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美雯
(四川傳媒學院,四川 成都 611745)
《特別關注》是一檔以“關注社會發展、貼近百姓生活”為宗旨的民生新聞欄目,力求用特快速度,特別視角、特色電視手段,真實客觀地對新聞事件進行客觀報道,真誠細致地關注百姓生活,為百姓排憂解難,搭建起政府與市民之間溝通的橋梁。節目以2021年年末成都地區新冠疫情的暴發為創作主題,在作品創作過程中,充分地做好采訪的前期準備工作,以積極的正面引導為主,以精準的語言表達為創作要素。在新聞事件的表述過程中主要注重記者的出鏡,以采訪的形式對成都地區的新冠疫情暴發情況進行介紹,同時對成都地區新冠疫情暴發過程中的某個焦點事件,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在抗擊新冠疫情方面的貢獻進行深入報道。
出鏡記者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新冠疫情在2021年11月再次暴發后,成都市的相關防控部門迅速啟動防疫預案,除了進行病毒溯源、流調工作之外,也對成都的高風險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核酸篩查以及檢疫檢驗工作,以上保障工作提升了新冠疫情防治工作的效果,同時也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各項工作的平穩運行。在此背景下,作品《特別關注》旨在報道成都在相關疫情防治工作中社會各界人士作出的卓越貢獻,通過記者對事件親歷者進行采訪,增強了新聞節目內容的現場感和真實感,提高了新聞的公信力和說服力,讓人民群眾對成都市的防控政策有了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與認識,起到了普及知識、宣傳政策和共同防疫的作用。
作品《特別關注》針對成都地區的新冠疫情防控現狀進行報道,能夠讓廣大人民群眾了解相關的疫情防控知識,進一步促進相關疫情防控工作的順利進行,在宣傳疫情防控知識的同時,也讓人民群眾對于目前的防控政策有一個更加清晰的了解和認識。在作品創作過程中,創作者以出鏡報道的形式增強了新聞作品的說服力,是針對大學期間所學習的播音主持技巧的一次實踐,對于個人播音主持以及采訪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作品創作分為三個版塊:
版塊一時長為5 分鐘,采取坐播和出鏡采訪形式完成創作,重點針對成都地區的新冠疫情暴發情況進行概括介紹。在作品中通過出鏡采訪的形式,針對成都市的居民進行采訪,通過出鏡采訪的形式,讓觀眾對于成都地區的疫情防控最新進展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與了解。
版塊二時長為5 分鐘,采取坐播和出鏡采訪形式完成創作,在該板塊中對于在成都地區影響力較大的環球中心的疫情傳播事件進行了報道。
版塊三時長為5 分鐘,采取坐播和出鏡采訪形式完成創作,主要講述了在疫情暴發之際,一些志愿者在此次成都疫情防控工作中作出的重要貢獻,以此為基礎,向民眾宣傳成都疫情防控的政策以及志愿者們艱辛的付出,希望成都市民能夠配合防疫人員的工作,盡早地取得成都地區抗疫的勝利。
上述創作的作品將在地方電視臺、人民網新聞投稿平臺、享文傳媒平臺進行投稿。
《特別關注》以新聞的形式講述了成都地區新冠疫情的防控進展情況,在創作的過程中利用出鏡采訪的形式,對新聞事件的親歷者進行采訪,以提升新聞的可信度。通過此次作品的創作,讓更多的觀眾了解新冠疫情防治所具有的意義與價值,加深了觀眾對新冠疫情防治的理解和認識,為推進新冠疫情防治工作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設計采訪提問方式和提問內容,是為了記者能夠順利進行采訪,同時也有利于記者在現場理清頭緒,抓住關鍵。記者采訪過程中應根據不同的采訪主題,針對不同的采訪對象進行研究,采訪前提前設計和擬寫好采訪的問題,但是怎樣設計問題,如何進行提問在自己的頭腦中必須要有一個清晰的思路。在《特別關注》中,記者在每一條新聞采訪前都提前做好提問設計,例如在采訪居民的時候說“您平時在家里采取了哪些防控措施呢?比如消殺工具等等”,這種提問需要記者根據采訪主題確定采訪內容,提前給被采訪對象做好話語的引導,使問題能夠準確地傳達給被采訪者,防止對方對問題迷惑不解。同時,記者需結合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規避在采訪過程中被采訪者說出不恰當的內容。其次,記者要把握新聞采訪的細節。新聞采訪的細節把握指的是在新聞采訪過程中,對于一些難以察覺的采訪要素進行把握。而對于一名出鏡記者來說,把握細節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在工作中把握細節,必須從《特別關注》的新聞事件中的重點出發,層層挖掘《特別關注》中事件的過程與本質,最大限度地提升采訪質量。比如在《特別關注》中提及到“環球中心事件”時,把握事件的重點對被采訪人進行提問,同時在工作中需要及時與被采訪者進行溝通,在科學引導的同時避免被采訪者出現細節的情緒波動,在采訪中需要掌握被采訪者心理變化,在激發共鳴的基礎上完成采訪任務。
剪輯是電視新聞采編過程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極為重要的工作環節。《特別關注》在制作過程中包含新聞演播室坐播、出鏡采訪和新聞畫面配音等內容,演播室采用摳圖形式制作完成。在出鏡采訪過程中充分地考慮到被采訪人的主觀意愿、所采訪的對象和提問的問題,既站在被采訪者的角度進行提問,又需要站在新聞價值挖掘的角度進行提問。因此,在這兩個基本要素的結合之下,所錄制的采訪內容能夠基本滿足《特別關注》作品的后期制作要求。由于《特別關注》節目由三個重點新聞構成,并且這三個重點新聞在主題上具有一定的關聯性,所以在視頻剪輯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三條新聞之間的關聯屬性,將這三條新聞放置于三個不同的板塊中,按照固定時長的要求完成新聞節目的剪輯工作。由于采訪的材料內容雜亂無章,需要對錄制的采訪材料進行精心的刪減排列,并且在刪減以及重新排列之后,將新聞采訪的內容插入到《特別關注》節目中。同時,按照指導教師的要求,在片頭和片尾部分加入統一的材料內容,保證了此次作品創作的完整性。
在作品創作過程中,作者深刻地理解了出鏡記者在新聞節目中的重要意義。由于個人實踐經驗較少,所以在作品創作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思考。
“新聞記者作為各類媒體的信息傳播者,準確及時地掌握第一手全面、真實的資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所有新聞工作者必備的條件。”[1]因此,從這一角度來講,出鏡記者在進行相關報道的過程中,應當提前準備好資料。對于出鏡記者來說,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包含搜集與整理兩個方面。所謂收集資料的能力是指能夠充分地利用現有的手段進行資料的搜集,如互聯網、書籍、其他類型的新聞信息。在搜集整理完相關的資料之后,也需要對資料的可靠性進行判斷,“最簡單的方法是通過文獻資料的來源對文獻的可靠性進行判斷。”[2]在出鏡采訪之前,通過盡可能多的渠道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才能為后面資料的整理奠定一定的基礎。在作品《特別關注》的創作過程中,對所采訪提問的資料整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例如作品中報道的環球中心事件,其中涉及到很多的一手資料是創作者本身無法親自到達現場獲取的,所以很多資料需要在采訪前做好整理和歸類。而資料的整理能力指的是出鏡記者能夠在搜集的資料中找到與此次出鏡采訪任務直接相關的重要信息,對于出鏡采訪的新聞事件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在整理資料的基礎上,增強對采訪事件的全面掌握能力,才能夠為后期的采訪奠定堅實的基礎。
從本質上來講,應對采訪對象的心理素質,包含了出鏡記者對被采訪對象心理的判斷,也包含了對于自身采訪情緒的控制。“采訪是記者與采訪對象進行交流的過程,是雙方進行心理權衡與溝通的活動過程。”[3]這就要求出鏡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充分地關注被采訪對象的心理變化,運用細致入微的觀察,通過被采訪對象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去判斷被采訪對象的心理狀態。如果所提問的一些問題過于尖銳,讓被采訪對象感到了冒犯或者是不適,出鏡記者應當及時地調整提問的方式或者是提問的方向。而當被采訪對象很愿意或者是比較配合相應的采訪活動的話,應當繼續沿著提問的思路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提問,從而在提問當中獲取更多的新聞信息。“對于新聞記者而言,由于其個人經歷與生活經驗不同,對于客觀現實會表現為肯定或否定等不同情緒,皆可稱為采訪情緒。”[4]而一名新聞記者要想能夠準確地把握被采訪對象的心理,自身必須具有采訪情緒的把控能力。作為采訪者則需要關注被采訪對象的心理狀態,把握好談話的時機,平和婉轉地來引導對方做出回答。盡可能地規避在采訪過程中出現的一些負面的情緒,讓平和的采訪情緒成為采訪過程中的重要保障性因素。特別是在誘導性提問中,容易使談話雙方產生互不相讓的局面,但只要關系融洽并得以保持的話,便有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情實話。在進行誘導性提問的過程中,還要學會適當地運用沉默這種技巧,因為有些問題需要給采訪對象留出思考和闡述問題的時間。作為一個有豐富經驗的記者,一般都會合理地控制采訪情緒,讓采訪對象把話講完,這樣就可能會得到直接提問無法得到的信息。在作品《特別關注》的創作過程中,在提問出相關問題之后,記者對被采訪對象會有怎樣的回答有一定的心理預期,如果被采訪對象說出不恰當的語言,出鏡記者可利用采訪情緒的控制能力,迅速地根據采訪主題內容調整引導語言,從而讓被采訪對象按照主題來回答相關問題,并通過積極正面的引導,讓個人的采訪情緒能夠感染被采訪對象,實現采訪過程的流暢。
“出鏡報道已成為當今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一種常見現象,受到了觀眾的廣泛歡迎。”[5]出境記者在報道相關新聞內容的過程中除了具備較為扎實的語言功底和較強的語言能力之外,也需要對出鏡報道時的各種情況能夠有效地應對,在很多情況下新聞內容的出鏡報道,需要記者深入到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并結合個人對新聞事件最新進展的認識,用客觀的語言去闡述新聞事件的最新進展。避免在新聞報道過程中運用主觀化的預測進行新聞事件的報道,因為主觀化的臆測,容易讓新聞內容的報道出現虛假性、主觀性的問題,違背新聞報道的宗旨和要求。
在出鏡報道過程中,也需要出鏡報道的記者的語言具有一定的邏輯性,而這種邏輯性既包含了對相應新聞事件的邏輯表述能力,同時也表現在能夠充分地利用個人的邏輯去挖掘新聞事件背后所隱藏的信息。“出鏡記者在報道過程中可以從多個角度來分析和闡釋,引導受眾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挖掘出新聞背后隱藏的內容。”[6]在作品《特別關注》的出鏡報道過程中,記者所運用的提問語言合乎情理、順暢且具有明顯因果的邏輯形式,讓觀眾在觀看相關新聞內容報道的過程中,能夠通過客觀事實的報道以及記者的引導,對相關的新聞事件背后所隱藏的內容有所判斷。
“電視新聞出鏡記者在進行現場報道時,還應該控制好肢體語言與面部表情。”[7]電視新聞出鏡報道過程中,記者在現場中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場景,為了提升電視新聞出鏡報道的效果,在必要的情況下出鏡記者也需要合理地運用肢體語言與面部表情來增強出鏡報道的效果。如在電視新聞事件報道過程中出現一些較為復雜的場面時,出鏡記者可以用手的方向來指引觀眾去觀看相應的事件或者是相應的事物。以此為基礎,讓觀眾對新聞事件有更為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同時,在新聞事件報道過程中,面部表情的合理應用也是十分關鍵的。有些新聞事件涉及悲喜情緒,比如一些災難性新聞報道過程中出鏡記者的面部表情,應當體現出對于災難的重視和相關人員的同情,切不可在面部出現過于輕佻或者是過于高興的表情。而面對一些喜慶的場面時,出鏡記者在報道的過程中應當表現出喜悅的面部表情。而針對一些情感色彩不那么明顯的新聞事件時,出鏡報道的記者應當盡量避免或悲或喜情緒的出現,應當用一種平實且又親切的面部表情去報道相關的新聞事件。
“聲音與畫面的結合,是聽覺與視覺的雙向互動,它們之間良好的配合能將新聞事實展現得更加完整、生動。”[8]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在出鏡報道過程中,電視新聞記者應當運用準確的語言對現場發生的事件的場面進行描述,所運用的語言不應當出現過度夸張或者是明顯忽略、縮小的問題,因為這樣才能夠實現聲音與畫面的完美結合,讓觀眾在觀看相關新聞內容的過程中,更加全面地了解新聞內容的全貌。而如果運用過于夸張,或者是忽略、縮小的語言進行表述,很可能會影響新聞的價值,所以要求記者在報道過程中應當重視語言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