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雯雯
(煙臺海港醫院 山東 煙臺 264000)
重癥監護室(ICU)是醫院收治危重患者并開展病情觀察的主要科室,通過集中有效的救治措施維持患者生命活動,在ICU住院患者病情一般危急,因此對護士的護理要求較高[1]。肺部感染是一種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特別是ICU患者,病情危急,治療時侵入性操作較多,導致肺部感染的發生率較高[2]。患者在接受治療時尤其是呼吸機輔助治療中感染病原菌是導致肺部感染的主要因素,疾病進一步發展可能會引發心肌炎和腦炎等,嚴重威脅其生命安全[3]。本研究特對我院2020年01月至2022年06月期間內接收的ICU腦出血患者予以抽取,終定64例實施分組護理干預,以進一步探究針對性護理的臨床應用價值,詳細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20年01月至2022年06月作為分析對象,在此期間對重癥監護室腦出血患者進行抽取,64例為最終確定有效樣本總數。依據雙色球法予以隨機分組處理,對照組32例,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齡均處55歲之上、78歲以下,均齡為(66.72±2.28)歲,GCS評分為6~11分,均值為(8.44±0.77)分。觀察組32例,男性17例+女性15例,抽取年齡介于54~76歲范圍內,均齡為(66.51±2.32)歲,GCS評分為6~10分,均值為(8.36±0.75)分。將兩組患者基礎資料展開對比,各項結果差異均較小,可比(P>0.05)。
1.2 納排標準
入組標準:①無精神類疾病且認知功能正常;②均接受腦部CT檢查確診為急性腦出血并入住ICU接受治療;③患者本人及家屬對此次分析目的充分知曉并表示自愿參與。
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者;②病史不清晰或中途退出;③凝血功能障礙者;④入院前有肺部感染狀況。
1.3 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一般包括體征監測、體位指導、口腔清晰及器具藥品消毒處理等。
[觀察組]針對性護理。具體實施如示:(1)病情監測:加強ICU病房巡視,觀察體征變化狀況,動態監測體溫、血壓及意識等,判斷是否有腦出血再發或腦疝現象,一旦發現異常則立即告知醫生進行處理。(2)抗生素使用:選用抗生素時需結合患者病況、藥物半衰期及特性等,加強用藥后的觀察,及時處理不良反應;針對有發熱現象的患者需先采集菌群落培養標本,依據菌種進行藥物選擇,并控制藥量和治療周期[4]。(3)消毒處理:護士在操作時需嚴格遵照無菌原則,定時對ICU病房進行消毒處理,清潔消毒呼吸設備,及時清掃嘔吐物和分泌物,護士接觸后需用消毒液洗手。(4)呼吸道護理:患者排痰困難時需進行吸痰處理,吸痰時需佩戴帽子和口罩,使用無菌鑷鉗夾吸痰管,動作要輕柔;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排痰方法,慢節奏輕怕后背,指導家屬進行排痰操作,必要時予以霧化吸入處理[5]。(5)口腔護理:測試口腔pH值,根據測試值選擇碳酸氫鈉溶液、硼酸容易或生理鹽水對口腔進行定期清潔;對于鼻飼患者則需在插管前將痰液吸出,調整鼻飼管位置,將鼻飼液的溫度控制在40℃以內,設定適宜的注速和劑量,叮囑家屬進行鼻飼后禁止患者翻身吸痰等[6]。
1.4 觀察指標
1.4.1 恢復狀況
觀察兩組患者的恢復狀況,詳細記錄咳嗽消失時間、咳痰消失時間、肺啰音消失用時及體溫復常用時等。
1.4.2 肺部感染、ICU住院時長
統計兩組的肺部感染發生率和ICU住院時長。
1.4.3 護理質量
通過自制的護理質量調查表兩組的整體護理質量,分別從服務態度、專業水平、心理干預及健康宣教等4個維度進行評分,各維度評分范圍為0~25分,總分為0~100分,最終測評分值與服務質量呈正相關。
1.4.4 不良事件
隨訪統計兩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一般包括傷口感染、皮下氣腫、導管堵塞及脫管等。
1.5 統計學分析

2.1 恢復狀況比對
干預后觀察組咳嗽、咳痰、肺啰音消失用時及體溫復常用時等與對照組相比均較少,且差異顯著,統計值P<0.05(表1)。

表1 恢復狀況比對
2.2 肺部感染、ICU住院時間比對
經統計觀察組肺部感染發生率為6.25%,與對照組相比明顯居低位,ICU住院時長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表2)。

表2 肺部感染、ICU住院時間對比
2.3護理質量評分比對
干預后觀察組服務態度、專業水平、心理干預及健康宣教等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均處于高位,且差異顯著,統計值P<0.05(表3)。

表3 護理質量評分相較 分)
2.4 不良事件相較
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9.38%,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4)。

表4 不良事件相較[n(%)]
ICU住院患者病情危急,需要長時間的臥床修養,患者對需要借助機械通氣急性輔助治療,治療過程中操作不當、呼吸機消毒不徹底等都可能會導致氣道受損,使得致病菌下行而引起肺部感染[7]。對于ICU患者而言,如果并發肺部感染則會出現呼吸困難、咳嗽、咳痰等癥狀,若不及時接受有效治療,病情發展會引發呼吸衰竭,嚴重者會導致患者死亡。因此在進行臨床治療時需配合全面、完善的護理方案,提高治療效果,防止肺部感染發生,有效緩解疾病癥狀[8]。常規護理往往是針對疾病治療采取的一些列干預措施,被動性較強,局限性較大。針對性護理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新型護理模式,該護理能兼顧到病情的具體變化,結合護理經驗制定完善的針對性干預措施[9]。本研究表1所示觀察組咳痰、肺啰音等癥狀消失時間均顯著較短(P<0.05),說明針對性護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疾病癥狀,有利于預后,通過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可將肺部感染的主要誘因有效規避,降低肺部感染風險,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這與表2中觀察組肺部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的結果相一致,針對性護理可詳細掌握患者具體狀況,針對異常情況及時采取對癥治療,在防止疾病發展的同時還能提升生活質量,促進患者機體恢復,有效縮短ICU住院時間,減輕家庭經濟負擔[10,11]。表3提示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相較于對照組更具優勢(P<0.05),主要原因是針對性護理通過呼吸道護理幫助患者及時將痰液排出,防止感染遷徙不愈,提升患者舒適感,促進疾病恢復;以患者為主體的護理理念對患者實施口腔護理、病情監測等全方位護理,有效地保證了治療效果,對機體恢復具有積極效果,護理服務質量較高[12,13]。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較低(P<0.05),原因是由于呼吸道護理保證了患者呼吸暢通,及時調整導管,避免導管堵塞;加強病房巡視掌握患者恢復狀況,觀察輸液針穿刺是否有滲血現象,防止出現皮下水腫等現象;抗生素使用前進行菌落培養有效,根據測試結果合理選取抗生素,規避了亂用抗生素帶來的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14,15]。
總體來講,在ICU腦出血患者臨床護理中采取針對性護理干預對于預防肺部感染具有積極作用,全面有效的護理措施可在較短時間內改善疾病癥狀,縮短ICU住院時長,減輕經濟負擔,而且還能預防不良事件的發生,護理服務質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