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君 陳 琳
(荊門日報社,湖北 荊門 448001)
隨著新媒體在各個行業和各個領域中的應用,人們逐漸在新的社交平臺進行交流互動,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認知和生活交流方式,使新聞采訪工作者在專業知識水平、采訪能力、采訪技巧、新聞工作者職業綜合素養等方面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因此,媒體行業應該采取相對應的策略,改變新聞記者的采訪形式、采訪技巧,提高新聞記者自身的綜合素養。新聞記者只有不斷深造學習,才能夠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為社會大眾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采訪內容。
現代信息化科技迅速發展,互聯網技術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各個領域,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樣化。在新時代背景下,智能手機是人們必備的交流工具,智能手機可以使人們隨時隨地瀏覽各個平臺中各種各樣的新聞資訊,獲取需要的信息和資料[1]。傳統的新聞媒體包括廣播電視媒體,新媒體的迅速發展給廣播電視媒體帶來一定的沖擊,但是傳統媒體在社會中的地位不可動搖,廣播電視媒體等傳統新聞媒體仍然具有被社會認可的威望和威信。在自媒體迅速崛起的時代,傳統的新聞媒體和自媒體相比較,更具有真實性和準確性。傳統新聞媒體具備更強更大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公信力,對人們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在時代新背景下,一些傳統新聞媒體行業的缺點逐漸地顯現出來。因此,廣播電視新聞采訪要從多方面提升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和綜合素養,不斷地創新新聞采訪思維方式。新聞工作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為聽眾傳遞更多的新聞信息,保證信息的準確、真實。新聞記者還要運用互聯網技術在網絡平臺進行現場直播,可以使廣大的觀眾朋友在第一時間了解事件發生的整個過程和最終的結果,觀眾朋友還可以在網絡平臺進行觀看,發表自己的意見,從而體現記者采訪信息的全面化,以及新聞采訪工作的開放性。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獲取信息的途徑不再具有單一性,新聞傳播的競爭力不斷增強,有些新聞記者為了提高新聞的曝光率,加大傳播力度,忽略了新聞記者對自身職業素養的要求。有些新聞記者在工作的時候會使用各種不正當的方法或者手段獲取新聞信息,侵犯受訪者的權益,甚至嚴重時會歪曲新聞的真實性和正確性,使具備公信力的新聞媒體變成了夸大其詞的害群之馬,所報道的新聞信息沒有任何的價值,對受訪者、觀眾朋友及社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隨著媒體行業的不斷發展,新聞記者在采訪的時候,要注意受訪者的內心情感,新聞記者要采用人性化的方式進行采訪[2]。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有些新聞記者在追求新聞曝光率的時候,嚴重忽略了受訪者的內心感受,使新聞的實質與新聞采訪的內容不相符,新聞采訪的方式嚴重缺少科學性、合理性,導致新聞記者的工作無法順利地進行,使新聞的內容缺少真實性和全面性。在進行采訪的時候,由于新聞記者自身采訪能力不足,運用了不合適的采訪方法,提問了不合時宜的問題,導致受訪者拒絕回答問題,對受訪者的心理產生了不好的影響。新聞記者因為新聞采訪不順利,容易導致其沒有進行證實就將消息發布出去,這會對受訪者形成一定的干擾。新聞消息內容不準確和不全面會對觀眾朋友進行誤導,對新聞媒體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新聞記者在采訪的時候要運用一定的技巧,避免采訪的過程流程化和僵硬化。新聞記者如果不能按照實際情況或者臨時狀況進行隨機應變,就會使新聞采訪不能體現新聞該有的宗旨和目的[3]。新聞記者運用采訪技巧必須對細節進行觀察,有些新聞記者在進行采訪的時候,一般采用流程化形式,忽略了很多細節的東西。互聯網已經逐步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有些新聞記者進行流程化、僵硬化采訪,使所有的新聞報道都是如出一轍,在信息化的時代,新聞采訪技巧落后,已經無法適應人們多樣化的需要,致使新聞信息內容碎片化和標準化。作為廣播電視媒體的新聞記者,應加強自身的學習,提高專業技能水平和綜合素養,改變和創新采訪技巧。
新聞記者的采訪工作不能順利地展開,有兩方面的原因,即新聞記者自身的原因和受訪者的原因。采訪者和受訪者兩者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信任等,才能保證新聞內容的真實、準確,保證新聞采訪工作的順利完成。在實際新聞采訪工作中,由于受訪者素養不高、文化水平低、不積極配合等原因,降低了新聞采訪工作的完成度和質量。
由于新聞采訪工作其本身的獨特性,導致新聞采訪工作不可以順利進行的原因,除了受訪者的問題和采訪者的問題之外,還受一些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突發事件、天氣原因、臨時工作的安排、交通堵塞等。這些不確定的外界因素會對新聞記者的采訪工作帶來一定的影響,不可抗的外界因素也會對受訪者和采訪者的情緒造成一定的影響,從而降低新聞采訪工作的質量。
新聞記者在進行采訪的時候,要事前進行準備工作,對受訪者的信息資料加以收集和分析[4]。新聞記者要運用新的思維方式和多媒體技術,對受訪者的信息、工作、生活進行深入的了解,制定清晰明了的采訪大綱。在人才輩出的時代,有大批的年輕創業者需要接受采訪,這就要求新聞記者轉變自身的工作思維和意識,運用年輕人習慣的交流方式。新聞記者要善于運用社交軟件與受訪者提前進行情感的溝通,為后續的采訪工作提前進行感情的潤滑,新聞記者在與受訪者進行采訪交流時,可以與網絡上的信息進行對比。新聞記者可以利用采訪前期的調研和收集信息,比如受訪者的微博、快手、抖音、微信、QQ 等等,了解受訪者的公眾信息,進而掌握受訪者的心理狀態和情感的表達。
新聞記者在正式進入采訪的時候,要根據了解到的有關信息制定完善的采訪大綱,與受訪者進行深入的交流。在采訪的過程中,為了使受訪者能夠如實地回答問題,新聞記者應該具有隨機應變的意識,坦然自若地應對。新聞記者可以側面婉轉地提醒受訪者,使受訪者意識到在采訪之前對他進行過深入的了解,使受訪者注意自己的語言表達。新聞記者為了應對當前社會層出不窮的新媒體,需要對媒體的市場進行及時的了解和把握。面對新媒體的出現,新聞記者需要轉變思想跟上時代的步伐,摒棄傳統的認知和意識,對其進行調整和深化,運用新媒體的大數據對受訪者進行全方位的定位、觀察。新聞記者要不斷地豐富自身的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才可以保證采訪的內容更有深度。新聞記者需要引導受訪者直抒己見,將觀眾帶進特定的氛圍環境中,為觀眾帶來一場高水平、高質量的新聞訪談[5]。
新聞記者要營造良好的交談氛圍,與受訪者進行一場和諧、深入的交流。新聞記者面對不同的受訪者,比如文化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等等,可以靈活地構建符合受訪者心理的談話語境。新聞記者在采訪的時候既展示了自身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養,又可以使對方增加信任度。新聞記者對受訪者的心理狀態、情感、情緒等做到精準掌握,可以使受訪者放松心情,積極地回答問題。在采訪時碰到過于沉重的話題的時候,新聞記者要注意受訪者的情緒,避免出現焦慮、不安、煩躁等不良的情緒,當受訪者出現該情緒的時候,新聞記者應及時地轉移話題,運用輕松愉快的談話方式,讓受訪者進入另一個交談的氛圍中,從而轉移注意力,消除不安煩躁的情緒。在采訪的過程中,新聞記者既要使受訪者展現自身的情緒和情感,又需要新聞記者做好自身的情感管理,運用專業的態度面對突如其來的臨時變故,讓受訪者不被環境、心情等因素所影響。當新聞記者將受訪者帶到一定的感情環境中,受訪者出現情緒激動時,新聞記者應機智敏捷地面對,應采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方法,提升受訪者對新聞記者的信任度和認可度。
新聞記者還需要根據受訪者接受采訪時的實際狀態進行及時調整,使新聞記者和受訪者之間產生情感的共識[6]。不可以為了達到采訪的目的和滿足采訪的需求,就采用咄咄逼人、盛世凌人的態度,提出不可理喻、固執己見的采訪問題,否則會引起受訪者的不適和反感,導致采訪不能順利地完成,無法獲得高質量、高水平的采訪內容。新聞記者應換位體會受訪者的心情,感受受訪者的難堪和不易,就不會利用犀利的語言進行訪問,讓人覺得新聞記者毫無同情心,沒有專業水準。新聞記者體會到了受訪者的處境,學會尊重,理解受訪者,才可以用真誠的態度、真摯的情感打動受訪者,受訪者才可以全身心地信賴記者,推心置腹地進行交談。新聞記者應不斷地提高自身的修養,不管面對的是問題少年還是在法律邊緣徘徊的社會人物,新聞記者都要公正無私、一視同仁,感同身受地與受訪者坦誠相見,從而使受訪者愿意對新聞記者敞開心扉,實現采訪工作真正的目的。
在新時代背景下,新聞記者應全面地、全方位地對媒體行業的發展形勢和方向進行深入的了解。新聞記者在具有專業精神的基礎上,需要不斷地優化創新采訪的工作形式和流程,更需要端正態度,積極踐行傳統新聞采訪中所提倡的“六不問”,還需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線上采訪。新聞記者在改革創新新聞工作方式的時候,要有效地強化新聞采訪的技巧,就需要新聞工作者對上述的新聞采訪的“六不問”進行熟練的掌握,充分了解“六不問”的含義和精神。新聞記者在對受訪者提出采訪問題時,要做到問題不要太廣泛、不提問違背公序良俗的問題、不問傷害對方自尊的問題、不采用生硬的態度、不問外行的問題、不提審問式的問題。建立在“六不問”的基礎上,新聞工作者要提前與受訪者進行溝通,明確受訪者的心理底線和做人的原則,避免觸動受訪人的心理傷痛和道德底線。
新聞記者為了更好地了解受訪者,可以運用網絡視頻的采訪形式,為新聞采訪的后續工作奠定基礎,可以對受訪者進行情感基礎和心理建設,新聞記者還要對采訪的現場進行有效和良好的把控,保證受訪者更好地接受新聞采訪[7]。新聞記者要不斷嘗試運用新媒體的方式,即對傳統的采訪模式和流程進行革新,這有助于提高采訪內容的質量。新聞記者與受訪者在采訪前期進行暢通有效的溝通交流,在受訪者進入演播廳后,可以使雙方迅速地進入采訪狀態。新聞記者要采用有效的采訪方式與受訪者進行深度、深層次的溝通交流,比如,引導性的提問采訪形式、正面提問采訪形式、穿插式的采訪形式、激將法式采訪形式等。如果新聞工作者提出的問題受訪者不知道怎么回答,新聞記者應及時靈活地采用其他方式與之進行互動,比如,采用電子信件的方式、書寫的方式、保留的方式等,將不愿回答的問題轉化成書寫的表現形式,這樣可以避免出現尷尬的場面,避免受訪者心理壓力過大,情緒不穩定,從而獲得預期的采訪效果。
職業綜合素養水平的高低對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工作人員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職業綜合素養在新聞采訪中占據著主導地位,新聞記者的專業水平和職業綜合素養在某種程度上對新聞采訪內容質量有決定性的作用。新聞記者想要高質量、高水平地獲取新聞采訪內容,就需要新聞工作者不斷地進行自我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和職業綜合素養。新聞記者在平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要善于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從而提高自身的觀察能力。新聞工作者應提前做好采訪前的一切準備工作,這有助于新聞記者在采訪的時候對突發狀況能夠有效靈活地應對,讓受訪者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新聞記者要樹立公平公正的工作理念,學會運用客觀的角度看待有關受訪者的一切事情,其新聞采訪的內容和提問的語氣不可以被外界的主觀因素所影響,不可以夾雜個人的情感,從而確保新聞媒體在大眾心中的可信度和公正度。新聞記者的專業技術能力和職業綜合素養對新聞采訪有著深遠的意義,新聞記者應定期地進行培訓和深造,接受一系列科學合理的專業知識培訓和職業素養的培訓,樹立新聞記者學無止境的理念,進而提高自身的職業修養,提高新聞記者采訪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傳統的新聞媒體在網絡的沖擊下,迎來了巨大的挑戰和機遇。新聞媒體在行業領域有著不可動搖的位置,新聞記者應緊跟時代的腳步,推陳出新、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和職業綜合素養,進而優化創新新聞采訪的形式、采訪的流程以及采訪的技巧。同時,新聞記者應靈活應變,獲得受訪者的信任,從而提高新聞采訪內容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