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偉萍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膠州醫院 山東 青島 266300)
壓力性損傷就是指機體局部皮膚在受到長期的壓力,致使血液循環受到阻礙或者是出現障礙,從而導致局部的皮膚組織處于持續性的缺氧或者是營養不良,最終使局部軟組織發生破損、潰爛,嚴重時可能出現壞死的局部損傷狀況[1]。臨床中對內科重癥監護室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對于壓力性損傷預防具有顯著價值,降低壓力性損傷的同時改善臨床護理結局。隨現階段醫學模式的發展循證護理在臨床中的應用較為廣泛,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狀況[2]。基于此,以我院內科重癥監護室收治的80例患者,分析以循證護理開展日常工作對壓力性損傷發生狀況的影響及臨床護理結局。
1.1資料:抽選在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間我院內科重癥監護室收治的80例患者為樣本,將其基礎資料錄入電腦后開展隨機小組劃分,組別為參照組與觀察組,各組計有患者40例。參照組樣本資料計有男性患者25例,計有女性患者15例,年齡均處于41-72歲,年齡均值計算為(56.5±4.2)歲,文化水平:本科及以上計有8例,高中及以上25例,初中及以下7例;參照組樣本資料計有男性患者23例,計有女性患者17例,年齡均處于42-73歲,年齡均值計算為(57.5±4.6)歲,文化水平:本科及以上計有8例,高中及以上22例,初中及以下10例。組間患者的年齡、性別、文化水平等資料開展分析均無明顯差異性,可實施對比(P>0.05)。納入標準:(1)均經過病理學檢查后確診病情;(2)均屬于危重癥疾病的范疇;(3)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曉此次研究開展內容,且自愿參與。排除標準:(1)精神失常、不能合作者;(2)嚴重腦血管疾病者;(3)凝血功能障礙者;(4)臨床配合度較差者;(5)重度昏迷者。
1.2方法:
參照組:常規護理,如加強患者的生命體征監測,對血壓、心率、溫度、血氧飽和度等做好記錄;實施基礎的護理干預,包括營養支持、用藥指導、并發癥預防等。
觀察組:循證護理,內容:(1)建立循證護理小組。護理專家、治療醫師、護士長以及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組建循證護理小組。由護理專家對成員開展專題培訓,內容包括資料收集、壓力性損傷的相關預防措施以及循證護理開展流程,保證臨床護理干預的科學性及有效性。(2)問題確定。分析內科重癥監護室患者實施臨床護理存在的問題,利用問卷、記錄表等方式評估患者壓力損傷的發生狀況,并查閱有關文獻資料以及相關病例分析原因。(3)方案制定。通過護理記錄的內容查詢,并結合患者具體狀況,以小組討論的方式來制定臨床護理計劃,確保護理實施內容有據可循。(4)護理實施。①風險評估。利用Braden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量表來從多個方面評估患者出現壓力性損傷的危險程度,并詳細記錄,識別高危患者或是已出現壓力損傷患者進行上報,并實施相應的干預措施。②預防護理。患者狀況趨于穩定后開展健康宣教,告知患者自身狀況及壓力性損傷的預防措施、識別方法;護理人員結合患者狀況及時使用防護用具,可在床單下進行海綿墊的放置,保證床鋪的干凈整潔,對于受壓部位進行泡沫敷料的貼敷;開展體位護理,每間隔2h幫助患者變換體位,將床頭抬高,并懸空足跟,使用護膚精油進行壓迫部位的按摩;早晚清潔患者皮膚,及時清理其排泄物,并對肛周及會陰部進行賽膚潤液體的敷料涂抹,與此同時開展體溫護理。
1.3評價指標
1.3.1壓力性損傷:依據美國國籍壓瘡咨詢委員會(NPOAP)[3]所推薦的壓力性損傷分析標準劃分為I-IV,患者的局部皮膚為完整狀況,但連續2天有紅色斑塊出現,在按壓3s后皮膚不褪色為I期;皮膚的表層出現破損,出現水皰,存在輕度潰瘍為II期;深層的筋膜皮下組織出現壞死或者是潰瘍為III期;皮膚的深層組織遭到破壞,深度觸及骨骼、肌層為IV期,發生率計算方法為(I+II+III+IV)/n*100%。此次研究未出現IV期,因此計算為(I+II+III)/n*100%。
1.3.2護理結局:統計臨床患者的壓瘡發生時間及總住院時間,并以醫院自制的護理質量評估量表,從護理操作、護理技術、服務態度等方面評估護理質量,總分范圍介于0-100分,分值越高顯示護理質量越高。
1.3.3情緒狀態:護理開展前后在患者的體征狀況趨于穩定后以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4]分別評估患者的焦慮情緒及抑郁情緒,各量表均有20個評估條目,各項評分為1-4分,總分介于0-80分,SAS在50分及以上確定其出現焦慮情緒、SDS在53分及以上確定其出現抑郁情緒,分值越高表示其情緒狀態越差,反之分值越低表示其情緒越佳。
1.3.4滿意度計算值:護理實施后以醫院自制的滿意度評估問卷對患者的滿意度狀況開展評估,以十分之制劃分評價指標,分別為滿意(8-10分)、尚滿意(5-7分)、不滿意(1-4分),滿意度計算值方法為(滿意+尚滿意)/n*100%。
1.4結果統計

2.1壓力性損傷發生狀況對比
組間壓力性損傷發生狀況經過表1分析顯示,參照組患者的臨床概率相比觀察組偏高,且數據間的差異性顯著(P<0.05)。

表1 比較壓力性損傷發生概率[n(%)]
2.2護理結局對比
組間護理結局經過表2分析顯示,參照組壓瘡發生時間、總住院時間相比觀察組均偏高,護理質量評分相比觀察組偏低,且數據間的差異性顯著(P<0.05)。

表2 比較護理結局狀況
2.3護理前后情緒狀況對比
組間患者的情緒狀況經過表3分析顯示,護理前,評分值組間對比無差異性(P>0.05);護理后,評分值均出現較大改變,且參照組評分值相比觀察組均偏高,且數據間的差異性顯著(P<0.05)。

表3 比較情緒狀態評分分)
2.4滿意度計算值對比
組間臨床護理實施的滿意度狀況經過表4分析顯示,參照組滿意度計算值相比觀察組偏低,且數據間的差異性顯著(P<0.05)。

表4 比較滿意度計算值[n(%)]
壓力性損傷患者主要表現為水皰、紅斑、皮膚表層存在開放性潰瘍等,其發生機制是機體的皮膚組織受到壓迫時間以及壓力值均與正常范圍偏高,使機體皮膚發生不可逆性的壓力損傷。據相關研究資料顯示[5],手術患者作為壓力性損傷發生的高危群體,其發生率相對較高。內科重癥監護室收治患者病情狀況較嚴重,需要接受手術治療,雖然隨醫學技術的發展,術后患者的病情狀況較為穩定,但是由于手術作為入侵式操作,患者機體會受到程度不同的創傷,術后患者臥床休養的時間較長,因此壓力性損傷的發生概率相對較高。
常規護理開展中,護理人員多結合臨床經驗以及患者已出現狀況實施護理措施,護理內容缺乏預見性及全面性,患者發生壓力性損傷的概率較高[6]。隨著循證醫學的不斷發展,循證護理作為新興的護理觀念,在臨床應用中可以有效彌補傳統護理實施中存在的缺陷,是以證據作為護理開展基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及研究成果,并將專業知識、臨床經驗以及患者具體狀況,三者做以有效結合,以此制定個性化且具有科學性的護理計劃,充分考慮患者的個性化差異,合理利用護理實施資源,使患者得到優質、舒適、高效的護理服務[7]。此次研究分析中:觀察組患者臨床中發生壓力性損傷的概率較參照組顯著偏低(P<0.05),證明循證護理可以降低壓力性損傷的發生概率,臨床中利用循證護理小組的建立,分析內科重癥監護室實施護理干預存在的問題,并查閱有關文獻資料,結合患者狀況制定科學護理計劃,對患者開展壓力性損傷的風險評估,及時采取干預措施,有效預防壓力性損傷的出現。此次研究分析顯示:觀察組壓瘡發生時間、總住院時間較參照組偏短,且護理質量評分較參照組偏高(P<0.05),表明循證護理可以改善臨床護理實施結果,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促進機體健康的恢復。臨床護理實施中充分考慮患者的機體狀況,并與臨床經驗相結合,保證護理措施的應用的科學性及有效性,從而提升護理實施整體質量。此次研究分析顯示:經過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評分均略低于參照組,且滿意度計算值略高于參照組(P<0.05),證明循證護理不僅可以幫助患者調整心理狀態,還可提高患者的滿意程度。護理人員在患者病情狀況趨于穩定后開展健康宣教,及時告知患者自身狀況,并講解壓力性損傷的預防措施、識別方法,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與此同時開展心理疏導,幫助患者調整心理情緒,使其以良好的狀態面對治療及護理工作,保證臨床干預的有序進行。
總之,循證護理在內科重癥監護室日常護理中應用,可降低患者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改善護理實施的結局,糾正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促進機體健康恢復的同時,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