷史名人的人格特征、武功技術特點等。在訓練休息之余讓學生分享討論所掌握內容,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熱情。第四,武術諺語引導法。武術諺語是武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用生動形象、簡潔精練的話語來表達武術思想及動作要領等,可以起到提高武術認知、啟發思維、教化育人的作用。武術諺語涉及武德、拳理、技法等方方面面,如“武德潤身,健身強種”“勤奮出才智,苦練出功夫”“遇強不懼,見弱不欺”“沖拳不過肩,掌指齊眉間”“開合虛實,即為拳經”等。教師在教學時合理地運用武術諺語,將會對武術的文化育人和技術動作的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要形成學校武術課程思政的教材。教材是“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通過前期的挖掘、探索與實踐,不斷積累案例、素材、方法等,及時整理,匯集成書,分章節將其蘊含的思政元素逐漸融合到武術的學習中,形成特色校本教材。同時,建議成立武術課程思政教材專家編寫小組,集各方智慧與力量,編訂武術學科課程思政教材,創新學校武術課程思政的話語體系,夯實課程思政的基礎。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古人把傳道放在第一位,與我們今天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目標是一致的。武術教師是學校武術工作的保障基礎和核心要素,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執行者,在武術教育課程思政、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中發揮主導作用。首先,教師必須具備足夠的政治素養和立德樹人的責任意識。武術課程思政能否成功的關鍵在教師。因為,武術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武術教師樹立“大思政”教學意識直接關系著課程思政的效果和質量。王曉晨[9]認為武術在體育的裹挾下不僅過濾了武術文化,還過濾了武術教師的文化傳授意識。因此,武術教育課程思政需要發動教師的主動性。一方面,武術教師要主動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另一方面,在武術教育中教師明確“德藝兼修”的武術教育原則,主動挖掘、運用武術文化的精華,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其次,武術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教師的知能結構是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的綜合體,它包括武術教師的技術水平、所掌握的武術文化知識及運用教育學、訓練學、心理學等組織教學的能力。因此,武術教師的知能結構決定了他能夠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即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當前高校的武術教師主要來源于體育院校或師范院校體育專業的畢業生。受項目化的影響,“學院派”的武術教師缺少縱向上對拳種內涵及文化的挖掘和橫向上對武術范圍內其他項目的把握,出現武術碎片式的知能結構特點。所以,在武術教育課程思政中,武術教師應加強自身武術文化的學習和技術培訓,提高教學能力,創新教學設計和方式方法。再次,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做到言傳身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合格的老師首先應該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師首先應該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師者為師亦為范,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老師是學生道德修養的鏡子。”因此,作為一名武術教師不但要有精湛的技術,還要有武術所倡導的“德技兼修”的人格魅力。一方面,“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武術教師要關愛學生、幫助學生、寬容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贏得學生信賴。另一方面,“文以評心,武以觀德”,武術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武德修為,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作課程思政的楷模,把自我修養和教書育人相結合。為此,應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形成長效機制,引導武術教師將思政育人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覺為學校武術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供智力和行動支持。[6]最后,教師要掌握現代教學工具的使用,如交流通信類(微信),教案設計類(備課大師)等工具。學習運用互聯網+、多媒體、微課等信息化技術,打造“線上線下,課內課外”的教學模式,方便學生隨時、隨地互動、學習。如利用微信公眾號推送武術課程思政內容、錄制微課等。總之,采用各種手段和方法,讓武術文化中蘊含的豐富思政元素,有機融合到教學中,向學生傳達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思想道德觀念。

表1 武術課程思政微信公眾號欄目列表
健全監督與評價機制包括對教師的監督、激勵和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其目的是為了進一步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學校管理部門要作好規劃設計,建立行之有效的領導運行機制、激勵機制及評價機制,用制度保障課程思政的推進,牽引帶動全局。具體辦法包括:(1)成立課程思政改革領導小組。(2)出臺教師培訓制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3)完善教學管理制度,開展教學比賽、加強課程試點、強化教學改革。(4)制定獎勵辦法等一系列措施,組織動員每一位教師積極參與,形成一個良好的“思政”育人氛圍。(5)結合學生身體素質綜合評價要求,創新學校武術的考核評價機制。建立包括武術文化知識、武術基本功、武術套路、武術格斗(空擊)在內的綜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成績評價可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如終結性評價考察學生武術文化的掌握與技術動作的水平,可通過建立武術文化傳播測試的APP,武藝展演進行評價;過程評價主要考察教學過程學生的積極性、參與度及其對武術文化的掌握和武禮的使用等。此外,開展形式多樣的武術活動,如邀請武術名家做有關尚武精神和習武心得的講座,組織開展武術文化演講、辯論、交流等活動。
以武養德、以武啟智、以武健體、以武增美、以武促勞等,是“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全面育人的有效載體。“未曾習武先習德”是武術的“養德”之要求;增強體質、防身自衛是武術“健體”之作用;武術的套路記憶,動作變換、體悟是武術“啟智”之潛質;“形神兼備”是武術“增美”之寫照;“若要功夫好,一年三百六十早”是練武“促勞”之表現。學校武術課程思政的目的是在傳授武術技藝的同時,更加注重通過武德、武禮、拳理、武術名人典故等,對受教育者進行文化熏陶,達到以武成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標。學校武術在課程思政建設中自帶的“文化基因”“正能量”,具有健全人格、弘揚民族精神、培養愛國主義等先天優勢,推進學校武術課程思政,既是彰顯武術的教育價值體現,又是武術在新時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智慧挖掘與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