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景,張雅蕊,程思思
(湖北文理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
隨著油氣資源的短缺及環保觀念的深入,新能源汽車得到了廣大人民的青睞,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例如,2011年提出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要求;2013實行了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政策;2020年11月印發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實施發展新能源汽車國家戰略。據統計,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量為352.1萬輛,同比增長160%,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為促進新能源汽車持續發展,必須提升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水平,不斷提升新能源汽車的核心競爭力。
迄今為止,國內外關于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研究主要集中于技術創新影響因素及對策方面。在研究影響技術創新的因素方面,He Jiaxin等[1](2021)使用企業層面的面板數據,研究油價對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的影響。陳瑤和周穎[2](2020)主要以長三角地區新能源汽車產業為研究對象,探究其創新效率和影響因素。李朋林和王婷婷[3](2021)認為只有合適區間的政府補貼才會對技術創新效率產生促進作用。在技術創新的對策方面,Lin Yuqing等[4](2021)認為我國新能源汽車非補貼消費促進機制應采取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差異化策略。陸元三、劉登發[5](2021)主要以衡陽為例,對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能力提升進行對策研究。胡桂彬[6](2022)對新能源汽車技術經濟進行綜合評價,提出了合理的意見和措施。
綜合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國內外在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領域的研究較為豐富,但是研究對象局限于特定地區、行業或企業的相關數據和成果,而本文選擇2005—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合作專利數據作為研究對象,對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的現狀、問題及對策進行多角度分析,以期豐富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領域的理論研究。
本文選取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檢索及分析平臺中2005—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合作專利數據為樣本,從發展趨勢、申請主體、技術領域及地區分布4個方面分析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的現狀。
在合作專利數量發展趨勢方面,統計了2005—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合作專利總數(如圖1所示),可將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發展分為4個階段:2005—2008年處于探索階段,我國新能源汽車合作專利數量不超過10件;2009—2012年步入成長階段,我國新能源汽車合作專利數量大幅提升;2009年起,我國新能源汽車合作專利數量有明顯增長,主要原因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2009年《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發布及“十城千輛”計劃的提出;2013—2019年步入成熟階段,新能源汽車合作專利數量迅速增長,主要是受到了2013年國家建立空氣重污染預警制度和補貼政策調整及逐步取消外國投資股份比例限制的影響[7]。2019—2021年步入穩定期,新能源汽車合作專利數量雖然有明顯下降的趨勢,但是仍保持一定數量,說明新能源汽車領域技術仍在不斷發展[7]。

圖1 2005—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合作專利總數
在合作專利申請主體方面,主要涉及企業、科研機構及高等院校等不同的申請主體。對新能源合作專利申請主體進行研究,總結不同申請主體的特征,能夠促進技術創新的發展。2005—2021年全國新能源汽車合作專利總數排名第一的申請主體是國家電網公司(如圖2所示)。在此期間,國家電網公司的新能源合作專利總數達到642件,遠超排名第2位至第10位的申請主體。國企在新能源汽車行業技術研發領域發揮了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主要原因是國有企業具有資金、技術及人才等方面的優勢[7]。

圖2 2005—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合作專利總數排名前10位的主體
在合作專利技術領域方面,研究對象是新能源汽車專利涉及的《國際分類專利表》(2021版)中的IPC類別(見表1)。通過統計2005—2021年新能源汽車合作專利IPC數量,得出新能源汽車涉及的技術領域非常廣泛,涉及的IPC類別前五位的分別為H01M、H02J、B60L、G01R、G06Q。其中,新能源汽車專利技術主要是H01M(電能)、H02J(電池)及B60L(電動)3個方向,IPC前10名在總數中的占比分別為30.62%、21.75%、15.82%。可以得出結論:目前,H01M(電能)方向是最重要的研究熱點;H02J(電池)、B60L(電動)這兩個方向的研究也不斷深入,在未來可能成為新的研究熱點[8]。

表1 2005—2021年新能源汽車合作專利IPC類型具體含義[9]
在合作專利地區分布方面,據統計,2005—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合作專利總數為3 182件。2005—2021年全國新能源汽車合作專利數排名前10的省市統計(如圖3所示),專利總數排名前5位的依次是北京(25.42%)、浙江(16.97%)、廣東(13.04%)、江蘇(9.24%)、上海(6.29%),總數為2 258個,在全國新能源汽車合作專利總數中的比例約70.96%;而吉林、甘肅、云南等地,新能源合作專利數量總數僅為37件,比例約1.16%;其余省區市新能源合作專利數量總數為887件,比例約27.88%。這體現出我國新能源汽車合作專利集中分布在經濟發達地區。

圖3 2005—2021年全國新能源汽車合作專利總數排名前10位的省市
2005—2021年全國新能源汽車合作專利總數排名前10的主體中,企業主體數量為8個,而科研機構及高校主體僅有2個,分別是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及清華大學,其合作專利申請數量分別為132件、116件,在前10名總數中的占比僅為6.89%和6.05%。這充分說明,新能源汽車行業不同類別的主體之間的技術創新能力的差距顯著,科研機構及高校主體的創新能力有待提高。
電池技術作為為電動汽車提供動力的核心技術,是影響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要因素。盡管我國目前的研究熱點已經集中在電能、電池及電動方面,但是在電池技術方面仍然存在使用壽命、電容量及性能等方面的缺陷。由于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起步較晚,因此與外國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在電池續航技術、電池動力技術、充電便捷性、安全性等方面還有較大的不足。
相關數據顯示,經濟發達地區在全國新能源汽車合作專利總數中的占比約70.96%,經濟較不發達地區的占比僅為1.16%,而其他地區的占比約27.88%。說明我國各省區市新能源汽車發展水平差距大,技術創新能力不均衡。新能源汽車作為資本密集型的高新技術行業,經濟發展水平是技術創新能力不均衡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基礎設施配備、售后服務保障及消費者認可度等問題也阻礙了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的發展。
一方面,鼓勵優秀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建立“產、學、研、用”合作的技術創新體系,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擔風險,提升合作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大力建設人才隊伍,積極培養、引進國內外具有開闊視野、創新思維及先進技術的人才,增強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此外,對技術創新表現突出的企業、科研機構及高校給予一定的補貼優惠,鼓勵其進行新能源汽車專利技術創新,促進創新能力的提升。
企業應加大技術研發力度、增加資金投入,大力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營造良好的氛圍和環境。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要協同合作,組建新能源汽車技術聯盟,整合資金及技術資源,建設區域化、專業化的核心技術研發基地,通過合理的資源優化配置,進行高度開放的核心技術創新合作。此外,要加強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的國際交流合作,有針對性地吸收、學習和改進國內外已有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應增加資金、技術投入,形成完備的新能源基礎設施體系。在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較為薄弱的地區,進行新能源汽車的科學環保理念及購置優惠政策的宣傳,提升民眾對新能源汽車的認可度,加強其購買、使用的意愿。增強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建設與交通等領域的聯系,更好地利用資源,打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本文主要選取2005—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合作專利數據為樣本,從發展趨勢、申請主體、技術領域、地區分布4個方面對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現狀進行分析,得到以下結論: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迅速,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即科研機構及高校主體創新力缺乏、核心技術領域創新不足、各省區市技術創新能力不均衡。對此,本文提出了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組建新能源汽車技術聯盟及加強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建設的對策,以期有效調動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增強創新思維,提升技術創新水平。本文不足之處是以2005—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合作專利數據為研究對象,樣本數量有限,未來將考慮從多個樣本、多個角度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