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藹鳳 胡艷麗 朱琳琳 古麗各娜·熱依木江
(新疆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現代信息技術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享受信息技術發展帶來時代紅利的同時,老年人遭遇“數字鴻溝”的問題也逐步引發社會關注,亦成為現階段各學界致力研究的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加快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部署,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托起2.6億老年人的幸福“夕陽紅”。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這是黨的文獻首次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2021年1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老齡事業發展納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60歲以上老年網民數量占網民總人口的11.2%,中國非網民仍以農村地區為主,占比為62.7%。顯然,農村老年人已處于數字時代的邊緣,彌合其數字鴻溝的難度更大、更具緊迫性,需要政府、社會和家庭“三管齊下”,共同施策。
筆者在學習文獻、開展問卷調查和結構性訪談的基礎上,梳理農村老年群體數字鴻溝的成因和數字時代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變化,最后從政府、社會和家庭三個主體出發探究農村地區老年人數字鴻溝的彌合機制,以期助力提高數字時代的“銀發福利”。
為科學準確地了解農村老年人數字生活適應的現狀,筆者主要采用了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以及半結構式訪談法。
1.1.1 文獻分析法
筆者通過查閱與本項目有關的著作、論文、新聞報道以及法律法規等文獻資料,了解農村老年人的數字生活現狀。在新華網等主流媒體上通過檢索“農村老年人”和“數字鴻溝”等關鍵詞搜索相關的新聞事件、時事點評以及地區政府、事業單位為應對老齡人口數字鴻溝問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作為補充。
1.1.2 問卷調查法和半結構式訪談法
為深入了解農村老人融入數字生活時遇到的問題以及當下的適應情況,首先,采用問卷的方式進行初步調查,筆者通過問卷星軟件對山東、河南、新疆和湖北四個省份的農村發放不少于400份的調查問卷,以期獲取農村老人關于數字生活融入的真實資料。經過篩選的調查對象,通過半結構化訪談的形式對被調研的農村17位老年人進行二次調查,對農村老年人適應數字生活的現狀做進一步的了解。
1.2.1 問卷資料分析
筆者借助問卷星軟件發放“農村老年人數字鴻溝的調查問卷”,問卷由32個問題組成,包括“農村老年人基本情況調查”和“農村老年人數字鴻溝相關情況”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包含9個問題,涉及調查對象的性別、年齡、月收入、文化程度、生活狀況等9個方面(見表1),為下一步調查資料的分析提供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從智能產品(以智能手機為例)使用感與老年人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圍繞“使用困難”“使用需求”“使用期望”三個角度探析農村地區老年人對于智能產品的感知。2020年7月19日到2022年9月2日,調研組五名成員在山東、河南、新疆和湖北四個省份的農村通過線下走訪對農村中老年人以調研組成員幫助其代填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并利用社交平臺收集部分問卷的方式補充問卷數量。其間共收集問卷417份,剔除無效問卷3份,收到有效問卷414份,有效收回率99.28%。

表1 問卷描述性統計表
1.2.2 訪談數據分析
本次訪談中,項目組成員分別在山東淄博、河南新鄉及南陽、新疆伊犁和湖北廣水四省份的17位老年人進行二次調查。訪談針對老年人“智能手機使用”方面收集一手資料,反映農村地區老年人對于數字生活融入的需求和問題。為方便整理訪談者信息,將受訪老人進行編號。訪談對象的基本信息如表2所示。

表2 訪談對象的基本信息
2.1.1 主觀原因分析
老年人自身對于互聯網有排斥心理,且社會長期忽視老年人的數字鴻溝問題[1]。趙娜等(2018)指出老年人在判斷和處理信息真偽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他們大多數人在信息判斷過程中并不關注信源,傾向全盤接受,主動傳播,從而導致對互聯網產生不適[2]。王晶等(2018)提出農村老年人整體文化程度偏低,有些老年人沒有接受過教育或只接受過初等教育,缺少數字技能是普及信息服務面臨的更大挑戰[3]。張建新(2021)認為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認知能力減弱,手眼協調能力減弱,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有限,成為阻礙老年人接受數字產品的重要因素[4]。
2.1.2 客觀原因分析
楊一帆(2019)研究發現信息化時代存在四大加劇老年數字鴻溝的效應:年齡歧視與老年刻板印象的加強效應、個體資源稟賦差距的放大效應、可及性差和不友好設計的疊加效應和數字能力孱弱的擠出效應[5]。針對老年人設計的智能應用產品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年人應用數字技術的難度,使老年人在數字時代中處于弱勢地位。劉彥(2021)、王艷玲等(2021)認為,老年人收入普遍偏低,從而使其電子產品擁有率低[6-7]。互聯網環境下邊緣化的老年人和適老化媒介的開發力度欠缺也加大了老年數字鴻溝[8]。
通過文獻梳理不難發現,老年人數字鴻溝的形成機制大致有兩個:老年人主觀因素和社會客觀因素。目前關于形成原因的研究多以老年人為對象,缺乏結合農村發展實際剖析農村老年人數字鴻溝成因的研究。
第一,農村老年人對于數字產品的使用存在恐懼與不自信心理。他們常常認為自己沒有接觸過數字產品,且自身文化程度偏低,因此對于智能手機、電腦等數字產品產生抵觸心理。
第二,農村老年人的經濟基礎較為薄弱。一方面,受城鄉差異影響,相比于城市老年人,農村老年人的收入較低;另一方面,不同于年輕人和城市老年人的是,農村老年人有特別的生活經歷和代際成長背景,他們崇尚節儉,不舍得購買智能手機和支付網費,這就對數字接入的實現造成了阻礙。
第三,老年人的反應能力、記憶力、智力水平往往會逐漸衰退,視力、觸覺也會出現衰退現象。智能手機的界面較復雜、使用流程較煩瑣,老年人一方面由于視力衰退,難以識別信息、分辨顏色,另一方面由于記憶力、智力下降很難記住復雜的操作步驟,即使學過,遺忘的速率仍然非常快。以下為被訪者自述。
“類似這樣的活動(智能手機培訓活動),我向來都不參加。我身體也不好,沒有那么多精力去參加這些活動。我就算是參加了也沒用,學那么多,還是經常會忘。”(1號被訪者自述)
“對,操作就是太復雜了。現在光說智能機使用方便,有一說一,對老年人來說還是不太方便,有些時候不知道點到哪兒按到哪兒了,就跳出莫名其妙的頁面。”(2號被訪者自述)
“對,是有點看不清。”(16號被訪者自述)
第四,農村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有限。由表1可知,小學及以下的文化程度占比最多,達39.86%,文盲占比第二,為25.60%,文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媒介素養的發展。以下為被訪者自述。
“手機、電腦在生活中提供給人們生活很大的方便。但是老年人使用著不是很方便,有很多功能都不會用,跟使用老年機沒啥區別,只是接打電話。”(1號被訪者自述)
3.1.1 政府鼓勵發展老年產業,大力推進便民服務工程
數字化不僅在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進行了布局,也在政府與公民之間進行了權力轉移,使社會成員共享數字化發展紅利成為公平思想指導下的最終目標[9]。政府應加大推動老年群體數字貧困治理中的公共財政投入,打造老年產業示范區,發展老年產業,鼓勵和支持有關企業加大老年數字產品的研發力度,發展銀齡經濟。支持老年用品關鍵技術和產品的研發、成果轉化、服務創新及應用推廣,培育壯大骨干企業。優先將具有獨特功能或使用價值的老年用品納入升級和創新消費品指南,進一步增加老年產品有效供給,滿足老年人需要。在農村黨群服務中心設立便民網絡服務點,為農村老年人解決互聯網使用方面的問題。推動開展相關領域志愿服務活動,利用通信與互聯網專門機構專業志愿者,針對農村老年人的特點定期巡回展開培訓活動。
3.1.2 政府強化法律保障,出臺適老化改造統一標準
開展適老化改造和數字鄉村建設標準體系研究及重點標準制定、檢測評估、知識產權分析、應用推廣和培訓等公共服務,進一步提高老年服務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大老年人科技支撐力度。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對適老化改造,老年友好型應用建設等提供法律保障,鼓勵各部門單位進行先行先試,推進重點領域率先完成改造,對不滿足老年人使用條件的基本應用軟件不予備案上線。堅持改造便民原則,鼓勵涉“三農”服務應用加快適老化改造,滿足老年人數字化需求,以政務應用全面適老化帶動社會應用適老化改造升級,加快推進身份證與健康碼、社會保障卡等信息互聯互通,實現老年群眾“一卡一碼”即可通行。推動標準更加靈活多效,在統一標準的基礎之上針對農村老年人特殊群體,涉農應用網站等出臺專項標準,充分考慮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滿足農村老年人的需要。強化獎懲激勵制度。有關行業協會要推動所屬行業開展改造工作,聯合本領域企業出臺對應措施,并牽頭對試點改造取得成效的進行認證推廣,鼓勵更多企業參與和承擔社會責任。
3.1.3 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第一,保障基本網絡需要。進一步提升農村地區4G和寬帶覆蓋率,確保農村“村村通寬帶,戶戶有4G”,加快農村人員聚集區域5G基站和光纖寬帶網絡建設,不斷優化網絡質量,更好地滿足農村老年人對網絡條件的需要,實現對更多數字和智能應用的支持。第二,強化網絡服務支撐。利用村居黨群服務中心開設免費Wi-Fi等惠民措施,保障農村老年人基本網絡使用需求,保證農村生活困難老年人也能接入網絡。第三,推動數字化長遠發展。落實《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不斷加大財政投入,推進數字農村建設,發展智慧農業,助力鄉村振興,讓數字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農村老年人。
3.2.1 開展數字應用培訓,提供長期穩定技術支持
通信企業、數字設備終端企業和互聯網應用企業,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發揮技術首創優勢,作為應用開發者和運營商,推出符合老年人特點的應用使用指南、設備使用指南,與老年大學合作進行培訓課程的建設,開辦智能技術應用培訓班。推動企業完善現有應用網站設施,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適當精簡功能,優化賬戶注冊流程,便于老年人使用。鼓勵市場主體開展技術攻關和研發。推進老年人專用智能手機開發,鼓勵市場主體開發針對農村老年人群體特點的設備應用。推動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進一步降低老年人互聯網使用成本,例如,開發老年人專用電話卡、老年人專用智能手機等。
3.2.2 做好老年客戶服務工作,針對老年客戶提供定制化服務
鼓勵各市場主體優化老年人的客戶服務體系,實現并完善針對老年人增設的“一鍵進入”人工客服功能,為老年人提供優先接入服務,在一對一文字交流的基礎上增加語音溝通功能。鼓勵各金融服務企業、基礎電信企業以及數字終端銷售企業等為農村老年人聚集生活區提供上門辦理業務、專人對接講解、專屬大字賬單等定制化服務,上門辦理業務。建立老年人服務專業化人才隊伍,搭建老年人專屬客服服務流程和標準,并對客服就老年群體面臨的特色問題進行專門培訓,優化溝通方式,提升服務效能,構建親老型企業。
3.2.3 維護老年人的信息權
老年人信息權是指老年人占有相關信息、知曉相關與自己權益有關情況的權利。它具有使老年人權益完整化、時代化、社會化和法治化的價值。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高頻事項,實施“智慧助老”行動,為老年人提供更多智能化、適老化的產品和服務。發揮基層老年協會作用,加強農村老年人群體數字生活的共享共贏,鼓勵老年人在互聯網上發聲,展現銀齡風采。加強對詐騙行為的打擊力度,針對農村老年人群,促進網絡環境提檔升級,加強對虛假廣告、詐騙行為的打擊力度,為老年人營造健康安全的互聯網使用環境。
3.3.1 子女對老年人進行數字反哺
技能反哺即在老人智能設備使用操作上給予技術支持。子女應重視老年人數字生活方面的需求,通過進行數字產品技能反哺激發老人融入數字生活的熱情和信心,密切關注老年人數字技能方面的學習需求。子女可創新反哺的形式,若未在父母身邊,可通過語音電話或者視頻通話等方式指導老人使用數字技能。
3.3.2 改善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方式
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交流,是一種相互分享的過程,有助于信息共享、情感共鳴、關系構建。有些老人性格溫和,容易溝通交流,但也有老人性格比較古怪,溝通交流較困難。因此,家庭成員要充分了解老人性格特征,采取有效的溝通技巧,以滿足老人心理需求為主要目標,再進一步根據老人的數字生活需求進行交流。
農村老年群體數字鴻溝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每一位老年人都應該享受時代發展的紅利。通過文獻梳理和調研資料的分析,筆者對現今的中國農村發展充滿期待,相信通過社會各界的努力,農村老年群體也能樂享數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