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炳坤 武江民
沈陽工人村曾是我國最大的產業工人聚居區。這個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的新中國“工人第一村”,見證了那個火紅年代,也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后一度步入低谷的落寞。
▲ 20世紀50年代的沈陽工人村
▲ 20世紀80年代的沈陽工人村電影院
隨著被譽為“東方魯爾”的沈陽市鐵西區近些年來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保護工業遺存,一批老廠房、老建筑、老地標在合理利用下獲得新生,這個老工業城區增強了文化活力,提升了文化魅力,也讓沉寂的工人村看到了奮起的希望。
▲ 沈陽工人村現貌
▲ 沈陽工人村現貌
工人村不是村,卻是工人作家張瑞心中永遠的“故鄉”。
1959年出生,從牙牙學語到娶妻生子,張瑞人生大半的時光都在這里度過。2021年,搬離工人村20余年后,他出版作品《圣地工人村》,以自己的人生刻度記錄下工人村的起伏。
今年,張瑞又一次回到了工人村。沈陽市鐵西區重工南街以東,36棟有著蘇式坡頂的紅磚小樓呈圍合狀,院內綠草如茵,嘉樹蔥郁。紅樓之外,高樓大廈林立,車水馬龍之間,工人村更顯靜謐。
行客匆匆,很少有人停下來了解這里曾經的輝煌。新中國成立之初,沈陽市鐵西區集中了500多家國有企業,是全國工業化最高的城區之一。1952年,沈陽市在這里集中建設產業工人住宅區,到1957年建成占地7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0萬平方米的5個蘇式風格建筑群。這里被命名為“工人村”,40余家大中型企業在這里設立了家屬宿舍。
那是一個火紅的年代,當冬日展露第一縷陽光,清脆的自行車鈴聲響起,年幼的張瑞趴在窗戶上向外望,那些身穿廠服,裹著紅圍巾的人,呼著熱氣,在雪地里留下一串串車印。當時,鐵西區工業建設如火如荼。張瑞回憶,工人們不辭辛苦,懷著一顆熾熱的心想報答新生的共和國,工廠里的生產紀錄月月被刷新,年年創新高。
在工人村,“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房屋設備,商店、電影院、照相館等服務設施一應俱全。有一次,張瑞的舅舅來家里做客,不懂如何沖馬桶,急忙喊來張瑞。張瑞站在廁所門口,輕輕一拉,下水管道里響起轟隆的流水聲,躬身在原地的舅舅被嚇得一躍而起,奪門而出……
張瑞說,當時在沈陽,擁有獨立衛生間和沖水馬桶的人家很少。每當同學來家里做客,總要在衛生間“享受”一番。擁有一個住在工人村的親戚或朋友,在那時值得被人們反復提起。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沈陽工人村作為改善工人居住條件的樣板而聞名全國,常有黨和國家領導人、外地代表和外國訪問團前來參觀。
工人村見證了一代人的榮光,也承載了許多鄉愁。工人村里通常是一戶人家住在一室,兩家人共用一個廚房。每至飯點,女主人們你拎著鍋鏟,我剁著蔬菜,樓上樓下鍋碗瓢盆叮當響,燒起飯來整樓飄香。張瑞家里人口多,客人來了大通鋪擠不下,奶奶就會把他的哥哥姐姐送到鄰居家里睡幾晚。每當挖了野菜,淘到海鮮,奶奶也總想著給左鄰右舍送去一些。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在當年的工人村得到了最好詮釋。“誰家晾曬在戶外的衣服趕上刮風下雨或晚上忘收了,根本不用擔心,準會有人替你收回來?!睆埲鸹貞浀?,那時在工人村很少有人丟失東西,一旦讓左鄰右舍知道誰家出了個手腳不干凈的人,這家人在樓里就抬不起頭了。
進入20世紀90年代,沈陽城區的高樓拔地而起,工人村不再是當年的“優等生”。工人村二代、三代的出生,讓30多平方米的房間顯得局促不堪,隨之而來的下崗潮讓這里逐漸落寞下來。
2000年,經歷工廠停產、工作調動的張瑞最終決定下海,在沈陽市繁華的三經街附近租房創業。在老鄰居們的告別聲中,張瑞坐上搬家車徹底離開了“故鄉”。
2015年,王安在已閑置多年的沈陽飛輪廠老廠房前踱步。在別人眼中,這里紅磚殘、窗戶破,與周圍的繁華景象格格不入。但在從商10余年的王安眼中,這里是事業的新起點。
彼時,隨著工業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沈陽市鐵西區的一些工業遺產迎來了新契機。原沈陽鑄造廠被改造成中國工業博物館,約30米高的鑄造車間被保留下來,巨大的沖天爐架在半空中,濃厚的工業風讓游客深感震撼。
2012年5月開館后,這里以1.3萬余件的豐富藏品,真實再現工業生產的原始場景,深刻記錄勞模精神的厚重歷史,受到人們的青睞。
而沈陽重型機器廠整體搬遷后留下的二金工車間,則被改造成1905文化創意園。沉寂已久的老廠房辦起了犀牛市集,各類精美手辦、IP衍生品、非遺手工制品,吸引年輕人聚集。
王安看到了其中的商機?!袄蠌S房改造成本相對較低,而且這里靠近城市中心,區位優勢明顯。”王安說,以沈陽飛輪廠為例,這里生產的白山牌自行車,與“鳳凰”“永久”一起成為了幾代中國人的青春記憶……
2016年7月,經過王安對沈陽飛輪廠的精心改造,奉天記憶文化創意產業園完工。在這個兼具民國風格和大工業生產風格的文化街區,陳舊的紅磚老廠房被保留,各式自行車零件成為“向導”,靜靜地介紹著這里的歷史。
文創園里,既有酒吧、燒烤店等商業主體,還有城市書房、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等文化設施。人們可以在觀賞各式各樣的工業老物件時回憶過去,也可以享受現代化商業服務,體驗閑適生活。
“我們探索的是‘商業+文化’模式,讓不同的業態融合發展?!蓖醢舱f,幾年下來,奉天記憶文化創意產業園人氣漸長,成為都市人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他也由一個文化產業領域的“門外漢”逐步蛻變為行家里手,依托老廠房、舊宿舍、廢棄鍋爐房,打造體育創意街區、青年藝術培訓基地、兒童游樂場所、特色餐飲一條街……王安的路子越走越寬。
遼寧省社科院研究員張思寧說,沈陽是工業遺產的“富礦”,改造工作不僅要讓一座座老廠房不再“沉睡”,更要讓它們變成有溫度、有人文氣息的新生命,重新融入城市建設和人們生活之中。
越來越多人加入到賦予工業遺產新活力的創意工作中。2018年,鐵西區按照“留修改擴”原則,引入萬科集團整體運營紅梅味精廠舊址。如今,這里已是文藝愛好者的樂園,市民白天可以看展,晚上可以到地下的原料庫Live House,看知名樂隊的演出。曾經的發酵廠和味精車間,被改造成發酵藝術中心和味覺博物館,吸引眾多游客前來嘗“鮮”。
到今年6月,沈陽市鐵西區70萬平方米的工業舊址,已開發45萬平方米,建設了紅梅文創園、奉天記憶文化創意產業園、奉天工場等11個文創園。
從工人村出發,向南行走10多分鐘,穿過兩條街,便可到達沈陽市勞動公園?!拔逡粡V場”北側的勞動模范浮雕,刻有歷年沈陽市全國勞動模范名字的“勞模墻”,無不向人們講述著勞動光榮的故事。
工人村真的“老”了。早在2003年,沈陽市鐵西區就對工人村大部分區域進行了拆遷,原先的143棟三層蘇式小樓,只有36棟保留了下來。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滄桑,這里的居住條件已經追不上現代化都市的發展腳步,房頂瓦片下的麻雀窩、樓梯間破碎的窗戶、一些樓房里下沉的地面……許多地方都顯露著老舊甚至破敗。
多年來,工人村一直沒有停止尋求重生。2007年,鐵西區為傳承工業文化,從居民手中購下幾棟工人村舊址樓房,并將其中一棟建設為“工人村生活館”,再現半個世紀前工人生活的真實場景。鐵西區政府吸引社會投資者,還曾在工人村舊址規劃了鐵西區典型人物館、沈陽東方美術館等文化場所。不過,由于運行效果不佳,一些場館已經被撤。
“與已經開發的老廠房、舊公共設施相比,工人村舊址由于住宅樓產權分散,缺少大型空間,開發利用起來難度較大?!鄙蜿柺泄と诵麓迦鐓^黨委書記趙詠梅說,盡管近年來相關部門努力探索,但要找到合適的產業業態和開發模式,還需要一個過程。
2014年,遼寧省將工人村建筑群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鐵西區為改善這里的居住條件,依托棚戶區改造的補償政策,在工人村舊址啟動征收工作,擬將這里全部收歸國有后統一開發?!罢魇者^程困難重重,沒有達成補償協議,工作就得停下來?!壁w詠梅說,這種房屋產權由住戶分散持有的狀態,給統一開發帶來了障礙。
盡管困難重重,鐵西區并未停止對工業文化的追求,也從未放棄對工人村的保護開發?!氨Wo開發工業遺存既要‘叫好’,也要‘叫座’?!鄙蜿柺需F西區委常委周長梅說,區里引導開發單位對每個工業遺存進行個性化規劃設計,避免不同文化產業園定位和業態的同質化競爭。
比如,紅梅文創園,就突出了文藝和現代氣息,重在吸引年輕群體;奉天記憶,以特色小吃和城市書房為主,以市井氣息吸引當地居民;一些園區開發了電競類、沉浸式主題……“總的目標是讓文創園的發展可持續、有前景,這樣才能將‘文藝范’‘工業風’‘情懷牌’呈現得精彩?!敝荛L梅說。
今年,鐵西區在城市更新工作中,啟動了對工人村舊址居民的新一輪搬遷動員?!敖衲晔枪と舜褰ㄔO70周年。相信有政府部門提升城區品位的決心,有各方開發運營工業遺存的經驗,已步入七旬高齡的工人村終會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子,在新時代煥發光彩?!睆埲鹌诖卣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