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靈艷 孔祥東
(魚臺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 山東 濟寧 272300)
腦卒中在臨床又稱為中風,是一種由多種原因造成患者腦動脈閉塞或狹窄、破裂引發腦補血液循環遭到破壞,腦組織及神經細胞缺血缺氧,進而引發患者死亡的疾病[1]。該病的典型臨床表現為不省人事、智力障礙、口眼歪斜、突發半身不遂等,據研究不表明該病的發生原因與糖尿病、吸煙酗酒、肥胖、心臟疾病、高血壓等關系密切[2]。腦卒中后患者極易出現的癥狀是半身疼痛,是該病的后遺癥之一,對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因此臨床需采取正確的方法治療該病,以緩解后遺癥,改善預后[3]。本文則研究了腦卒中后半身疼痛應用自擬中風疼痛湯治療臨床效果,現將研究情況做以下闡述:
1.1資料
本次總共抽取80例病例展開研究,年限截止為2020.04~2021.08,均經臨床確診為腦卒中后半身疼痛,對比研究以隨機法展開,分為對比組(40例)與分析組(40例)。研究開展前統計處理2組基本資料,其中男女比例為21:19(分析組)和22:18(對比組);所選病例年齡范圍位于58-80歲之間,2組均值統計結果分別為(65.32±2.46)歲(分析組)、(65.83±3.17)歲(對比組)。通過對各項數據經X2、T值檢驗分析,若P>0.05,說明研究可開展。
1.2方法
對比組應用常規西藥治療主要使用西藥卡馬西平(國藥準字H31020443,由上海中西三維藥業公司生產)治療,口服1次0.1g,1d3次連續治療10d。分析組應用自擬中風疼痛湯治療,具體組如下:桃仁10g,白芥子10g,紅花10g,枳殼10g,陳皮12g,當歸12g,半夏12g,延胡索15g,甘草20g,雞血藤20g,丹參20g,白芍20g,蜈蚣3條,全蝎4g;采用中醫辨證理論判斷患者的癥狀,若患者主要疼痛在上肢,則加用姜黃10g,桑枝10g;若患者主要疼痛在下肢,則加用牛膝10g。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煎服藥物,1d1劑,煎煮后分早晚溫服,并連續治療10d,觀察治療效果。
1.3評價指標
研究結束后2組間對比療效[4]()、神經功能評分(NIHSS:評估神經功能,以神經功能缺損量表為工具,分值0~42分,分值越低則損傷越輕。)、日常生活能力評分(ADL:評估生活能力,工具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包括吃飯(10分)、洗澡(5分)、修飾(5分)、穿衣(10分)、大小便(20分)、用側(10)、床椅轉移(15分)、平地移動(15分)、上樓梯(10分),滿分100分,分值越高能力越強。)、疼痛評分(VAS:評估疼痛,分值為0~10分,以視覺模擬評分量表為工具,疼痛輕者分值更低。)及生活質量(工具為WHOQOL~BREF量表,評分項目包括4項,涉及周圍環境、社會關系、心理及生理健康,各項功能越好分值越高。)等數據,以評定效果。
1.4分析數據

2.1對比療效
研究結束后,2組間對比療效數據,分析組優于對比組(P<0.05)。如表1示。

表1 對比2組療效指標 [例(%)]
2.2對比NIHSS評分、ADL評分
研究結束后,2組間對比NIHSS評分、ADL評分等數據,分析組優于對比組(P<0.05)。如表2示。

表2 對比2組NIHSS評分、ADL評分分)
2.3對比VAS評分
研究結束后,2組間對比VAS評分數據,分析組優于對比組(P<0.05)。如表3示。

表3 對比2組VAS評分分)
2.4對比生活質量
研究結束后,2組間對比生活質量等數據,分析組優于對比組(P<0.05)。如表4示。

表4 對比2組生活質量指標分)
腦卒中是一種多發于中老年群體,具有高致殘率、高致死率的慢性疾病,該病發生原因是血溢于腦或腦脈痹阻、氣血逆亂,導致患者出現明顯的癥狀,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舌蹇不語、半身不遂、突然昏仆、肢體麻木等[5]。該病的特點是起病較急、病情發展極快,在中老年群體中較為多發,尤其是老年人,一旦發病將會出現肢體腫脹、肢體疼痛及肌肉萎縮等臨床癥狀,若病情發展較快或病情嚴重者,極易出現半身不遂、昏厥等較為嚴重的臨床癥狀。患者一旦出現中風疾病,極易引發腦出血、腦損傷等癥狀,而在中風后康復期間會發生半身疼痛癥狀,導致患者出現負性情緒,嚴重影響治療效果。研究表明,中風患者發生半身疼痛的原因較多,如陰陽失調、肝腎陰虛及痰濁內流等,且部分患者伴隨有慢性疾病,增加了治療難度,因此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采取科學的方式治療對提高治療效果尤為關鍵[6-7]。腦卒中也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是臨床最常見的危重疾病之一,其主要包括出血性腦卒中和缺血性腦卒中兩大類。中醫學將中風劃分為內風與外風,外風的主要發病原因是外感風邪,而內風主要發病原因是患者體內腦脈痹阻、氣血逆亂,目前臨床上較為多見的中風是指內風。該病的主要臨床表現有半身運動功能障礙、肢體感覺異常、昏迷等,嚴重者甚至出現死亡,該病發特點具有發病急、病情發展快、病情不穩定、且病程短,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8-10]。中風后恢復期最常見的癥狀是軀體疼痛,在中醫學上將該癥狀稱為“偏枯痛”,在中風后后遺癥期及恢復期多發。軀體疼痛的常見表現有肌肉的腫脹及萎縮、疼痛、肢體麻木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此外長期的軀體疼痛極易讓患者產生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導致治療依從性降低,影響預后。傳統治療該病的常用的西藥是卡馬西平,其作用原理是通過抑制鈉鈣通道,從而降低細胞興奮,降低神經突觸傳遞而產生抗驚厥、抗神經痛等效果,但其止痛效果不明確,且會導致患者出現惡心、發力等副作用,治療效果不理想。而自擬疼痛湯治療該病的效果顯著,組方中包含中包含半夏、陳皮、枳殼、白芥子,其具有的功效是通絡化痰;雞血藤、當歸、延胡索、桃仁、丹參、紅花等具有的功效是活血化瘀;白芍、甘草具有的功效是滋養;姜黃、牛桑枝、膝的功效是祛風止痛,全蝎、蜈蚣具有的功效是祛風通絡,配伍后起到祛風止痛的功效,患者服用后可緩解半身疼痛情況 。本文結果中,研究結束后,2組間對比療效數據,分析組優于對比組(P<0.05)。研究結束后,2組間對比NIHSS評分、ADL評分等數據,分析組優于對比組(P<0.05)。研究結束后,2組間對比VAS評分數據,分析組優于對比組(P<0.05)。研究結束后,2組間對比生活質量等數據,分析組優于對比組(P<0.05)。
綜上,腦卒中后半身疼痛應用自擬中風疼痛湯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療效,改善生活質量,可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