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中 吳 強 楊曉蘭 張思慧
(東莞市濱海灣中心醫院心內科 廣東 東莞 523900)
基金項目名稱:2019東莞市醫療衛生一般項目:應用基因芯片技術探討載脂蛋白E基因多態性與冠心病的嚴重程度與預后關系;基金項目編號:201950715025881
冠心病在目前臨床上屬于一種較為常見的心臟疾病,這種疾病的發生與諸多因素有極為密切的關聯,尤其是在現代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冠心病在臨床上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并且這種疾病受諸多外界因素的影響,進展速度也在不斷加快,對于患者的日常生活會產生極大的影響[1]。冠心病患者在發病后患者的機體功能會受到極大的影響,尤其是當患者冠心病進入晚期后,患者還有可能出現心絞痛以及心力衰竭的癥狀,對于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2]。若對患者進行長期的西藥治療,有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額外的不良反應。高脂血癥合并冠心病是臨床中很多見的心腦血管疾病,尤其是近幾年該病的患病率為上升趨勢[3]。經過深刻分析表明,患者出現血脂異常則可能導致患者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從而致使供血不足發生心肌痛,心肌供血不足等現象。如不能夠馬上接受治療,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4]。在對患者進行實際治療時,醫務人員發現單純應用某一種藥物進行治療,產生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兩種疾病在發生時相輔相成的關系,導致患者的治療難度增大,所以醫務人員在對患者進行實際用藥時,逐漸將目光轉移在了各種藥物聯合的治療中[5]。近幾年中,冠心病患病率很高,不僅會提高患者的心臟負擔還會對患者日常生活品質造成影響,嚴重時還會引起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甚至造成死亡[6]。在近年來的臨床研究中發現,冠心病的發生具有極為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家族性,但由于遺傳易患標記,在目前臨床上還并不明確,所以隨著臨床研究的開展,醫務人員針對冠心病患者基因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研究人員發現載脂蛋白E基因多態性對冠心病的發生有極為明顯的影響,需要研究人員引起重視。本次研究選擇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作為研究時段,在該時段內錄入我院中受辱的90名冠心病患者,作為實驗組進行研究,選擇同期內我院中進行健康體檢的健康人群,90名作為對照組進行研究,探討分析載脂蛋白E基因多態性與超敏C-反應蛋白和冠心病之間的關聯性,將這一數據作為基礎,對冠心病患者的個體狀況進行判斷,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作為研究時段,在該時段內錄入我院中受辱的90名冠心病患者,作為實驗組進行研究,選擇同期內我院中進行健康體檢的健康人群,90名作為對照組進行研究,本次研究選擇對照實驗,對兩組研究對象的個體狀況進行評估。實驗組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44例,年齡介于53-76歲之間,平均年齡(60.8±2.4)歲,對照組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齡介于55-78歲之間,平均年齡(61.2±2.8)歲。
納入標準
①實驗組患者符合冠心病診斷標準;②意識清楚,未昏迷者;⑤神經功能缺損無繼續進展;③患者知情同意;④本次實驗統計計劃已經上交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得以實施。
排除標準
①昏迷;②有嚴重的心、肝、腎合并癥或嚴重感染;③發病前有影響功能恢復的神經或肌肉骨骼疾病;④不伴運動功能障礙者;⑤不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比兩組患者一般信息未發現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首先在對患者進行標本采集時,要求患者保持空腹12小時以上,在患者次日清晨進行采血,分別采取EDTA抗凝血3ml,自然凝集血3ml。將抗凝血液樣本放置于零下80℃環境下備用,而自然凝集血分離血清后放置于零下80℃環境下進行保存備用。
在對患者進行超敏C-反應蛋白測定時,選擇膠乳增強免疫比濁法進行測定,采用奧林巴斯5421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
基因組DNA提取則選擇堿裂解法,采用基因芯片對載脂蛋白E基因多態性進行檢測。具體操作由醫務人員按要求進行處理。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數據均錄入統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數據統計學處理,而實驗結果中,數據采取卡方檢驗,其PCT與CRP均應用(均數±標準差)進行數據記錄,實驗結果采用t值進行檢驗,若p<0.05,則說明實驗結果具備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研究對象的ApoE基因型與等位基因對比
在研究結果中發現實驗組相較于對照組來說,Eε2等位基因頻率有明顯降低的趨勢,兩組數據的與差異顯著(P<0.05),而在研究結果中發現,Eε4等位基因頻率有明顯的升高狀況(P<0.05)

表1 兩組研究對象的ApoE基因型與等位基因對比
2.2 兩組研究對象的Apoe等位基因多態性與超敏C-反應蛋白數據對比
在本次研究結果中顯示兩組患者的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經對比分析存在明顯差異,而實驗組患者的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相較于對照組來說明顯更高,組間經對比分析差異顯著(P<0.05)。

表2 兩組研究對象的Apoe等位基因多態性與超敏C-反應蛋白數據對比(x±s)
冠心病的發病因素諸多[7],其中包含“新”危險因素和傳統危險因素,傳統危險因素主要分為年齡增長、性別(女性冠心病發病率更低)、遺傳、吸煙、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肥胖、長期缺乏體力活動、飲食習慣等,而“新”危險因素主要包含高甘油三脂、自身免疫性疾病、睡眠呼吸暫停。冠心病的發病機制整體來說較為復雜,而脂肪沉積是導致冠心病發病率上升的一個關鍵因素,經近年來的臨床研究中顯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體內膽固醇含量相較于正常水平來說明顯更高,并且隨著患者膽固醇含量的不斷增多,患者的發病率也在不斷增加[8]。
在研究中發現[9],載脂蛋白E基因多態性是一種含有299個氨基酸的單鏈多肽糖蛋白,這種糖蛋白主要存在于人體的血漿乳糜微粒和極低密度脂蛋白中,在人體的正常生理過程中,載脂蛋白E基因多態性是由肝臟的肝實質細胞合成,其次合成細胞為腦組織中的星型細胞[10]。 載脂蛋白E基因多態性是血漿中十分重要的一種載脂蛋白,參與到機體血脂代謝和膽固醇平衡調節中。載脂蛋白E基因多態性與人體的動脈硬化發生和發展有極為密切的關聯,ApoE2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血漿中的TC,降低LDL,提高HDL;ApoE4則能夠提高血漿中的TC和LDL,降低HDL[11]。
CRP為肝臟分泌出的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12],當身體出現組織損害以及感染狀況時,血清CRP水平則會迅速提升,其為一種非特異性標志物,當下臨床中多數用于評判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組織損害以及炎性反應的嚴重情況[12]。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的CRP濃度整體來說較低,但出現炎癥、感染以及損傷的情況時,患者其中的濃度會出現明顯升高,所以在對各種感染性疾病進行診斷時,選擇這一指標能夠幫助醫務人員判斷患者的病情。
在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判斷時,醫務人員可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和病情表現將不同的診斷方式應用于患者的診斷中,必要時可以選擇聯合性診斷,以保障患者的診斷準確度。
綜上所述,在臨床研究中,醫務人員對載脂蛋白E基因多態性以及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進行檢驗,能夠有助于幫助醫務人員判斷患者存在的冠心病癥狀,對于冠心病的防治和后續研究工作的開展來說,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值得進行進一步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