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 鵬,王 耀,陳俊亮,徐云鳳,張慧蕓,康懷彬
(河南科技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課程是高等院校教學建設的基礎,課程質量評價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不僅可以檢驗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教師教學質量,而且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方式產生引導、激勵作用,反饋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完善教學體系[1]。然而,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已經呈現出滯后性和局限性,難以在課程教學質量提升上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2]。因此,新形勢下重構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勢在必行。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食品營養價值的追求越來越高,其中液態乳制品因其自身營養的豐富性和口味的獨特性在食品市場中占有重要份額[3]。“液態乳品科學與技術”課程是乳品專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到微生物學、化學、物理學、食品工程等多學科交叉知識,其教學目標是培養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具備乳品專業基礎知識、乳品工程和乳品技術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研發能力、理論能力和實踐能力,能夠從事乳品生產技術管理、品質控制、產品開發、工程設計和科學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不斷為乳制品加工業輸送人才資源[4-5]。
目前,大多數高校課程質量評價僅注重任課教師的授課質量評價,未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形成性評價。對任課教師在備課態度、教學方法等方面的評價固然是課程質量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更為重要的是對學生的接受能力、知識掌握情況及學習態度等評價,如果忽略了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不僅不能及時發現問題并調整教學計劃和授課方法,而且還會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只有雙管齊下,對教師“教”的評價和對學生“學”的評價同時進行,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學質量,為國家培養更多實用型人才。
教師授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扎實的乳品專業知識,提升自身能力,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型人才。通過完善全面的課程評價,可以了解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成效,優化教學過程、變革學習方式、激發師生積極性,對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教育教學的改革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評價體系還不夠完善,主要體現在評價目的不明確、評價指標不完整、評價過程不客觀、評價的定性定量不全面、評價反饋不合理等方面,這些問題亟待解決。
在基于產出的“液態乳品科學與技術”課程教育理念中,必須對學生畢業時應達到的能力及水平有清晰的評價標準,并設計科學合理的機制保證學生達到預期目的。課程質量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對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評估、監督和促進作用。但目前許多高校參與評價的主體較為單一,一般只包括教師自評、在校學生評價和教師互評,缺少學校評價、課程專家評價、家長評價、公眾評價等多元主體的參與,評價注重結果忽視過程,缺少診斷功能和發展功能,課程質量的評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難以最大限度地起到以評促教的作用。
教師為課堂主體,學生被動吸收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生學習興趣受到抑制是許多高校在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因此,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強調學生在各種教學活動中的能動性,推動學生內涵式發展很有必要。高校要突出以學生為本,各項工作要緊緊圍繞學生的需求開展,將學生的滿意度作為衡量工作績效的重要標準。教師要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學生擺正對學習的態度,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多參與、多動手,培養學生對“液態乳品科學與技術”課程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熟練掌握乳品的理化特性、組成成分和性質、加工技藝,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液態乳品科學與技術”作為乳制品加工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術的專業課程,對人類生活有很重要的影響和意義,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先進性。要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該領域的最新技術前沿的知識,課程質量評價的改革就得適應時代要求,堅持與時俱進、追求創新。教師應在授課內容、授課方式等方面創新,使學生在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同時既可以獲得乳品產業嫻熟的專業操作技能,又可以兼顧對技術前沿的了解和把握,實現實用性和先進性的不斷統一[6]。同時,任課教師在科研上也應緊跟步伐,及時將學術研究、科技發展前沿成果引入課程,具備該領域相關新技術的應用經驗,才能更好地幫助教師教好課程,培養學生從事乳制品生產管理、GMP管理、質量管理、自主創業等方面的創新意識及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
緊密圍繞產出導向,課程應構建高標準的課程內容。畢業生就業水平和就業質量的高低取決于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大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通過理論學習和項目實訓,學生掌握乳制品生產、產品檢測、新產品研發、創業創新等相關的知識,能分析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在乳品領域能進行深入探索,達到理論與實踐結合力度的最大化。在課程內容上,教師應根據知識革新和學生實際不斷調整課程內容,運用理論與實踐結合、線上與線下結合、線形與模塊結合、適應性與發展性結合等方法,優化課程設計,編寫適合學生的導向式特色教材,打磨精品課程,為學生發展提供必要的校內校外、線上線下資源,打造全面的一體式課程教學機制。
優化課程質量評價機制,必須立足學生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及課程目標的達成情況,優化機制的最終落腳點應是學生的學習成果,重點在于對所學理論知識和乳制品加工基本技能的掌握。“液態乳品科學與技術”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課程,教師需要不斷深入企業或市場學習調研,及時了解乳品企業在生產中的最新動態,全面吸收新理念、新方法、新成果,并運用于教學中,根據企業需要不斷更新課程方案,建立與國家標準、職業(崗位)標準對接的課程標準體系,將課程內容細化分解為知識、技能、素質指標。因此,首先要設立包含針對學生和課程目標考核標準在內的課程質量評價標準,標準要能夠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然后根據評價標準確定行之有效的考核評價內容和方式,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檢驗,評價內容應結合課程內容和考核內容[7]。
基于OBE理念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產出,即學生在學習之后,具備什么樣的能力,能夠完成什么樣的產品。在乳品專業課程的教學中,也強調學生的能力培養,要求學生在完成專業課程學習之后,具備從事乳品加工、品質控制檢測、產品開發、科學研究、工程設計和管理的能力,不但勝任乳品加工、食品生產行業及相關的科研院所工作,還要熟悉化工、醫藥、質檢、海關、食品監督等部門的工作。因此,在對學生的能力進行評價時,要聚焦學生的學習成果,不僅要注重學生言語行為的表達與理論知識的運用,還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專業能力的提升。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準確的判斷,及時調整相應的教學策略,教師的教為學生的學服務,課程質量高不高關鍵是看學生在單位時間內達成學習目的的程度,學生是否掌握了方法、鍛煉了思維、提高了能力[8-9]。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目標,善于傾聽學生的聲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不僅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還能提高專業課程的教學效率。
在對“液態乳品科學與技術”課程教學結果進行評價時,不僅要注重對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行評價,還需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在具體的評價過程中,不僅要加強對教師教學行為的評價,還需將教師互評和學生評價結合在一起,將過程性評價、總結性評價結合在一起,實施綜合性評價的策略,通過制定多元化的評價指標,豐富評價的主體,將高校的教學督導、專業技術人員、教師、學生、家長等主體的評價融合在一起,保證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公平公正性,不僅要對課程內容進行評價,還要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進行評價,從而能夠為“液態乳品科學與技術”的教學提供更好的建議。
制定全面的課程評價指標體系,其評價由學生考試成績、實訓項目、學生評價、教師評價、課堂檢測和教育專家評價組成。其中,學生成績應改變現有的以“課程結束考試”評定學生課程成績,或“課程結束考試+考勤+實驗成績”評定學生課程成績的單一方法,加強學生學習過程的形成性評價,研究確定液態乳品科學與技術課程考核環節和成績評定權重,建立以課堂測驗、課后作業、課堂表現、課程論文、課內實驗、課程結束考試等組成的全程性課程成績評價辦法并制定評分標準。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現代化教育的不斷推進,傳統的以教師授課質量評價為主、側重于教師的表現而不是學生學習情況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已經呈現出明顯的局限性,不利于高校教師推出一流課程,打造“金課”,也不利于學生的學業發展與自我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只有將學生的學習成果作為課程質量評價的核心,才能夠更進一步地對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業水平進行合理的評估[10]。相比僅以學生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標準的傳統評價,按照課程目標對考核結果進行逐項綜合性評價,才更加有助于每位學生的全面發展,才能夠讓教師利用更有效的途徑發現每位學生的短板,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方面的改進,進一步提升課程質量,幫助每位學生更好地達成課程目標。建立面向產出的課程質量評價機制,不僅可以有效提升高校的教學水平,而且對于提高高校的教學質量、培養應用型專業人才也具有較好的促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