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梅
(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大學,廣東 廣州 510550)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是與其他國家開展經濟貿易合作的重要途徑,對促進沿線國家經濟發展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現階段,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外貿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家層面,且針對廣東省的對外貿易研究主要集中在廣東省產業特點、經濟特點、對外出口格局等方面,關于廣東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對外貿易戰略定位及發展趨勢的研究成果較少。對此,本文分析了廣東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對外貿易優勢,指出廣東省的對外貿易戰略定位,并在分析廣東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外貿易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提出針對性建議,旨在為進一步發揮廣東省對外貿易優勢提供借鑒與參考。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主動應對世界經濟、政治等形勢變化,統籌國內外資源的重大舉措[2],是構建和完善平等的國際貿易合作平臺的重要著力點。作為我國的“南大門”,廣東省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經形成以陶瓷為紐帶的貿易交往圈,并通過水路將其貿易影響擴大到沿海及海外島嶼[3]。因此,廣東省在“一帶一路”背景下與沿線國家進行對外貿易,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區位優勢。從地理位置上看,廣東省處于中國南端,與福建、江西、廣西、香港、澳門相鄰[3]。背靠內陸的特有區位優勢,使廣東省成為國內與國際市場資本、信息等的交匯點,為其對外貿易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港珠澳大橋、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使廣東省進一步發揮出自身的區位優勢,為廣東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對外貿易提供了有利條件。
政策優勢。在“一帶一路”整體建設布局過程中,中央給予廣東省強有力的政策支持[4]。具體實踐中,一大批重要的國際會議、論壇等在廣東省召開,擴充了廣東省的對外貿易資金、人才等資源,為“一帶一路”背景下廣東省與沿線國家的對外貿易提供助力。
理念優勢。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始終將維護環境友好、生態和諧作為核心發展理念,為廣東省的經濟、生態、文化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一方面,生態和諧理念推動了生態旅游產業發展,有希望在廣東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外貿易中形成集經濟貿易、休閑娛樂為一體的“一帶一路”特色旅游帶。另一方面,低碳環保是全球經濟發展的趨勢與方向,需要在具體實踐中保證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有機統一,這一理念為“一帶一路”背景下廣東省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發展提供戰略支撐。
廣東省內有21個地級市,65個市轄區,3個自治縣,城市發展的戰略定位具有多層次特征。從“十三五”規劃綱要來看,在國際層面,廣東省以建設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為目標,借助自身區位優勢,不斷加強與沿線國家的貿易合作,以吸引更多的資本、人才等資源流向廣東省內[5]。同時,廣東省積極推動科技、文化、制度等發展,以及創新機制的構建,注重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創新能力的企業,以搶占國際市場制高點。在區域發展層面,廣東省積極推進省內城市與其他城市的合作發展,強化了合作主體的經濟、產業等空間布局及協作關系,為廣東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對外貿易提供良好的空間、環境。在省內核心城市發展層面,廣東省以推動城市一體化發展為重點,不斷加強與澳門的生產合作、服務一體化合作等,并通過加強信息流通共享,促進生產要素流動,構建新的產業發展格局,增強了廣東省的發展能力與輻射帶動能力。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為與沿線國家開展更優質的對外貿易活動,廣東省充分結合自身優勢,精準定位自身產業發展體系[6]。在具體發展實踐中,廣東省緊抓新時期產業變革與科技創新機遇,聚集高端生產要素,重點扶持骨干企業與產業,不斷優化和完善產業結構。同時,廣東省積極推進“三高一特”(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高端服務業、特色海洋經濟與生態農業)[6]現代產業體系的建設,推動了服務經濟、知識經濟、綠色經濟的協調統一發展,完善了廣東省的產業發展結構。
廣東省文化資源豐富,包括嶺南文化、音樂文化、民俗文化、語言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7]。多元、開放是廣東省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一帶一路”背景下廣東省與沿線國家對外貿易的文化發展定位[7-8]。在具體發展中,廣東省始終擴展文化內涵,不斷推動“大文化”發展,在發揮廣東省文化作用價值的基礎上,使文化成為驅動廣東省發展的動力,實現了廣東省的快速發展,為廣東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對外貿易提供文化驅動力。
受地理區位等因素影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與廣東省開展貿易活動的國家主要集中在海上絲綢之路范圍內。進出口額、外資利用、基礎設施、技術合作是分析廣東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外貿易發展現狀的重要維度。
3.1.1 進出口額
如表1所示,2018—2019年廣東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貿易數額呈現穩步增長的趨勢,整體貿易關系穩定發展。

表1 2018—2019年廣東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額(單位:億元)
3.1.2 外資利用
根據《廣東統計年鑒2021》相關數據,2018年廣東省簽訂項目的外商直接投資為35 774億元,合同外資額的外商直接投資為5 900.98億元,實際使用外資1 450.88億元;2019年廣東省簽訂項目的外商直接投資為14 350億元,合同外資額的外商直接投資為5 523.84億元,實際使用外資1 522.00億元。與2016年、2017年廣東省外資利用情況相比,實際使用外資金額未實現持續的穩步增長。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在進口替代戰略的影響下,外資企業產品外銷對廣東省的外資利用產生影響,且直接投資的方式主要為外資企業形式[8]。
3.1.3 基礎設施
根據《2016—2017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通基礎設施質量指數平均數總和為114.4。其中,公路基礎設施質量指數平均值為3.8,港口基礎設施質量指數平均值為3.4,航空運輸基礎設施質量指數平均值為4.2[8]。由此可以看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通基礎設施較為落后,基礎設施資源較為匱乏。在與廣東省貿易額最多的10個國家中,東盟國家對廣東省貿易的依賴程度較低,但總體較為平穩[8]。同時,廣東省省內的一類口岸開放個數為58個,在廣東省區位優勢的支撐下,廣東省的水運港口優勢明顯,并成為廣東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往來的主要通道[9]。但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視角來看,廣東省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增加了區域之間的差距。
3.1.4 技術合作
技術合作是評價國家或地區之間貿易合作狀態的重要維度。自2010年以來,廣東省持續推進海外勞務、海外工程發展,相關產業、企業、從業人員的數量出現明顯增加[8-9]。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導向下,增長趨勢更加明顯。基于此,廣東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開展經濟貿易合作的過程中,建立起技術合作伙伴關系,進一步豐富了投資合作形式,使廣東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技術合作呈現出高速發展的勢頭。根據2017—2021年的《廣東統計年鑒》中數據,廣東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技術合作不斷加深,合作領域不斷擴展[9]。
近年來,廣東省貿易額呈現穩步上升的發展趨勢,整體對外貿易關系穩定發展。特別是在廣東省海外勞務人員數量、海外工程數量方面,增長趨勢顯著,工程營業額與勞務人員收入額大幅提升。除此之外,在廣東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貿易合作發展進程中,出口貿易格局逐漸發生變化,經濟欠發達國家或地區占廣東省出口貿易額比重不斷增加,經濟較發達的國家或地區占廣東省對外出口貿易額的比重有所下降。這種出口貿易格局的變化,并未對廣東省的對外經濟貿易產生較大影響,反而有效拉動了廣東省區域內的經濟發展,并使廣東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合作方式、領域愈加多樣化,且總體上呈現出高質量、高速度發展趨勢。
在現代營商服務體系建設規程中,廣東省應意識到咨詢服務體系、經貿服務體系等體系建設的重要性,通過強化相關體系建設,不斷提高信息平臺的清晰度,進而實現政策的透明化、貿易信息的實時化、數據的精準化發展[10]。同時,地方政府應對政商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在為企業提供充足的政策紅利的基礎上,以政策優惠的方式,不斷促進廣東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對外貿易發展;在完善廣東省內對外貿易管理機制的基礎上,探索與國際經濟貿易相適應的貿易管理方式,為廣東省對外貿易企業營造優質的營商環境。
在推進廣東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外貿易發展過程中,廣東省應注重提升外資利用水平。在對外投資方面,廣東省應充分發揮品牌優勢、文化產業優勢,以完善廣東省對外貿易結構[10]。同時,廣東省政府應根據實際發展需求和區域發展政策,出臺與實施科教人文服務等產業的出口優惠政策。在外商投資方面,廣東省應推動外資利用方式的創新,拓寬外資利用領域和流入渠道,以進一步加強廣東省與沿線國家對外貿易的協調性和緊密性,從而實現各主體的優勢互補。
廣東省的中小型企業眾多,且企業類型多元,為有效推動廣東省企業與沿線國家開展對外貿易活動,廣東省應注重為中小企業提供多元、便利的開放型產業平臺與立體式物流平臺,全方位激活廣東省經濟發展[10-11]。在立體式物流平臺構建過程中,廣東省政府應積極推進本省與國際物流體系的對接與融合,協助企業收集物流數據,共享物流設施資源,以此為廣東省企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貿易往來提供便利。
推進跨國產業園建設是促進廣東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貿易的重要途徑,能夠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11]。在具體實踐中,廣東省政府應與企業協同推進對口產業園區建設,并把握好政策、產業的對接性與互補性,建設融合國內與國外雙方特色的產業園區,同時打造先進示范區,在延伸國家產業鏈、供應鏈的基礎上,使其成為推動廣東省與沿線國家開展經濟貿易活動的突破口。
構建立體化交通體系是優化廣東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貿易的基礎與前提。公路建設方面,廣東省應加快公路網絡建設,突破公路交通瓶頸;鐵路方面,廣東省應加快鐵路延長線建設、城際軌道建設[12];港口建設方面,廣東省應以提升港口集疏運能力為目標,以構建物流信息平臺為重點,持續推進港口建設,打造海運樞紐,完善水上交通體系;航空方面,廣東省應積極推進機場的升級改造,爭取打造更多的國際干線機場、貨運樞紐機場,同時謀劃開發低空航線,開展通航業務,在促進航空產業發展的基礎上,使交通體系更加立體化和系統化[12]。
港珠澳大橋通車后,廣東省的城市輻射力和吸引力不斷提升,為擴展經濟發展空間提供了便利條件。在此背景下,廣東省應積極推進對外貿易“橋頭堡”建設[13]。一方面,借助港珠澳大橋等優勢,不斷推進國際物流企業合作及產業發展,將香港的經濟、金融等輻射力延伸至廣東省內,并以此為抓手,不斷推進廣東省企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貿易合作,實現廣東省與香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物流通道無縫對接,使廣東省成為三位一體的國際化對外貿易樞紐[14]。另一方面,廣東省可以借助旅游產業一體化發展優勢,不斷提升旅游產業、文化產業等的硬件水平及軟實力,形成具有廣東特色的旅游帶,為廣東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對外貿易提供更充足的資源支撐。除此之外,廣東省應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實際情況,開展不同的科技合作,根據各國家的發展水平、風俗習慣、思想觀念等,與其開展針對性的科技合作項目。同時,整合國內外平臺資源,構建科技合作平臺,為科技信息交流、服務體系建設等提供便利條件。在緊密開展科技合作過程中,廣東省應鼓勵科技企業“走出去”,并制定具有針對性和適應性的科技合作方案,做到科技協同與融合發展。
綜上所述,廣東省具有區位、資源等優勢,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廣東省以其準確的城市發展戰略定位、產業發展戰略定位、文化發展戰略定位,在與沿線國家的對外貿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使廣東省進一步融入“一帶一路”倡議,成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貿易往來的重要節點,廣東省應積極營造優質的營商環境,通過提升外資的利用水平,完善立體式物流體系等方式,持續推進廣東省內社會經濟的快速高質量發展,為其與沿線國家的對外貿易活動提供充足的經濟、文化、政策等資源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