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直
前段時間,我回到我戶籍所在地的縣城(江西贛南)。這是一個剛“脫貧”不久的縣城,我驚訝地發現,該縣與十幾年前相比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從那個灰暗傳統的農業小城變成了具有現代氣息的縣城。
可以肯定地說,自從有人類在此定居以來,該縣當前處在歷史上最好的時期。這讓我不得不去想這種進展是如何發生的,它為什么能發生,又為什么到現在才發生—畢竟該縣人類定居的文明史有數千年,為什么在這數千年中,該縣并不是一直在發展,而是在反復的興衰之中?
我首次去此縣城,是在我讀小學的時候,大約在1999年,那時我去縣里參加一次考試。我還記得那時的一些情景,整個縣城依然處在非常傳統的氛圍中,建筑物大多是老舊的。與我所居住的農村明顯的區別是,有寬闊的水泥路,更高的樓房,更大的建筑場所,還有我們一些小學生一起住的旅館。但是這些東西依然顯得灰暗,因此,盡管我第一次“進城”,然而我卻并沒有感到驚嘆。
不過,只有半天的考試并沒有讓我對該縣城有更多的了解,我們很快就坐車回去了。我在該縣城居留更長的時間,是在我讀高中時(2005年—2008年),三年時間里,除了寒暑假,我一直在學校里,因為我“老家”離該縣城有100多里的路程。與第一次我“進城”相比,在那六七年之間,該縣城有了一些發展,但依然是傳統的樣式,這與我三年后去杭州所看到的景象明顯不同。可以說,去杭州是我首次真正“進城”,明亮的杭州與灰暗的縣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時,該縣城沒有公園,沒有圖書館,只有一個“文化廣場”,幾乎沒有工業,農業是主體。
2008年以后,我就很少再去該縣城了,偶爾幾次也未見到多少明顯的變化。直到前幾年,我突然看到整個縣城都在新建高樓大廈(房地產),各種基礎設施也煥然一新,政府部門、醫院、學校、文化館、公園、汽車站等也被更大規模、更現代性的方式重建或修建(當年我所讀的高中也被遷移到更大的校園中);此外還開發了不少景區,建設了一些工業區;一些看上很高大上的酒店、商城也出現。當這些變化突然呈現在我眼前時,我有一種陌生感,覺得與我記憶中的縣城有很大的不同。
為什么會有如此的變化?為什么這些變化只發生在最近幾年,而不是更早?我后來才知道,這些發展應該主要得益于國家層面給予的政策支持。
十年前的2012年,《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頒布,而且贛州還執行西部大開發的稅收政策。這些政策為贛州市帶來了明顯的變化,使之從一個貧困落后的邊緣城市,變為一個與時代發展相趨近的城市。這些政策自然也會惠及該縣城。在國家層面以這樣的積極方式介入之前(這種“積極介入”不僅僅是資金上的支持),贛南一直處在停滯或低水平的發展之中。我母親那一代人與我這代人的差距并沒有太大,依然處在傳統社會中;而2010年代出生的人,則會處在一個更為現代意義的社會。
對于我個人來說,這意味著什么?當年我在該縣讀小學時,我們每周都要去山上砍柴來作為“勞動課”的內容,現在的小學生大概不用做這些了。當我讀初中住校時,我們每餐都是一些白飯加蔬菜,現在的學生大概有更具營養的餐食;當年我們四五十個學生住在一間危房宿舍中,現在大概條件也大為改善。當我現在再次進入那片土地時,我既為該縣的發展感到欣喜,也為歷史上的包括我在內的人們感到感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