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玉玲
(天水市自然資源勘測規劃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肅 天水 741000)
2020年我國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部署2021重要工作,耕地問題列為其中,表明中央對維護好國家糧食安全堅定的信心。2020年作為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促使國際糧食市場處于波動狀態,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保證糧食安全,是直接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工作。經濟高速發展背景下,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我國耕地保護工作仍存在部分困境,不僅影響土地資源利用效率,而且難以實現現代農業良好發展目標。耕地作為我國最寶貴資源,其直接關乎全國人民吃飯問題,需始終牢筑基本國情,積極掌握政府管理與激勵機制關系,全面落實新常態下耕地保護工作,促進農業良好發展。
農業始終作為我國發展的根基,需積極堅守該發展根基,耕地是糧食種植核心主陣地,糧食生產仍然為農業發展主體,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包含糧食安全水平的提高,現代農業作為保證糧食安全強有力的舉措。耕地保護工作對現代農業發展至關重要,凸顯的價值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耕地保護直接關乎我國3個“安全”,即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社會安全,作為國計民生大事。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強調,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耕地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靈魂,更是農村發展改革的基礎保證,直接關乎“三農”工作順利實施。需強調的是,我國糧食逐步增產,越是該階段越應保持頭腦清醒,緊繃耕地保護弦,不容出現任何誤差[1]。
結合我國中央經濟會議、農村工作宏觀規劃部署,逐步貫徹供給側結構改革工作,農業作為關鍵環節,向追求綠色化生態,更強調“質”需求變更,所以積極做好耕地“量”保護工作,需進一步強化耕地質量和生態保護。通過加大耕地保護,提高耕地資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耕地質量,從本質層面可實現質量、數量及生態“一齊緊”。
始終堅守耕地紅線,可進一步促進現代農業良好發展,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資源約束進一步促進經濟增長發展方式轉變,是達成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核心舉措,嚴格保護耕地,可從本質層面避免建設占用土地過度需求,進一步促進形成節約集約用地“倒逼機制”,促進經濟發展轉變為集約化。強化耕地保護是依托土地參與國家經濟宏觀調控,達成各類生產基本要素最優配置,提高耕地利用率,為我國農業發展提供驅動力。
我國人口基數大,耕地資源匱乏,加之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速度較快,占用大量耕地,對土壤和水資源造成嚴重污染。我國歷經多年在農業發展中獲取傲人的成績,我國中科院預測中心強調,2019年農業種植結構不斷優化,糧食播種面積穩定略減,2020年我國糧食播種面積持平略減,為進一步穩定糧食價格、促進經濟良好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穩定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自身質量,進一步深層次挖掘產能,是保證我國糧食生產安全和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當下耕地保護現狀不容樂觀,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耕地后備資源逐步減少,因過快、過大擴張,城市用地增加與人口增長比例均超過正常范圍,對開發區、工業區無序化設定,土地資源利用率降低,不斷占據、減少城市周邊耕地資源;隨著農業自身內部結構持續性調整,農產品經濟效益走低,農民種植糧食積極性難以激發,大量農村青年群體逐步步入城市,促使耕地轉變為果園或閑置擱荒,部分農民將土地進行流轉意識較為強烈,整個耕地保護意識淡薄。
我國注重耕地總數量的均衡性,對耕地自身質量提高有所忽視,即便耕地補償機制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耕地數量,但新開墾的多屬于中低等農田,相較于被占用農田質量缺乏匹配度,長期以往整個耕地中高質量的耕地占比會逐步減少。同時,城鎮化、工業化發展速度過快,進一步對耕地產生嚴重污染,成為重金屬“污染地”。隨著人們種植糧食作物積極性降低,對耕地養護意識不足,農業長周期重視化肥、農藥的應用,忽視有機肥的投入使用,促使土壤自身性狀和營養化比重失衡,水土流失較為嚴重,人們使用的化肥、農藥均超出正常范圍,促使耕地生態問題日漸凸顯,生態環境治理極為緊迫。此外,作物單一性種植,土壤養分耗損嚴重。土壤中適合種植生長需求有限,長周期種植單一性作物,促使養分單一耗損,農民供給養分單一,難以有效補充土壤結構中大量成分,促使土壤環境惡化。
耕地監管作為保護強有力的措施,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當下耕地保護形勢仍然嚴峻,耕地保護監管制度不完善,并未對其進行動態化管控,促使耕地保護處于邊緣化。部分區域內政府一味追求短期效益,依法劃定農田范圍,選取經濟價值較低的耕地,忽視改造投入較大的中低產田。科學管理手段滯后,并未充分應用各類先進技術,構建完善的耕地保護動態監測系統,耕地保護執法仍存在滯后性。由此表明,我國耕地保護監督存在不足,進一步影響耕地保護成效[2]。
從本質層面貫徹黨中央耕地保護宏觀部署,始終堅持以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進一步從源頭遏制“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做好耕地保護監督,堅守耕地紅線,為糧食安全生產提供強有力的保證,促進現代農業良好發展。
加強國土空間規劃管控,各級別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過程中,需有效凸顯以耕地保護為著力點,做實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結合詳細規劃、專項規劃編制工作,進一步控制非農建設侵占各類耕地,保證耕地實際總數量處于穩定階段不再減少,宏觀協調處理生態保護紅線,進一步實現國土空間整體保護、綜合性修復和治理;嚴控各類建設無序化占用耕地,隨著經濟高速發展,城鎮化、工業化發展中占用大量耕地,各建設管理機構需積極對項目占用耕地必要性進行綜合性論證,嚴格控制建設占用耕地,尤其針對永久性基本農田,禁止占用耕地綠化造林、挖湖造景等,我國交通、水利等基礎工程建設內綠化用地、景觀等用地需嚴格依照相關規程實施;嚴格耕地農業用途管控,農業生產始終為耕地核心內容,需統籌布設生產布局,明晰耕地使用順序,進一步強化耕地監管,針對耕地轉為建設用地和其它用地,需進行雙重管制,禁止將耕地轉變為林地、園地等,保證耕地自身生產力。
耕地出現“非糧化”是現下亟需解決問題,糧食安全生產始終作為現代農業發展基礎,為達成該目標,應積極推行特殊保護各分類管理,促使耕地管控更具針對性。實行耕地特殊保護,應以區域內市、縣為核心主導者,積極組織開展區域內糧食生產功能區、永久基本農田開展管護,規范引導土地農業生產活動,對其進行實時跟蹤監管,避免出現耕地破壞行為,禁止占用永久性農田發展水產、果園等;推行耕地分類管理,糧食生產功能區需進一步保證其功能發揮,正確引導每年至少應生產一季糧食,永久性農田主要生產糧食作物,嚴格依照相關規范標準落實,一般耕地多用于多元化農產品生產,保證糧食及農產品生產目標達成基礎上,可適當用于非食用農產品生產;加大土地整治復耕,針對當下耕地總量有所減少,尤其針對高質量耕地占比減少,需進一步以政府為首,積極引領開展耕地整治工作,針對具有一定條件的需進行循環耕種,對土地利用存在限制條件的耕地需制定整改方案,分期分批次進行整改,基礎條件不佳的耕地,需進一步加大配肥改良治理,進一步提高我國耕地質量。
保證耕地總量均衡的同時,提高耕地實際生產質量,是當下亟需解決問題,可開展以下幾方面工作。實施耕地綜合整治提升,各區域內應積極推行試點工作,對耕地、永久性農田做好整體整治,試點需嚴格依照相關規程進行實施,待整治區域任務目標達成之后,完善永久基本農田數據庫,保證耕地數量、質量,且保證整體數量趨于穩定;擴展補充耕地來源途徑,各區域內自然資源管理,需結合打造高水平農田建設,開展補充耕地工作,將其相關信息反饋至自然資源管理部門,對其進行審核之后納入建設任務內容內;加強補充耕地后期種植管護,耕地應積極加強后續種植管護,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明晰劃分管理職責、標準及措施[3]。
耕地保護目標達成,需進一步加強監管和監督力度,完善耕地保護長效機制,凸顯在以下幾方面。杜絕違法占用耕地,各區域內需結合自身發展狀況,建立完善的執法監督機制,手續缺乏完善的建設項目禁止施工,已經進入施工中應及時停工,加大處理違法占用耕地行為,以我國相關部署,逐步落實農村亂建亂占用耕地問題,始終以“零容忍”態度遏制各類不良行為;構建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耕地保護作為一項復雜性、綜合性工作,需聯合多個部門開展保護,建設上下共同責任機制,市、縣級政府作為杜絕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強有力的主體,其他部門依照自身職責做好配合;強化耕地保護激勵約束機制,各區域內應逐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占比,支持耕地保護建設工作,完善耕地保護和種糧動態化監督機制,強化糧食種植導向和激勵約束機制,對不吻合耕地用途管制要求農業生產活動,應及時取消相應的扶持資金[4]。
有機肥料作為保護我國農業生態環境、提高土壤自身肥力關鍵性方法,我國有機肥源較為豐富,作物秸稈每年產量高達7億t,農村生活垃圾和糞便為2.5億t。因耕作習慣和秸稈還田機械化推廣力度不足,促使農戶秋收后將秸稈進行大面積焚燒,大量有機資源浪費,對環境產生嚴重污染。各類作物應積極推廣高茬收割,嚴禁焚燒秸稈。可積極構建耕地測土配方培肥機制,實現耕地用養結合,積極給予相應的補貼,如給予100元·667m-2作為配肥基金,主要用于土壤改良,此類補貼主要提供給使用農家肥、秸稈還田等農戶,鼓勵支持更多農戶使用有機肥,實現現代化農業發展結構升級優化目標。
信息時代背景下,為動態化掌握耕地保護實際狀況,以此為基礎,為后續整改方向及措施制定提供參考,需進一步加大科學技術力度,對耕地進行精準性監測,同時選用土地利用措施和治理技術,優化改良耕地生產力,進一步提高耕地質量。從未來戰略方針層面分析,糧食安全科技創新需有新的內涵,應從單一性強調提高產量逐步轉變為提高品質,提高耕地資源持續性利用。加大糧食安全科技創新,發揮科技自身優勢,作為我國“十四五”重要任務目標之一。積極構建耕地保護監測系統,動態化對各類耕地信息收集,并將其納入政府信息公開項目范圍,及時向全社會進行披露,接受全方位的監督,進一步擴大耕地保護主體范圍;需積極利用土地利用和監測技術,如遙感、“3S”技術,適度開發三維立體化空間,向地下和地上上空發展,促使耕地保護目標達成,促進現代農業良好發展[5]。
耕地保護作為農業發展的基礎,更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驅動力,關乎國計民生,需始終以生態文明為核心思想,緊抓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突破口,各區域內堅持以“科學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基本國策,通過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為最終著力點開展耕地保護,采取強有力的保護策略,獲取良好的保護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