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臻
(臨朐縣辛寨中心衛生院臥龍分院 山東 濰坊 261000)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慢阻肺)為老年人群中發病率較高的呼吸系統疾病,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為該疾病的主要特征,該疾病的發生同吸煙導致肺部異常炎癥反應有關。目前臨床主要通過用藥對癥治療的方式治療老年慢阻肺,但是疾病康復以及預后極易受心理障礙以及營養不良等因素的影響[1]。為提升疾病的臨床療效,改善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在實施臨床治療活動過程中開展合理的護理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分析心理護理應用于老年慢阻肺患者中的價值,以供今后臨床參考,具體研究內容闡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中的觀察對象均選自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期間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老年慢阻肺患者中,80例患者經過隨機數表法被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40例/組。對照組:年齡范圍:年齡上限值為82歲,年齡下限值為61歲,年齡平均值(69.92±0.48)歲;病程范圍:病程上限值為6年,病程下限值為5個月,病程平均值(2.25±0.62)年;男29例和女11例。觀察組:年齡范圍:年齡上限值為84歲,年齡下限值為60歲,年齡平均值(69.85±0.51)歲;病程范圍:病程上限值為5年,病程下限值為7個月,病程平均值(2.33±0.58)年;根據性別,男、女性患者例數各占26例、14例。兩組老年慢阻肺患者的資料數據相比,P>0.05。以上患者均對研究知情并且自愿簽署同意書,本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當中相關診斷標準相符的患者;可正常溝通交流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患者。
排除標準:合并遺傳性疾病者;合并惡性腫瘤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對照組40例患者均實施常規護理,即病情監測護理、氣道管理、排痰護理以及用藥指導護理等。
觀察組40例患者給予心理護理,具體內容如下:
(1)陌生的住院環境可導致患者出現恐懼和害怕心理,可在患者病房中擺放綠植,張貼健康宣教圖冊等,減小監測儀器的音量,為患者營造舒適、安靜的住院環境,拉近護患之間的距離,同時減輕陌生環境對患者身心狀態產生的影響。
(2)因患者的年齡較大,缺乏對疾病相關知識的認識,為此極易出現焦慮和抑郁等情緒,對各項醫療干預工作的開展存在不利影響。護理人員需結合患者的文化水平、理解能力以及對疾病相關知識認識度等實施健康宣教,向患者介紹疾病的誘因、治療措施、注意事項、護理干預措施等,及時解答患者提出的疑問,提升其對相關知識的認知水平以及對醫療干預工作的配合度,同時避免心理情緒受錯誤認識的影響。
(3)患者在治療期間極易因擔心治療加重家庭經濟負擔以及影響家屬工作和生活而出現負性情緒。護理人員需叮囑家屬加強同患者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力度,給予患者充分的關愛,避免在患者面前流露出不耐煩、悲觀情緒;針對家庭條件欠佳者,盡可能為其選擇可報銷和經濟實惠的藥物。
(4)加強與患者溝通交流的力度,鼓勵患者同家屬或者醫護人員傾訴內心想法,同時可通過播放電視與戲曲、同好友下棋等方式分散患者對疾病的注意力;護理人員實施護理工作時主動關心患者,同時針對身體狀態良好者可陪伴其在院內開展適量的活動,期間給予其肯定和鼓勵,幫助其建立疾病治療的信心;培養患者的興趣愛好,向其介紹治療成功病例,以提升自信心和積極性。
1.3觀察指標
(1)觀察并統計兩組老年慢阻肺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率和滿意率之和)情況——在患者出院前發放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評估,滿分100分,由患者填寫,非常滿意為評分在90分以上,滿意為70-89分,不滿意為70分以下。
(2)記錄并分析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呼氣流量峰值(PEF)以及FEV1比用力肺活量(FEV1/FVC)]情況。
(3)統計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情況——應用焦慮和抑郁自評量表(SAS和SDS)進行評定,均以得分越高代表越差。
1.4統計學處理

2.1 兩組老年慢阻肺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肺功能情況
觀察組患者的FEV1、PEF以及FEV1/FVC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所述:

表1 對比兩組老年慢阻肺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肺功能情況(n=40)
2.2 兩組老年慢阻肺患者的心理狀態
觀察組患者的SAS評分和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所述:

表2 比較兩組老年慢阻肺患者的心理狀態(n=40,分)
2.3 兩組老年慢阻肺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所述:

表3 比較兩組老年慢阻肺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情況(n,%)
慢阻肺是臨床中發病率極高的呼吸系統疾病,若患者的病情未獲得有效控制,可導致呼吸衰竭,甚至可能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老年慢阻肺患者接受治療的過程中極易因病情折磨、經濟壓力大以及相關基礎疾病的影響而出現負性情緒,降低配合度以及病情控制效果[3]。為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提升其治療信心以及依從性,需要加強臨床護理干預工作[4]。
由于老年慢阻肺患者的年齡較大、合并不同程度基礎疾病、患病期間缺乏子女陪伴以及對疾病相關知識存在錯誤認識[5],導致其在治療期間極易出現易怒、悲觀等負性情緒,嚴重影響其對醫療工作的配合度,且可對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和諧護患關系和良好醫療環境的建立產生不良影響。
心理護理即為護理人員結合患者心理狀態所制定的護理措施,其可以科學疏導患者的負性情緒,提升其依從性和疾病治療的信心,改善病情控制效果;除此之外,有效的心理護理措施可以將患者對疾病存在的錯誤認識糾正,并且通過不同的途徑給予心理疏導,積極調整其心態,促進自信心提升的同時,確保護理工作順利開展。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肺功能各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SAS評分和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心理護理應用于老年慢阻肺患者臨床護理中可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升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有利于和諧護患關系的建立。由于護理人員在心理護理模式下可以結合老年慢阻肺患者的病情分析影響其心理狀態的因素,通過營造舒適的住院環境,以及加強溝通和交流,減輕環境因素的影響;加強患者的健康宣教力度,糾正其認知偏差,同時幫助患者建立疾病治療的信心,提升配合程度及改善負性情緒;通過幫助患者建立及發展愛好,幫助其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鼓勵家屬加強對患者的關愛和陪伴,給予良好的家庭情感支持,促進負性情緒改善,進而提升患者的配合程度以及病情控制效果。
總之,在老年慢阻肺患者護理中應用心理護理的效果可觀,值得進一步推廣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