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李 寧
(河南農業大學 食品科學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
“營養生理學”是食品營養與檢驗教育專業重要的專業必修核心課,是生命科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食品營養成分與人體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機制和作用規律,并為通過膳食營養提高生命質量、防治常見疾病提供基本理論[1]。課程以正常人體機能系統為線索,研究人體及其細胞、組織、器官等組成部分所表現的各種生命現象的活動規律和生理功能,闡明其產生機制,以及機體內、外環境變化對這些活動的影響。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掌握營養生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為今后從事“食品營養與檢驗”及功能性食品的開發和研究奠定良好基礎。
河南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的生理學課程始于2018 年,課程名為“生理學基礎”,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發現,食品專業的學生普遍的生物學背景較薄弱,且學生更為迫切地想了解生理學與本專業的相關性。因此,課程自2020 年起更改為“營養生理學”,且教學手段一直在摸索中更新、進步。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方法進行了初步的探討,旨在增強學生的學生興趣,提升教學質量。
教材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只有選用了高質量的教材,才能保證教學質量[2]。教材選用的原則如下:①方向性。教材必須參照大綱要求和規定,選用國家規劃教材。②適用性。教材既要符合教學大綱的規定,又要符合本專業的培養方向,同時還需兼顧本專業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③優勝劣汰。教材的選用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需根據教學目的及時更新教材,選用先進的、能反映學科研究發展前沿的高質量教材,保證教材內容更有利于培養出本專業的優秀人才。
課程的教材選用較為困難。目前,“營養生理學”作為一門新興課程,無規范的教學大綱,各出版社也均無《營養生理學》教材。因此,教學團隊只能選用一些相近的教材,用以輔助學生的學習。在考查了一系列關于《生理學》 《醫學生理學》《生理學基礎》等教材后,考慮到生理學與解剖學聯系較為緊密,很多知識點是融匯在一起的,而本專業的學生基本沒有解剖學的基礎,最終教學團隊選用了艾洪濱主編的《人體解剖生理學》,該教材為“十二五”規劃教材,將人體組織解剖學和生理學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系統介紹了構成人體的各器官、系統的形態結構及其生理功能,以及完成生理功能的機制,并且明確提到“可供食品科學專業選做教材”。
雖然選用了相對合適的教材,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仍存在較多困難。生理學注重于人體各系統與疾病的聯系,而“營養生理學”的教學側重于營養、生理、疾病等方面,重點闡述各種營養成分在體內的代謝過程、生理變化及其作用機制。該課程的教學課時為32 學時,相對本專業其余核心課,如“食品化學”(64 學時) 來說,課時相對較少,而食品專業學生相關基礎知識薄弱,如何達到教學效果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教學團隊按照本專業的專業特點及基礎課程和后續課程的設置編寫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傾向營養方面,同時淡化與本專業聯系相對次要的內容。例如,神經系統作為生理學的重要一章,其內容主要分為神經系統的分類及組成、神經系統活動的一般規律、神經系統的感覺功能及其對軀體運動和內臟運動的調節及腦的高級功能等方面,知識點龐多,一些醫學院校甚至要分配16~20 個學時用于本章的講授。而對于食品專業學生來說,這些內容過于注重理論,與專業知識聯系不大。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育團隊把本章的內容壓縮為4 學時,只簡單介紹神經系統的分類及組成、神經系統活動的一般規律等,同時引入思考題,如常見的補腦的食物有哪些,它們的活性成分是什么,作用機制又如何?教師需將這些專業知識融合在一起,緊密聯系學科前沿的研究方向,做到理論實踐相結合,既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又可符合行業和社會的發展需求[3]。
“營養生理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并且有些章節需要結合解剖學來講述。但是,由于本專業沒有專門設置“解剖學”課程,所以在課堂上,如何展示人體的構筑、身體機能的維護等方面是教學的重點之一。采取傳統的板書和多媒體課件等,大多以二維平面圖為主,缺乏立體感,學生想象和理解起來較為困難,無法達到教學目的。為了更生動地將這些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學團隊必須改革教學方式,多種教學手段并用。教具可以使用人體可拆卸解剖模型,讓學生對身體、內臟、器官、骨骼等,學生可以非常直觀地感受和學習。對于一些無法使用教具的章節,諸如八大系統的功能及運轉,可以采用基于Flash 動畫的多媒體教學[4]。該技術可以用立體手段動態地演示各系統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該課程的趣味性、提升教學效果。此外,還可以將與教學相關的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以圖片或者視頻的形式做到課件里,什么為正確的飲食習慣,如何用“營養生理學”的知識來解釋膳食寶塔的合理性?不合理的飲食會造成人體哪些疾病?這就要求學生把本專業相關的營養學的知識與該課程有機結合起來,深化教學效果。
“營養生理學”雖然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但是仍然需要以實驗為基礎,實驗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能夠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培養學生創新實踐的能力,因而實驗課的開展對于教學質量的優化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5]。由于“營養生理學”的實驗大多要涉及動物及細胞,實驗周期相對較長,而學院實驗條件有限,該課程的設置時間也較短,所以該課程在教學計劃里只有32 學時的理論課,沒有實驗課的設置。因而,應積極增強實驗的師資力量,明確實驗內容,建立相應的實驗條件,能夠盡快開展教學實驗,提高教學質量。教學團隊擬在下一次大綱修訂時,增加16 學時的實驗課,結合實驗室的預期條件,選擇血液系統實驗(包括出血時間和凝血時間的測定、血液凝固及其影響因素、血型鑒定),循環系統實驗(包括蟾蜍心臟起搏點的觀察、蛙心灌流、人體動脈血壓的測定、心音聽診),呼吸系統實驗(肺活量的測定),感覺器官實驗(包括視敏度的測定、視野測定、盲點測定、聲音的傳導途徑)。
考核方式是鑒定學生掌握課程知識點的重要途徑[5]。課程采取考勤、課堂討論、課后作業、翻轉課堂和期末考試等多種考核方法。其中,理論考核成績占比為70%。“營養生理學”的理論知識點多,學生也難掌握,采用閉卷考試,督促學生的課堂學習和課后復習;課堂討論、發言占比10%;課后作業完成度占比10%;考勤占比的10%。通過多指標考核,可以更為準確地了解教學效果,以便于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
綜上所述,“營養生理學”的建設尚處于初步階段,通過對該課程教學方式的優化探索,能夠初步明確該課程的教學目的和任務,尚存在著較多問題,目前正處于發展階段。本著滿足教學目的和學科發展的要求,課程還需進一步結合專業特色,規劃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