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家鴻
作者:許倬云 出版單位: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1月
不同于構架宏闊、晦澀難懂的歷史學著作,《臺灣四百年》是言簡意賅的,如同把滄桑歷史放在微縮鏡頭之下。把四百年歷史濃縮成十一萬字左右的著作,除卻歷史學家的襟懷與視野之外,尚需著述的扎實與嚴謹。
《臺灣四百年》的扎實與嚴謹體現在兩條線索自始至終并行不悖,除了以時間為順序之外,還有人們在臺灣島上的種種經歷。正如許倬云在前言中寫道的,“請你理解,一群來自中國大陸的人,在一個海島上四百年的辛苦和艱難,四百年流過的血汗淚,四百年經歷的屈辱和在屈辱底下發出的奮發圖強的聲音。因為有許多復雜的心情,他們也不免語多偏差,但很多人都曾經努力于做好該做的事。”
為何會出現偏差?“臺灣大部分的群眾,本來在福建和廣東就是貧而無助的‘羅漢腳’,或是低收入的群眾。他們遷移到臺灣,帶來的文化遺產并不豐厚。臺灣的上、下階層,沒有在文化的發展上,有過十分的努力;剩下來的,就只有在民俗宗教和戲劇歌曲方面有一些中國文化的底子,通過信仰的儀式、戲曲和說故事,傳遞于民間。”
很顯然,這樣的文化土壤不僅說不上豐厚,甚至可以說是比較貧瘠的。長此以往,他們對華夏故土與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相對不足也是自然的。
書寫歷史,切不可忘了人在漫長歲月里的活動。否則,歷史便失了溫度,更失去前進的動力,亦失去供后人反思、借鑒的角度。顯然,許倬云深諳此道。這些人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過,有的留名,有的沒有留名。臺灣之所以為臺灣,與他們有很深的關聯。
在許倬云看來,臺灣緊密地和大陸歷史聯系在一起,應是從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開始的,而鄭成功趕走荷蘭人收復臺灣是中國海上事業發展的高峰。
“鄭成功的事業,應該說是以臺灣為基地,以海上貿易取得資源,致力于華夏文化的延續。”三代治臺,臺灣逐漸發展了州縣制度的行政系統,同時成為閩南文化扎根的另一片土
本期推薦壤。乾隆年間的郭錫瑠,開發了今天臺北東區的水利系統,將山地水源引入臺北平原,漢人的精耕農業得以更大范圍落地。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發展臺北市的建設,系統規劃城市的街市和商店的規格,在任內完成從臺北到新竹一段的鐵路建設,這些舉措影響至今。
這些人是從大陸來到臺灣的,他們既是大陸人也是臺灣人。自古以來,臺灣就與大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包容、彼此交融。他們留下的各種“遺產”至今讓臺灣和臺灣人受益。代代先民在臺灣島上留下的影像已杳不可尋,然而他們灑下的汗水已在寶島上澆灌出一朵朵花、一棵棵樹、一種種想法,這是確鑿無疑的。
正如許倬云所言,這本書是“我的觀察、我的理解、我的分析、我的感想”。普通讀者在他飽含情感的講述中,與他共同走進了歷史的深處。“大陸是我的出生之地,臺灣是我的成長之地,對這兩個地方我都有濃厚的感情。”這樣的人生軌跡與郭錫瑠、劉銘傳等人頗有幾分相似。說到底,大家都是文化延續與血脈傳承的中國人。
“如果各位讀者能夠以同情之心、以彼此諒解之心來理解臺灣,我想這本書,還是可以提供給各位一些背景知識的。本書不是一部資料書,而是一部關于臺灣人今天的精神與困境的書。”既如此,也可以說這是一部關于中國人精神困境的書。許倬云誠意滿滿的話,展示了他的精神處境,也飽含對讀者的期待。
一顆赤子心,百年家國情
作者:仙風君
出版單位: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3月
梳理茶學文獻,趣話名茶浮沉
作者:楊多杰
出版單位: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2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