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建軍
(平原縣第一人民醫院 山東 德州 253100)
臨床上對新生兒的定義為出生時間在28天內的胎兒,此時胎兒的體質與抵抗力較差,其患有并發癥與疾病的幾率大幅增加,此外新生兒常因護理不當等原因,而產生一定的不良反應,如嗆奶、窒息等,在影響胎兒生命健康的同時,對其生長發育也帶來了一定不良影響[1-2]。給予新生兒一定的積極護理與干預,有利于降低其出現不良反應的幾率,為新生兒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有效保障[3]。針對以上特性,醫護人員提出了全新的護理方法,即鳥巢式護理,在有效滿足新生兒實際需求的同時,使得整體護理質量與水平大幅提升,并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應用與預后效果[4]。為有效驗證鳥巢式護理方法的效果,本文將研究時間內收治的80新生兒納入研究,對其采用不同的護理方法,并對組間差異與效果進行分析。
1.1一般資料
將研究的起止時間設為2021年1月1日與2022年1月1日,將研究時間內的接收的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人數為80人,將其按照護理方法進行分組(對照組與觀察組),并保持兩組人數相等。對照組中男、女人數分別為18人與22人,出生日期為2~17天,均值(9.50±1.23)天;觀察組中男、女人數分別為23人與17人,出生日期為2~18天,均值(10.00±1.34)天,比較兩組數據發現組間差異較小,可進行臨床對比(p>0.05)。
參研標準:①實驗嚴格按照倫理規范與要求開展,同時取得了本院與倫理委員會的實驗授權。②研究對象符合臨床上對新生兒的定義,即胎兒的出生日期不得超過28天。③新生兒健康狀況良好,并未患有疾病于不良癥狀,如遺傳性疾病、感染、妊娠并發癥、骨折或評估為高風險等。
排除標準:①新生兒臨床資料缺失,不能提供臨床參考與查閱。②新生兒家屬對研究的依從性較差,存在一定的逆反行為。
研究終止標準:①新生兒家屬依從性與配合度較差,不利于后續研究的進行,并對后續研究的開展帶來了一定阻礙。②家屬自愿退出本研究,并簽署了退出研究申請書。③研究開展與進行過程中,發生較大的醫療事故,對新生兒生命造成了一定威脅,及時終止研究。
1.2方法
對照組:在新生兒的日常護理中選擇常規護理與干預,如新生兒生命體征監測與護理、定期對其進行清理與消毒、維持保溫箱光線(降低新生兒因保溫箱溫度過低或光線過強出現不良反應的幾率)、基本保溫護理(調節保溫箱溫度、加蓋保暖物、減少新生兒暴露范圍)、維持新生兒皮膚干燥等基本護理干預手段。
觀察組:對新生兒采取鳥巢式護理與干預,具體流程如下:
①組建鳥巢式護理干預小組,對鳥巢式護理方案與流程進行制定。令實驗研究者或相關經驗豐富的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帶領相關科室中剩余的醫護人員成立護理與干預小組。組長應對組內成員的日常工作與分工安排進行合理規劃,并根據新生兒的實際狀況(生長發育情況、并發癥患病情況與風險性)與需求,為其制定與頒布具體、可行的鳥巢式護理方案。
②模擬與搭建鳥巢,為新生兒提供鳥巢環境。為有效模擬母體環境,增強新生兒的舒適度,醫護人員應科學、有效的對鳥巢環境進行搭建與模擬。醫護人員應選擇舒適、柔軟、經消毒處理的毛巾或浴巾,按照對角的方向卷起,最終形成橢圓形的鳥巢,并對鳥巢置于入暖箱中進行預熱處理。
③對鳥巢環境與形狀進行調整,使其滿足新生兒的基本生長條件。醫護人員在將新生兒置于鳥巢前,應運用膠布對其進行固定與加固,并對其形狀進行調整,使其最終可包裹整個新生兒。
④調整與更改新生兒在鳥巢中的姿勢,增強其舒適度。為有效增強新生兒在鳥巢中的舒適度,醫護人員應在鳥巢接口處放置新生兒,并對其姿勢進行調整,使新生兒四肢呈現屈曲狀。
⑤定期對鳥巢的包裹毛巾或浴巾進行消毒處理,降低新生兒出現感染的幾率。醫護人員應定期對鳥巢的包裹毛巾或浴巾進行清潔與消毒處理,并對鳥巢內的環境進行清理與維持,防止與降低新生兒因鳥巢環境較差,而患有并發癥或發生感染的幾率。
⑥定期對新生兒進行清潔護理,降低其患有并發癥的幾率。醫護人員應定期給予新生兒清潔護理與干預,運用酒精棉簽對新生兒的口腔、眼睛與鼻腔進行清潔與消毒,維持其呼吸暢通,降低新生兒發生窒息的幾率。
1.3評價指標
對比兩組新生兒的生長發育情況、生活評分、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與新生兒家長對護理的滿意情況,若比較結果低于0.05,則表明兩組患者具有較為明顯的差異。
生長發育情況判斷標準:記錄與比對兩組新生兒護理前后的體重、身長,以上指標數值越高,則表明新生兒的生長發育情況越優。
生活評分判斷標準:采用SF-36量表對新生兒生活水平進行記錄,量表中包含對生理、軀體、社會與精神四項評分項目,每項最高分數為100分,分數越高表明新生兒生活水平越高。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判斷標準:記錄與比較兩組新生兒中發生不良反應的人數與幾率。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每組發生不良反應的人數/每組人數×100.00%。
新生兒家長對護理的滿意情況判斷標準:醫護人員應給予新生兒家長本院自行設計與擬定的滿意度調查量表,量表最高得分為100分,家長應根據新生兒的生長發育情況與自身狀態進行評分,最終所得評分與新生兒家長的滿意度間成正比。量表將家長對護理的滿意情況分為不滿意(量表得分低于60分)、一般滿意(量表得分介于60與80分間)與非常滿意(量表得分高于80分)。
1.4統計學分析
試驗各指標均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25.0檢驗,分別用卡方、t值比對計數與計量資料;若最終結果(p<0.05),證明組間差異較大。
2.1 對比2組新生兒的生長發育情況
觀察組新生兒的生長發育情況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具有較大差異(P<0.05),詳細數據見表1。

表1 對比2組新生兒的生長發育情況
2.2 對比2組新生兒的生活評分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新生兒對生活的評分顯著更高,組間差異明顯(P<0.05),詳細數據見表2。

表2 對比2組新生兒的生活評分分)
2.3 對比2組新生兒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觀察組新生兒發生不良反應的幾率(7.50%)明顯低于對照組(27.50%),數據具有明顯差異(P<0.05),詳細數據見表3。

表3 對比2組新生兒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n,%)
2.4 對比2組新生兒家長對護理的滿意情況
觀察組新生兒家長對護理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明顯(P<0.05),詳細數據見表4。

表4 對比2組新生兒家長對護理的滿意情況(n,%)
新生兒體質較差,免疫功能低下,新生兒極易反復患病,而且患病頻率比較高、程度較為嚴重,往往兩歲之內可能會因為反復感染而導致死亡[5]。隨著我國各方面的飛速發展與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家屬與外界對新生兒的護理質量具有更高的要求[6]。有關研究指出,給予新生兒一定的護理與干預,可降低其出現不良反應的幾率,改善其生長發育的情況與質量[7]。但常規護理的效果與針對性較差,新生兒的實際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滿足,同時新生兒仍有較高的幾率發生不良反應。
給予新生兒常規護理的效果較差,分析其原因為,常規護理的專業性較差,護理環境的舒適度與安全性較低,新生兒患病幾率較高等。針對以上特性,醫護人員對常規護理進行了補充與創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全新的護理方法,即鳥巢式護理與干預[8]。鳥巢式護理是指醫護人員通過模擬母體環境,為新生兒提供穩定、舒適鳥巢環境發的護理方法,該護理方法有利于維持新生兒的生命體征與體溫,降低外界環境對新生兒的不良刺激,有效改善其睡眠質量情況,進而增強了新生兒的生長與發育質量[9]。
分析與比較本文數據可知,對新生兒采取鳥巢式護理與干預的效果優于常規護理,具體表現為觀察組新生兒的生長發育情況、生活質量與家屬對護理的滿意情況顯著高于對照組,同時比對兩組新生兒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可知,觀察組新生兒患有不良反應的幾率顯著更低,組間差異較大(p<0.05)。本文所得數據與結論同孔祥燕[10]所得基本相同,具有較高的可信度與科學性。
綜上所述,將鳥巢式護理應用于新生兒護理中,可提升新生兒的生活水平,改善其生長與發育情況,降低其患有不良反應的幾率,在改善新生兒家屬的滿意度上效果顯著,應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