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旭光
學生學習其實是以知識學習為載體,通過知識的建構逐步培養思維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重視學生成長型思維的培養,通過建構過程性思路、創設啟發性問題、營造開放式情境、開展主題性活動等方式和策略,讓兒童的成長型思維發展落到實處。
在培養成長型思維的過程中,教師如果無法把握具體實質的思維方向,在課堂中便難以把握學生的思維方向,學生也無法通過學習來感受自身正在發生的成長進步,不利于建立起學生的學習自信。為此,教師需要讓學生思維過程和結果進行外顯,推動學生思維由內隱發展至外顯、由散亂發展至有序、由封閉發展至開放、由被動發展至主動提升,從而推動學生的思維快速運轉。
例如,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多邊形的內角和”一課的核心教學思想是引導學生理解多邊形的特征,并掌握多邊形內角和的計算規律,也就是將多邊形切割成多個三角形,根據“三角形內角和為180°”這一特點來求出多邊形的內角和。教學時,教師不妨先放手讓學生自己嘗試,根據三角形內角和的學習經驗,主動暴露學生的思維,看看有哪些學生能夠想到把四邊形切割成2 個三角形進行四邊形內角和的推導。當然,教師不能僅限于引導學生知道這樣操作,還需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把道理講清楚。這樣就可以讓學生理清思路,訓練思維,舉一反三了。有了這樣的思考經驗,學生便能夠類推:切割五邊形,能夠得到3 個三角形;切割六邊形,可以得到4 個三角形。由此便可以根據規律,總結出具體公式。最后,教師還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幫助學生梳理思維過程,理順推導流程,直觀系統感知多邊形內角和的特征,實現思維的發展。
培養成長型思維旨在讓學生的思維模式進入穩定化、邏輯化和有序化的發展狀態,引導學生把握問題的關鍵點,拉長自身的學習視線,將思維無限延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獲得知識,又提高了思考問題的靈活性。教師不妨采用問題引領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啟發,使其在思考過程中善于從多元化的視角切入,促進學生成長型思維的不斷發展。
例如,教學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梯形的面積”一課時,教師不妨設置以下的問題線索:“我們以前學習過哪些圖形的面積計算方式?這些圖形與梯形之間有什么互通之處?你可以嘗試使用學習過的圖形,拼出一個梯形嗎?通過拼湊的圖形,你能否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針對問題,學生可以獨立思考,主動探究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并理解其中蘊含的道理和數學思想。
杜威強調,只有能喚起學生思維的教學才是好的教學。教師可以營造開放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的目光不局限于教材或是某種解決方法,而是能夠突破常態化的思維,用多種視角去思考問題,賦予學生思維更多的成長空間,并為其帶來無限可能。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一題多解”“習題變式”等活動方式幫助學生發散思維,并幫助其在學習過程中進行類比、融通和遷移,從而提高自身的思維活性。

培養成長型思維要考慮學生后續的學習計劃和可能的成長空間,教師需要引領學生將視線跳出課堂范圍,到更加廣闊的生活層面去認識和了解知識。教師可以創設主題性的學習活動,促使學生獲得更加均衡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扇形統計圖”一課時,教師不妨為學生設計一項主題性學習活動,組織學生利用學習過的扇形統計圖來統計班級學生情況,比如“班級有多少個男生”“男生占據班級總人數的比例是多少”“與其他班級相比,本班男生人數占比如何”“根據統計圖推測,班級在參加體育運動的男子項目時,是否占優勢”,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并促使其將目光從知識層面拓展到更加開闊的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