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煜博 仲昭奇
(牡丹江醫學院 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下肢深靜脈血栓(DVT)是近幾年來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血管疾病[1],其主要有患側下肢壓痛、脹痛、淤血、靜脈擴張等等臨床表現[2-3],與患者術后長期臥床、缺乏運動等因素相關[4]。嚴重時可導致患者產生肺部栓塞等并發癥,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有很大的負面影響[5-6]。因此DVT的早期診斷并給予有效的治療對DVT患者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文選取2021年7月份至2022年7月份于我院進行治療的38例DVT患者和38例健康體檢者為研究對象,探究了彩色多普勒超聲在下肢深靜脈血栓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7月份至2022年7月份于我院進行治療的38例DVT患者為本次研究的觀察組,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齡在43歲至58歲之間,平均年齡(50.36±2.83)歲;并選取同一時期38例健康體檢者為本次研究的對照組,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齡在44歲至57歲之間,平均年齡(51.07±2.64)歲。兩組研究對象所有一般資料之間比較均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在經過醫學倫理學委員會批準后進行研究。
納入標準:(1)所有研究對象經過靜脈造影檢查初次確診為DVT[7],且為單側患病;(2)所有研究對象臨床資料完整;(3)對照組研究對象為健康體檢者,身體各項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4)所有研究對象年齡均在60周歲以內,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患者存在溝通障礙和(或)語言表達障礙;(2)患有其他重大器官性疾病和(或)伴有惡性腫瘤疾病等影響患者病情穩定;(3)患者患有凝血功能異常等血液系統疾??;(4)患者患有精神病或具有精神病家族史。
1.2 檢查方法
對兩組研究對象的下肢進行多普勒超聲檢查。患者平躺,取其仰臥位,下肢膝蓋微微彎曲、外展,探頭的頻率范圍設置為5至10MHz,在患者雙側下肢處進行各個角度與方位的掃描,由遠及近,觀察下肢各個靜脈的血管、管周組織以及血流情況[8-9]。
1.3 觀察指標
1.3.1下肢靜脈血管內徑
記錄兩組患者的下肢靜脈血管內徑大小,主要包括內側腓腸靜脈(MGV)、脛后靜脈(PTV)、胭靜脈(POV)、股總靜脈(CFV)、股淺靜脈(SFV),經統計分析后進行性比較。血管內徑越大則代表血管彈性越好。
1.3.2下肢靜脈血流速度
記錄兩組患者的下肢靜脈血管內血流速度大小,主要包括胭靜脈(POV)、股總靜脈(CFV)、股淺靜脈(SFV),經統計分析后進行性比較。血流速度越快則表明血管強韌度越高。
1.3.3下肢靜脈血流參數情況
記錄兩組患者下肢靜脈血流參數情況,包括收縮期峰值流速、舒張期峰值流速、阻力指數,經統計分析后進行性比較。
1.3.4聲像圖特征
觀察并比較兩組下肢靜脈超聲聲像圖特征,主要包括下肢靜脈血管直徑、管壁以及管周組織等等。
1.3.5多普勒超聲檢查診斷結果
觀察組患者均經過“金標準”檢查確診為DVT,即靜脈造影檢查,通過多普勒超聲檢查診斷后,將診斷結果與金標準結果進行比較,計算多普勒超聲檢查診斷的準確率與漏診率。
診斷真確率=多普勒超聲診斷陽性例數/靜脈造影診斷陽性例數×100%。
診斷漏診率=多普勒超聲診斷陰性例數/靜脈造影診斷陽性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2.1兩組患者下肢靜脈血管內徑比較
觀察組MGV內徑為(4.27±0.41)mm,PTV內徑為(3.07±0.86)mm,POV內徑為(6.02±0.72)mm,CFV內徑為(10.59±1.25)mm,SFV內徑為(7.38±1.18)mm,均明顯大于健康對照組,P<0.05,差距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下肢靜脈血管內徑比較
2.2兩組患者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比較
觀察組POV血流速度為(7.11±1.20)cm/s,CFV血流速度為(8.31±0.67)cm/s,SFV血流速度為(4.47±1.03)cm/s,均明顯慢于健康對照組,P<0.05,差距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比較
2.3兩組患者下肢靜脈血流參數情況比較
觀察組下肢靜脈在收縮期峰值流速為(44.67±9.37)cm/s,舒張期峰值流速為(9.58±2.21)cm/s,均快于健康對照組,同時觀察組阻力指數為(1.72±0.35),明顯小于健康對照組,P<0.05,差距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下肢靜脈血流參數情況比較
2.4兩組血栓聲像圖特征比較
健康對照組檢查結果顯示下肢靜脈血管充盈,管壁薄而光滑;觀察組血管內徑減小,管壁則出現明顯增厚和粗糙,血管充盈度因血栓嚴重程度不同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2.5 DVT患者多普勒超聲檢查診斷結果
觀察組38例DVT患者在經過多普勒超聲檢查后確診36例,2例漏診,診斷結果的準確率為94.74%(36/38),漏診率為5.26%(2/38)。
患者術后長期臥床,缺乏運動會導致患者并發下肢靜脈血栓(DVT),使患者患側下肢產生腫脹、壓痛淤血等癥狀[10-11],若不及時給予治療,血栓脫落易并發肺部栓塞,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12]。因此DVT的早期診斷并給予有效的治療對DVT患者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13]。臨床上用于診斷DVT的常見手段為靜脈造影檢查,但是靜脈造影檢查具有較強的輻射,使用性有限制,無法應用于產婦等特殊群體[14]。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可以有效反應患者下肢靜脈血管和血流情況,通過聲像圖可直觀的表現出患者的血管直徑、管壁和管周組織的變化,因此可用于DVT的診斷[15-16]。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MGV內徑、PTV內徑、POV內徑、CFV內徑、SFV內徑均大于對照組,觀察組POV血流速度、CFV血流速度、SFV血流速度均慢于對照組,觀察組下肢靜脈在收縮期峰值流速和舒張期峰值流速均快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阻力指數小于對照組(P<0.05)。通過數值可以直觀得看出DVT患者的血管直徑和血流情況發生了明顯了變化。對照組聲像圖顯示下肢靜脈血管充盈,管壁薄而光滑,觀察組血管內徑減小,管壁則出現明顯增厚和粗糙,血管充盈度因血栓嚴重程度不同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觀察組DVT患者在經過多普勒超聲檢查診斷結果的準確率為94.74%,漏診率為5.26%,準確率較高,可以將其應用于DVT的臨床診斷中,作為首選診斷方式具有安全性較高、檢查方便等優點。
綜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聲在下肢深靜脈血栓中診斷準確率較高,聲像圖中可以明顯觀察出血管的病理變化,可以在臨床中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