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霞
(山東省菏澤市曹縣縣立醫院 山東 菏澤 274400)
急性心肌梗死是長時間血供降低和氧氣不足,促使缺血性心臟發生,屬于比較嚴重的急性心臟供血不足,也是引發卒死的關鍵原因。部分參考文獻表明病發1小時內心肌梗塞病人發生院內外卒死的概率為50%,而大部分卒死是能夠救護的,因而盡早的發現病況轉變并給予救護,對拯救病人性命,推動病人愈后具備十分關鍵的意義。120急救的對策是盡量高效率迅速的將病人運輸至醫院門診開展治療,據此,醫院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干預,以求及時、精確、合理急救醫護以提升病人的存活率,此次實驗獲得了較為理想的臨床實際效果,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1一般材料
選擇2020年1月~2021年1月醫院接診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做為研究對象:列入規范(1)合乎《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中有關此病的診斷標準,臨床表現為延續性心前區疼痛伴胸悶氣短,心梗等前驅病癥;(2)急性胸口痛住院;(3)血液檢驗發生心肌壞死,血清蛋白濃度值轉變 ;(4)病人以及親屬簽定同意書。排除規范:(1)心電監護不穩定;(2)藥品過敏。按隨機數字表法全部病人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隨機數字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一組50例病人。觀察組:男30例,女20例,年紀39~72歲,均值(63.4±10.7)歲,病發到救治開始時間為8~40min,均值為(21.4+10.9)min。觀察組:男27例,女23例,年紀41~75歲,均值(63.4±11.2)歲,病發到救治開始時間為8~41min,均值為(21.5+10.2)min,兩組病人臨床表現、性別、年紀等一般材料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備對比性。
1.2醫護方式
1.2.1觀察組 采用120急救護理措施,搶救醫療中心負責人、護理人員、醫生、護理人員創立護理工作組,由該工作組組員結合我搶救醫療中心的具體情況、根據醫護人員工作經歷,制定相應治療方案,實際包含:
1.2.1.1搶救看診提前準備:120急救站工作人員在收到120調度指揮管理中心電話后1~3min內進行運貨,聯絡親屬迅速對病人的病況作出評定并具體指導親屬進行家中搶救,對于病人的實際病況作出具體指導。有制氧條件可馬上對病人開展吸氧治療,考慮到病人為急性心梗時應該馬上臥床休息,嚴禁各種活動,防止一切干擾,盡量避免噪聲,保持安靜不要喧嘩自,不必讓病人再次活動,也不必太多地挪動病人,禁止刺激病人,盡可能維持病人穩定情緒。明確病人具體地址,并告之親屬做好跟車工作。
1.2.1.2制定好場救護對策,抵達現場后由醫務人員觀察病人的眼瞳轉變及神智狀況,根據檢測病人心電圖檢查及各類心電監護再度對病人的病況作出評定。
醫務人員在第一時間為病人吸氧,可選用鼻導管或面具式供氧方式,可依據病人狀況挑選供氧方法,面具式吸氧對于極其不適感,但觀念保持清醒者;鼻導管供氧方式 對于的是意識模糊的病人,病況比較嚴重病人,供氧量大約在5~6L/min,濃度值約為40%[1]。
不斷制氧改進病人心肌缺氧以盡可能變小或控制梗塞的面積,并創建合理靜脈通道,對于病人病況嚴重,創建兩根或兩根之上的靜脈通路,在此期內為病人注入血管活力、抗心衰竭類藥及抗心率失常類藥等,除此之外根據補充水平衡,糾正病人身體的電解質平衡。給與病人有利排尿、強心、改正心律不齊等,并給予鎮痛劑減輕病人胸疼,比如硝酸甘油等。除此之外嚴實觀察心源性休克病人,若臉色、四肢皮膚顏色異常立即告之醫師,針對發生靜脈血栓及堵塞產生病人可適度活動腿部。
1.2.1.3運輸中護理措施,全部運輸過程中維持吸氧、輸液、心電監護的通暢,除此之外醫務人員對裝運中很有可能發生的風險性,做好提前準備,在這段時間告之醫院門診腫瘤科有關醫務人員做好救治,提前準備,制訂救治計劃,待病人抵達后做好交接以保證搶救工作的合理持續性,對病人的親屬細心的解讀以求減輕病人親屬煩躁不安、焦慮不安的心態。
1.2.2對照組由病人親屬自主接送住院,住院前有關醫護人員的院外救治和護理干預,待病人住院后再次救治,住院后的護理措施和觀察組相同[2]。
1.3觀察指標值
觀察兩組病人門診救治時間、病人成活率,除此之外對兩組病人的毛細血管再通率、救治時間開展分析,血管再通的判斷規范為延續性胸口痛2h內基本上消退、心電圖ST段2h內回降超過50%、CK-MB最高值時間提早至發病后14h之內。
紀錄住院治療時間,對護理質量滿意率、護患糾紛案件發病率作出點評,護患糾紛案件產生點評選用醫院自擬的點評評定量表,從自我評定、醫師得分、診斷室得分及院辦綜合性得分來測算得分,在其中自身得分占2分,醫師得分占3分,診斷室得分占2分,院辦得分占3分,評分占總成績70%記為令人滿意。
1.4功效評定
依據心臟功能NYHA等級分類點評規范對列入指標值開展點評,效果顯著:病人的臨床表現與臨床癥狀獲得了明顯改進,心臟功能的改進水平≥2級;一般:病人的臨床表現與臨床癥狀的到一定水平的改進,心臟功能的改進水平≥1級但<2級;無效:病人的臨床表現與臨床癥狀未發生大大提高,心臟功能轉變 不顯著;惡變:病人的臨床表現與臨床癥狀不僅未發生大大提高反倒進一步惡變。救護高效率=(顯著+一般)/研究樣本數×100%。
1.5統計學方法
選用SPSS21.0統計分析軟件對個人所得數據信息開展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選用χ2檢測,計量資料選用t檢驗,以P<0.05為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治療效果
觀察組患者有效率96%,對照組治療有效率84%,組間差別明顯,(P=0.020)。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N,%)
2.2兩組患者急救情況
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急救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組間差別明顯,(P<0.05),觀察組患者血管再通率、患者存活率均好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明顯(P<0.05)。

表2 兩組患者急救情況
2.3兩組患者滿意度與糾紛情況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好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糾紛情況明顯少于對照組,組間存在差別(P<0.05)。

表3 兩組患者滿意度與糾紛情況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醫學上一種比較普遍的急性心腦血管疾病,病發時通常病況兇險且病亡較高,臨床表現關鍵為強烈而長久的心前區疼痛,高并發的病癥為心搏驟停、心率失?;蚵孕乃ィ也∪说难宓鞍?、心肌酶、心電圖檢查出現異常,是導致病人發生心源性身亡的一個關鍵原因[3]。
近些年此病呈低齡化發展,有關參考文獻表明其致死率達到10%~20%。早確診、早醫治針對拯救病人性命、減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致死率具備十分關鍵的意義,針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而言時間就是性命[4]。因而,盡量快的對病人執行救護對平穩病人病況、改進病人醫治及愈后尤為重要,針對門診診療保障體系而言120急救是門診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關鍵的一步。120急救的對策是盡量高效率迅速的將病人運輸至醫院門診開展醫治,據此醫院搶救醫療中心進行了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120急救醫護干預,使搶救醫護人員能夠有預料、有規范、積極地搶救,醫療中心制訂出120急救醫護方案,以求進行立即、精確、合理的120急救護理,提升病人的存活率及改進病人醫治及愈后[5]。
總的來說,120急救護理干預成效顯著,明顯增強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毛細血管再通率和成活率,減少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救治時間和住院治療時間,提升護理質量滿意度,非常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