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麗 謝添翼
長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輕"德”的現象,缺乏對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一定程度上偏離了教育目的,損害了人才培養的質量。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相關工作,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了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開創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局面,帶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中小學教育事業也進入了新時代?!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薄耙罁鏖T課程的特點,結合具體內容,加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加強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革命傳統教育和國防教育,加強思想品質和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倡導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引導學生創新與實踐。”在此,筆者就立德樹人背景下新課程初中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作了一定的思考。
一、轉變學科教育觀念,滲透德育教育
學科教師的教育觀念在一定上能都決定教師的教學活動和教學方向,只有讓教師在心理上正視德育教育,才能夠在行動上以德育教育為方向落實學科教學活動。
(1)優化教學目標,融入德育教育。首先教師要變革過去傳統的“分值化”教學目標,將學科核心素養作為教育教學的新指向標,以讓德育教育能夠以積極的姿態走入教學課堂,為教師的學科教學活動指明正確方向。
(2)參與豐富活動,提升教學水平。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既要能夠在內容豐富的學科教材中尋找到合適的德育教育素材,又要能夠靈活運用各種新式教學方法、新式教學模式來實施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更好地提高教學水平,從而助力德育教育在學科教學中的滲透。
(3)認識自身作用,做好道德榜樣。教師是學生進行學習的榜樣,所以教師必須認識到自身的示范作用。嚴格約束自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讓學生能夠在模仿教師、學習教師的前提下,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約束自身的道德行為舉止。如教師必須寫規范字、說普通話、站立講課、不遲到不早退等等。這些行為活動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與教育著學生,是實施德育教育的一大重要途徑。
二、遵循德育工作原則,滲透德育教育。
滲透德育教育要遵循初中學科教學中德育工作的原則。
(1)示范性原則。也就是要有滿腔熱情,富有情趣地滲透德育。教師是課堂中德育的滲透者,也是學生道德學習的示范者。教師的言行舉止、思想境界、理想信念、處事哲學、待人方式等,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著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師要不斷規范自身言行,提高道德修養,努力成為道德楷模。首先是教師要以熱情教學態度來感染學生。其次,教師在初中學科教學中要創設有趣的情景,開展教學。
(2)針對性原則。也就是說教師要有意識,有目的地滲透德育。根據現實生活和學生思想實際,選取意義重大、說服力強、具有時代氣息、學生普遍關心或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初中學科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研究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研究教學內容與德育的聯系點,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確定德育的切入點;發揮學科優勢,把握重點,準確挖掘教材德育因素,選擇合適的途徑和方法,使知識、技能和能力的獲得,與思想品德的形成相得益彰、互相促進。
(3)常規性原則。也就是說要把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結合在一起,把德育滲透到初中學科教學當中。教師要有強烈的德育意識。德育不能時斷時續,需要長期堅持,同時要納入到常規教育教學中去,滲透到每節課,作為常規性教學目標,納入教學計劃,貫穿于教學始終。因為教材內容都具有教育性的,因此從備課到授課只要精心研究,就可挖掘與學生學習、生活相聯系的題材。
三、豐富德育工作方式,滲透德育教育
首先,語言熏陶法。語言是教師傳遞知識和情感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德育的主要方式。在實際學科教學中,除了要發揮有聲的語言價值外,還要積極發揮無聲語言的作用,借助學科教材內容,進行情感的遷移與默化,讓學生得以真正在學科教學中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其次,榜樣激勵法。根據學科的特點,選擇與學科相關的英雄事跡或是現實中的好人好事,將其作為榜樣,引導學生分析其具有的高尚表現,讓學生能夠像榜樣學習。然后,講授學習法?!爸v授”是教師傳授知識,滲透德育的重要方式。在實際學科教學中,教師應當要將德育目標需求作為主要標準,借助學科教材中的人情事理來進行分析和探討,從而在無形中滲透德育思想。
四、改進課程教學評價,滲透德育教育。
在初中課程學科教學設計中,教師應重視教學評價對教學過程的反饋與指導作用,利用評價方法,呈現德育培養效果,提高學生在學科中培養思想道德素養的意識。例如教師可以采用定性分析的方式,為學生設計德育評語,全面描述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表現;引導學生自我反思與評價,以規范自身行為,體現德育教育的實際效果。
總之,學科教師要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各學科課程標準,切實將黨和國家對學生思想道德的要求體現到學科教學之中,充分發揮學科教學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的主陣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