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敏
(山東外貿職業學院泰安校區 山東 泰安 271000)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屬于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感染性疾病,該病主要在春冬季節高發,導致患者發病的主要原因為病毒感染。在患者發病后,將會出現咽喉疼痛、發熱、咳嗽以及頭痛等多種不適癥狀,如果未能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還會對其中耳以及頸部淋巴結等組織造成侵襲,引發患者出現更為嚴重的癥狀,這將會給患者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帶來極大的不良影響。所以,需要在對患者確診,積極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使其病情得到控制,從而恢復健康。目前,針對該病主要是采用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復制,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但是,現如今臨床上的抗病毒藥物較多,藥物療效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就需要科學的對患者選擇治療藥物,才可以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因此,本文旨在探討分析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利巴韋林進行治療的臨床療效。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0月到2022年3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3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雙色小球法對患者完成分組,接受常規治療的65例為參照組,對研究組65例采用利巴韋林進行治療。研究組中,男35例,女30例,年齡為18歲到20歲,均齡為18.9(s=1.1)歲;病程為2小時到67小時,平均34.1(s=5.2)小時;體溫為37.6攝氏度到40.2攝氏度,平均38.3(s=0.5)攝氏度。參照組中,男35例,女30例,年齡為18歲到20歲,均齡為19.2(s=0.7)歲;病程為3小時到68小時,平均34.3(s=5.1)小時;體溫為37.8攝氏度到40.4攝氏度,平均38.5(s=0.5)攝氏度。兩組的一般資料對比未見顯著差異(P>0.05)。
1.2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第一,患者均有咽痛、咽部充血、咳嗽以及發熱等癥狀,經實驗室檢查確診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第二,患者的年齡在18歲以上;第三,患者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書面文件;第四,患者的臨床資料完整,發病時間不超過3天;第五,患者的意識清晰,能夠正常交流;第六,患者的依從性較好,可以積極配合治療。
排除標準:第一,對利巴韋林存在過敏反應者;第二,合并有精神疾病者;第三,合并有嚴重臟器疾病者;第四,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者;第五,中途脫離研究者。
1.3方法
兩組入院后均接受糾正水電解質平衡、止咳、退熱、補液以及抗炎等常規治療措施。如果患者存在細菌感染,則需要給予其抗生素藥物。對研究組則是在這個基礎上聯合利巴韋林治療,給藥方法為:將250毫升葡萄糖溶液(濃度5%)與0.5克利巴韋林進行融合后,對患者靜脈滴注給藥,每天給藥1次。對患者連續治療3天到5天。
1.4觀察指標
1.4.1臨床癥狀
在兩組接受治療的過程中,統計其咽痛、咽部充血、咳嗽以及發熱等各項臨床癥狀的消退時間。
1.4.2治療效果
在兩組接受治療后,評估對其治療效果,評價標準為:第一,顯效?;颊呓涍B續3天的治療后,體溫恢復正常,咳嗽、流涕以及咽痛等各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第二,有效?;颊呓涍B續5天的治療后,體溫有明顯下降,咳嗽、流涕以及咽痛等各項臨床癥狀明顯減輕;第三,無效?;颊呓涍B續5天的治療后,體溫以及各項臨床癥狀均無明顯改善??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
1.4.3復發率
對兩組在完成治療后,進行為期3個月的隨訪,統計其復發情況。
1.4.4藥物副反應
對兩組在治療的過程中,觀察其藥物副反應(嘔吐)的發生情況。
1.4.5總治療時間
對兩組在治療的過程中,統計其總治療時間。
1.5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對計量資料行t檢驗,用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表明對比存在差異。
2.1 比較兩組的各項臨床癥狀消退時間
比較兩組的各項臨床癥狀消退時間,研究組均少于參照組(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的各項臨床癥狀消退時間
2.2 比較兩組的治療有效率
比較兩組的治療有效率,研究組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的治療有效率[n/(%)]
2.3比較兩組的復發率
比較兩組的復發率,研究組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的復發率[n/(%)]
2.4比較兩組的藥物副反應發生率
比較兩組的藥物副反應發生率,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4:

表4 比較兩組的藥物副反應發生率[n/(%)]
2.5比較兩組的總治療時間
研究組的總治療時間為(3.4±0.9)天,參照組的總治療時間為(5.5±1.4)天。比較兩組的總治療時間,研究組少于參照組(t=10.173,P=0.000)。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作為發病率較高的一種內科疾病,該病屬于喉部、鼻腔以及咽部等各部位急性炎癥的總稱,具有多種不同類型,主要包括喉炎、咽炎、咽結膜熱以及扁桃體炎等。普通感冒則屬于該病狹義上的統稱?;颊叩陌l病主要與病毒感染有關,主要包括鼻病毒、??刹《尽⑾俨《?、呼吸道合胞病毒以及冠狀病毒等,人體在免疫力低下時,一旦感染這些病毒,就很容易會發病[1]。尤其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具有傳染性,并具有多種傳播途徑,如接觸傳播、空氣傳播以及飛沫傳播等。在人員密集區域,尤其是大學校園,作為人員密集、人流量大的區域,一旦有人患病,就很容易會導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大面積傳播[2]。所以,需要對患者加強重視,在對患者確診后,需要立刻對其進行隔離,并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
利巴韋林也被稱之為“病毒唑”,該藥物屬于抗非逆轉錄病毒藥物,也是一種廣譜強效抗病毒藥物,該藥物能夠對核糖核酸以及脫氧核糖核酸病毒發揮理想的抑制作用,其可以對病毒的核糖核酸多聚酶起到阻礙作用,這樣就可以很好的控制病毒復制,對多種病毒類疾病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3]。利巴韋林作為合成核苷類藥物,其中含有的黃嘌石令核苷以及鳥嘌石令核苷等成分,能夠強化藥物中的抗病毒活性成分,可以顯著增強抗病毒的作用,能夠大幅降低病肢的繁殖速度[4]。同時,可以對病毒毒素的釋放發揮理想的抑制作用,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更好的幫助患者緩解病情[5]。將該藥物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中,能夠取得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強化對患者的病情控制作用,能夠極大的減輕疾病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本次研究結果也進行了佐證:比較兩組的各項臨床癥狀消退時間,研究組均少于參照組(P<0.05)。這表示通過采用利巴韋林對患者進行治療,可以加快患者的臨床不適癥狀得到控制;比較兩組的治療有效率,研究組高于參照組(P<0.05)。這表示通過采用利巴韋林對患者進行治療,可以取得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比較兩組的復發率,研究組低于參照組(P<0.05)。這表示通過采用利巴韋林對患者進行治療,能夠有效預防復發;比較兩組的總治療時間,研究組少于參照組(P<0.05)。這表示通過采用利巴韋林對患者進行治療,能夠大幅縮短對患者的治療時間;比較兩組的藥物副反應發生率,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這表示通過采用利巴韋林對患者進行治療,并不會使患者出現藥物副反應的概率增加。之所以可以取得上述成果,主要是因為利巴韋林可以對合胞病毒等引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脫氧核糖核酸進行有效的抑制,有效控制病毒復制,防止患者的病情進一步發展[6]。通過對患者靜脈注射的方式給藥,能夠使藥物在短時間內進入到患者的內循環之中,通過血液運輸作用進入細胞膜,從而直接對患者機體內的病毒產生作用[7]。同時,能夠有效彌補常規治療存在的不足,強化對患者的治療效率,更快改善患者的病情,能夠顯著減輕患者的臨床不適,從而可以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療[8]。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的發病主要與機體免疫力下降有關,為了能夠進一步避免患者的復發,需要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改善其身體素質,強化患者的抗病能力,這樣就可以有效避免其再次發病[9]。同時,在對患者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對患者進行合理的心理疏導,幫助其減輕負性情緒的影響。尤其是要告知患者保持良好心理狀態的作用,促使患者可以保持積極向上的情緒,從而更好的完成對其治療工作。
綜上所述,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利巴韋林進行治療的臨床療效極為理想,可以使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提高對其治療效果,縮短對其治療時間,加快其臨床癥狀改善。同時,可以有效避免出現復發的問題,用藥安全性也有很好的保證,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措施,值得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