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超 李 欣
(1 山東省德州市中醫院/兒科 山東 德州 253000 2 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中醫院/兒科 山東 德州 253500)
小兒咳喘是臨床常見的疾病之一,其臨床特征主要為氣喘、咳嗽、胸悶等[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肺炎、喘息性支氣管炎、百日咳等均可表現出咳喘癥狀,臨床上咳和嗽常并見,喘則為喘息、上氣、喘鳴、喘逆等,喘多伴有咳,咳之重必伴有喘,故咳喘常并存[2]。近年來,小兒咳喘的發病率逐步提高,中醫多認為小兒肺臟清虛,不耐外邪所侵,痰阻氣道,肺失宣降、肺氣郁閉,誘發咳喘病癥,易于發病,反復發作、虛實夾雜是小兒咳喘的病機[3]。若該病未及時進行治療,導致病情加重,會引發一系列并發癥[4]。現臨床通過西藥抗生素治療此病[5],但效果不佳,且給藥途徑不方便,而中醫療法如中藥湯劑、穴位貼敷因其安全、有效而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麻杏石甘湯出自《傷寒論》,由麻黃、炙甘草、石膏、苦杏仁4味中藥組成,具有鎮咳、解熱、抗炎、抑菌等作用,目前廣泛用于中醫臨床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炎、肺熱咳喘、上呼吸道感染等[6]。本研究以咳喘患兒為研究對象,通過麻杏石甘湯進行治療,觀察其臨床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7月至2020年4月期間前往我院治療的68例咳喘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4例,對照組中有19名男生,15名女生,平均年齡5.3±1.4歲,病程3~7d,平均病程5.2±1.9d,17例咳嗽(支氣管炎)、5例 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及支氣管哮喘)、12肺炎喘嗽(支氣管肺炎);研究組中有17名男生,17名女生,平均年齡5.4±1.2歲,病程3~8d,平均病程5.3±2.1d,19例咳嗽(支氣管炎)、4例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及支氣管哮喘)、9肺炎喘嗽(支氣管肺炎)。所有咳喘患兒均符合咳喘臨床診斷標準,咳嗽:咳逆有聲,咳吐痰液;血常規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查體可聞及呼吸音粗糙或干濕啰音;肺部 X 線檢查肺紋理增粗。喘證:喘促氣逆,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兩肺可聞及干濕性啰音。排除對本研究中涉及藥物過敏患兒;合并其他器官功能嚴重不全患兒。患兒家屬已對本項目研究目的清楚,并簽署同意書,本項目已通過我院倫理組審核,對比兩組咳喘患兒的基線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兒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常規西醫治療方法,對退熱、化痰、止咳等癥狀對癥下藥。研究組患兒在此基礎上加以麻杏石甘湯增減治療,藥方組成為炙麻黃5g,杏仁9g,石膏10g,甘草6g,隨癥加減,咳嗽痰多者加紫菀5g,百部5g;發熱者加連翹3g、金銀花2g、蘆根5g;大便秘結者加桃仁3g。藥方以水煎煮濃縮至100ml,患兒根據年齡每天分三次服用,每次服用30ml。兩組患兒治療療程均持續7d。
1.3觀察指標
以兩組患兒治療有效率、癥狀消失時間、肺功能指標水平(FVC%、FEV1/L、FEV1/FVC)、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指標,其中治療效果評判標準為:患兒的臨床癥狀如咳嗽、發熱、胸悶等明顯改善或消失表示顯效;患兒的臨床癥狀得到基本改善表示有效;患兒的臨床癥狀無任何改善,或加重表示無效[7]。治療有效率=(本組顯效患兒人數+有效患兒人數)/本組患兒人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對兩組咳喘患兒的各項指標進行統計學處理,癥狀消失時間、肺功能指標水平(FVC%、FEV1/L、FEV1/FVC)屬于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表示方式為(均數±標準差);治療總有效率、、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屬于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表示方式為[n(%)],若P<0.05代表統計學具有意義。
2.1 兩組患兒治療有效率比較
由表1可知,研究組患兒治療有效率97.06%,對照組患兒治療有效率82.35%,兩組患兒治療有效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表1 兩組患兒治療有效率 [n(%)]
2.2兩組患兒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由表2可知,研究組患兒咳嗽、氣喘、咳痰消失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患兒,兩組之間癥狀消失時間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表2 兩組患兒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2.3兩組患兒肺功能水平比較
由表3可知,兩組患兒經治療后,各項肺功能水平值(FVC%、FEV1、FEV1/FVC)指標均有所上升,且研究組的肺功能水平值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患兒肺功能水平比較
2.4兩組患兒藥物治療不良反應比較
結果見表4,治療期間,研究組患兒中有1例出現胃腸道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4(2.94%),對照組患兒中有2例出現胃腸道反應,2例皮疹,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11.76%),經分析,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資料未顯示有差異,P>0.05。

表4 兩組患兒藥物不良反應比較[n(%)]
近年來小兒咳喘發病率不斷上升,臨床西藥治療往往效果不甚明顯。麻杏石甘湯出自《傷寒論》,組方由麻黃、苦杏仁、石膏、甘草四味中藥組成,麻杏石甘湯為解表劑,具有辛涼宣泄,清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風邪,邪熱壅肺證,身熱不解,咳逆氣急,鼻煽,口渴,有汗或無汗,舌苔薄白或黃,脈滑而數者[8]。麻黃具有宣肺平喘的功效;杏仁具有潤腸止咳的功效;石膏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的功效,因該方對支氣管炎、咳嗽、肺炎、哮喘等疾病具有良好的療效,目前已成為臨床廣泛使用的經方[9]。麻黃、石膏共為君藥,兩藥相配,既能宣肺,又能泄熱;杏仁為臣藥,既助石膏沉降下行,又助麻黃瀉肺熱;炙甘草為佐使藥,防石膏之大寒傷胃,調和麻黃、石膏之寒溫。麻黃總生物堿為麻黃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擴張支氣管作用,其中麻黃堿含量最高,占總生物堿的 40%~90%,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麻黃不僅有發汗止咳平喘的作用,更在抗炎、抗腫瘤、調節免疫力等領域中取得一定進展[10]。占夢玲等人通過文獻挖掘及運用網絡藥理學對小兒咳喘用藥規律,得出治療小兒咳喘時多以甘草(補虛藥)為主,其與麻黃相伍的置信度最高[11]。苦杏仁含氰苷類、脂肪酸類、揮發油類、氨基酸類、黃酮類及礦物元素和一些微量元素類成分,苦杏仁苷對支氣管平滑肌細胞的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2]。吳晶晶[13]等人研究,麻杏石甘湯加減輔助治療老年 BA 患者的臨床效果顯著,且可增強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并改善肺功能。
本研究以咳喘患兒為研究對象,以治療有效率、癥狀消失時間為觀察指標,結果表明,研究組患兒治療有效率97.06%,對照組患兒治療有效率82.35%,兩組患兒治療有效率具有顯著性差異;研究組患兒咳嗽、氣喘、咳痰消失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患兒,兩組之間癥狀消失時間具有顯著性差異。兩組患兒經治療后,各項肺功能水平值指標均有所上升,且研究組的肺功能水平值(FVC%、FEV1、FEV1/FVC)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期間,研究組患兒中有1例出現胃腸道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4(2.94%),對照組患兒中有2例出現胃腸道反應,2例皮疹,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11.76%),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資料未顯示有差異,P>0.05。該研究結果證實了通過麻杏石甘湯增減治療咳喘患兒的治療效果較顯著,這與文獻[14]報道一致。
綜上所述,麻杏石甘湯增減治療小兒咳喘能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機體肺功能恢復,提高治療效果,安全性高,該中藥湯劑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