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歡 楊麗華 胡 越
1.江西省上饒市人民醫院急診科,江西上饒 334000;2.江西省上饒市人民醫院檢驗科,江西上饒 334000;3.江西省上饒市人民醫院內分泌科,江西上饒 334000
應激性高血糖主要發生于各類危重疾病狀態下,被認為是機體嚴重損傷導致神經內分泌系統被激活,從而產生持續性的應激導致糖代謝發生紊亂[1]。高血糖是許多危重癥患者的獨立危險因素,故而高血糖的發生可能會給患者預后帶來一定風險,導致患者病情惡化,因此需要在短時間內對血糖進行反復檢測,并給予一定的治療[2]。胰島素治療是當前重要治療方式,對于血糖管理有良好效果,但有研究認為應該在短時間內采用短效胰島素或速效胰島素進行強化治療,從而使患者血糖水平得到快速控制,減小對患者機體的影響,但當前臨床有關該項研究的報道較少,故而還需要不斷進行臨床實踐證實[3-4]。
選取2021年1月至12月上饒市人民醫院收治的60 例存在應激性高血糖的急診科重癥監護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急危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常規治療組(目標血糖控制在6.1~8.1 mmol/L)和強化治療組(目標血糖控制在4.1~6.1 mmol/L),每組各30 例。常規治療組中,男19 例,女11 例;年齡42~74 歲,平均(60.35±7.35)歲;包括急性中毒12 例,外科術后10 例,重癥感染5 例,其他3例。強化治療組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齡40~72歲,平均(59.84±7.11)歲;包括急性中毒10 例,外科術后9 例,重癥感染6 例,其他5 例。兩組的性別、年齡及入住ICU 原因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危重癥相關表現,且因此出現血糖升高等應激性反應,空腹血糖≥6.9 mmol/L 或隨機血糖≥11.0 mmol/L[5];②年齡40~74 歲;③患者或家屬知曉研究目的和方法,并同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①既往無糖尿病史;②長期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患者;③免疫性疾病及惡性腫瘤者;④心、肺等臟器功能障礙者;⑤外傷性腦出血或腦梗死者。患者和家屬均知情同意,且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在得到批準后開展相應的病例收集[(2022)醫研倫審第(026)號]。
1.2.1 常規治療組 患者初始血糖>11.0 mmol/L,以1~2 U/h 的速度持續泵入胰島素(四川川大華西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1022976,生產批號20110113,規格:10 ml∶400 U),最終將血糖控制在6.1~8.1 mmol/L,對耳垂、手指末梢血糖進行動態觀察,并在此基礎上對胰島素用量進行適當調節,在出現低血糖后進行相應的對癥處理。
1.2.2 強化治療組 以微量泵靜脈輸入胰島素(生理鹽水50 ml+胰島素50 IU)。初始血糖>7.0 mmol/L 時,以1~2 U/h 的速度持續泵入;初始血糖>11.0 mmol/L 時,以2~3 U/h 的速度持續泵入;初始血糖>20.0 mmol/L時,先泵入5 U 胰島素后,再以3~5 U/h 的速度持續泵入,最終將血糖控制在4.6~6.1 mmol/L,每2 小時對耳垂或手指末梢血糖進行檢測,并按照觀察結果對胰島素用量進行適當調整,若出現低血糖則需要對癥處理。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治療前后血糖指標及預后指標。
①臨床指標:對兩組患者ICU 停留時間、心電監護時間、胰島素泵入時間、出院時間進行比較。
②血糖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7 d 后抽取患者靜脈血,采用葡萄糖氧化酶偶聯比色法檢測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FPG)水平;胰島素(insulin,FINS)通過全自動化學發光法檢測,在結果出來后對胰島素敏感指數(insulin sensitivity index,ISI)及胰島素抵抗指數(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進行計算,ISI=1/(空腹胰島素×空腹血糖),HOMA-IR=空腹胰島素×空腹血糖/22.5[6]。
③預后指標:對兩組患者出現低血糖、呼吸困難、院內感染的發生率以及死亡率等指標進行比較,計算兩組預后不良率。預后不良總發生率=(低血糖+呼吸困難+院內感染+死亡)例數/總例數×100%。
應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強化治療組的ICU 停留時間、心電監護時間、胰島素泵入時間、出院時間均短于常規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臨床指標的比較(d,±s)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臨床指標的比較(d,±s)
注 ICU:重癥監護室
組別 ICU 停留時間心電監護時間胰島素泵入時間出院時間強化治療組(n=30)常規治療組(n=30)t 值P 值7.85±1.15 8.65±1.34 2.481 0.016 5.49±0.65 6.11±0.71 3.528 0.001 6.59±1.32 7.65±1.25 3.194 0.003 17.35±2.35 20.35±3.16 4.173<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FPG、ISI、HOMA-IR 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FPG 水平低于本組治療前,ISI、HOMA-IR 水平 高于本組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強化治療組患者的FPG 水平低于常規治療組,ISI、HOMAIR 水平高于常規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糖指標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血糖指標的比較(±s)
注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FPG:空腹血糖;ISI:胰島素敏感指數;HOMA-IR:胰島素抵抗指數
組別 FPG(mmol/L)治療前 治療后ISI治療前 治療后強化治療組(n=30)常規治療組(n=30)t 值P 值8.39±1.35 8.41±1.41 0.056 0.955 5.65±0.74a 6.15±0.68a 2.725 0.009 0.38±0.09 0.40±0.10 0.814 0.419 0.85±0.12a 0.68±0.11a 5.720<0.001 HOMA-IR治療前 治療后3.56±0.43 3.62±0.39 0.566 0.574 5.46±0.51a 4.88±0.64a 3.882<0.001
兩組患者出現低血糖、呼吸困難、院內感染、死亡等預后不良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預后不良情況的比較[n(%)]
急危重癥患者血糖的應激性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疾病康復及預后造成影響,故而臨床目前需要針對急危重癥患者采取胰島素治療。胰島素強化治療不僅可滿足危重癥患者病情危重的需求,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于血糖有效平穩的控制,故而應當被應用于臨床以改善患者預后[7-8]。
本研究結果顯示,強化治療組的ICU 停留時間、心電監護時間、胰島素泵入時間、出院時間短于常規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胰島素強化干預能明顯改善兩組臨床指標,緩解其危急癥狀。應激性高血糖的出現,是機體對能量負荷需求增加的表現,使機體營養底物在這種高應激狀態下產生高能耗、高氧耗和高分解代謝被迅速消耗掉,以至于不能維持機體組織、器官功能,從而加速機體能量儲備的消耗,導致細胞水腫的發生,加劇患者全身器官的衰竭[9]。而強化胰島素干預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血糖水平進行抑制,從而降低這種高能耗,緩解患者器官營養流失,使得其ICU 停留時間、心電監護時間、出院時間都明顯縮短[10]。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的FPG 水平低于本組治療前,ISI、HOMA-IR 水平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強化治療組的FPG 水平低于常規治療組,ISI、HOMA-IR 水平高于常規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強化胰島素治療能明顯改善患者血糖指標。胰島素注射能較好發揮對機體胰島素的代償作用,使得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能力增強,從而加強對糖原異生的抑制[11-13]。而強化胰島素注射成分相對簡單,吸收個體差異小,起效快,從而實現胰島素在體內的蓄積,實現快速降糖[14]。
兩組低血糖、呼吸困難、院內感染、死亡等預后不良情況的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強化胰島素治療不會明顯增加患者預后不良風險。胰島素泵強化治療能安全、有效、平穩地實現降糖,從而防止血糖大幅度波動,改善患者預后,提升患者生活質量[15]。
綜上所述,胰島素強化干預能明顯改善ICU 危重癥應激性高血糖患者的臨床指標,控制血糖水平,并減少預后不良的發生,具有較高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