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昶
高血壓腦出血在臨床中屬于常見疾病,好發于基底節區,其病情十分復雜。現階段,臨床大多采用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如采用開顱、神經內鏡手術等。若腦出血量大且出現腦疝需要應用大骨瓣開顱手術治療,若深部腦出血且失血總量較少則需要應用立體定向引流[1]。對基底節區出血患者,可以實施外側裂入路開顱手術治療,以全方位清除腦部血腫,還可以實施冠狀縫前入路神經內鏡手術治療,應用神經內鏡對血腫進行全方位清除,能夠獲得更為理想的效果[2]。本研究特選取本院82 例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分別采取外側裂入路開顱手術與冠狀縫前入路神經內鏡手術治療方案,分析其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2021 年4 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82 例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 例。對照組患者男26 例,女15 例;年齡41~74 歲,平均年齡(57.84±14.99)歲。觀察組患者男27 例,女14 例;年齡42~73 歲,平均年齡(57.80±13.9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此項研究已經獲得本院倫理委會授權。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應用外側裂入路開顱手術治療。在額顳切一個弧形切口,銑下骨瓣,骨瓣范圍為3 cm×4 cm~6 cm×8 cm,對硬膜進行弧形剪切,翻開蝶骨嵴。在顯微鏡下分離側裂,游離回流靜脈,直到顳側,將側裂逐漸打開,保障島葉能夠全方位漏出,分辨出各個內部組織總體輪廓,選取表面血管較為稀疏且不具有血管的島葉進入,如果血腫量較少,可以對基底節區中的血腫進行辨別。清除血腫,并應用明膠海綿對內側進行壓迫,之后進行骨瓣復位,關閉顱腦。手術結束后維持肌松麻醉,6 h 后借助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進行復查。
1.2.2 觀察組 患者應用冠狀縫前入路神經內鏡手術治療。進行手術前借助CT 進行體表標識,規避腦部部分特別關鍵的功能區域,將骨瓣當作中心,在發際中切一個長直狀切口,范圍2.5~4.0 cm,在無血管區切開皮質5 mm,并進行穿刺,構建工作通道,將套管沿道逐步旋入至血腫腔底,全方位清除出血腫。手術期間需要保護好患者的丘紋靜脈、透明隔靜脈,手術完成后放入引流管,對殘余的血腫進行全方位清除,退出套管,縫合硬膜,對骨板進行復位,逐步縫好頭皮。手術結束后需要實施鎮痛,6 h 后借助CT 進行復查。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及臨床療效。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總失血量、入住重癥監護室時間。療效判定標準[3]:治愈: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血腫減少>90%,神經功能受損降低≥90%;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好轉,血腫減少50%~90%,神經功能受損降低51%~89%;好轉:患者臨床癥狀有所好轉,血腫減少20%~49%,神經功能受損降低19%~50%;無效:患者臨床癥狀、血腫及神經功能受損情況未見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治愈+顯效+好轉)/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入住重癥監護室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總失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治愈、顯效、好轉、無效患者分別為31、5、4、1 例,總有效率為97.56%;對照組治療后治愈、顯效、好轉、無效患者分別為12、11、10、8 例,總有效率為80.49%。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高血壓腦出血是血壓上升所引起的腦部出血性疾病,而基底節區是最為普遍的出血位置[4]。針對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應用外側裂入路開顱手術治療兼具穿刺引流手術、骨瓣開顱手術所具有的各項優勢,但其對醫護人員的技術要求更高,需要增強外側裂分離的總精確度,還需要保護好側裂靜脈,一般需要朝顳側靠攏側裂靜脈,若患者側裂靜脈居中,較難進行分離,就需要醫護人員具備更高超的顯微鏡技術,以逐漸對側裂靜脈兩側中的蛛網膜進行游離,并一同朝兩側分離額顳葉,以保障側裂靜脈居中[5]。在分離外側裂時避免傷害側裂靜脈、大腦中動脈分支,同時還需要應用CT 確定血腫部位,通過島葉中無血管或血管較少的部位進入,并清除血腫,之后對島葉進行壓迫止血,防止內側基底節區出現熱損傷[6]。在應用冠狀縫前入路神經內鏡手術治療期間,神經內鏡通道兼具穿刺、通道等方面的功能,可以增強腦深部血腫的總清除率。對額部骨窗進行額角穿刺,將冠狀之前2 cm、中線旁2~3 cm 當作側腦室穿刺總體的方向,額角穿刺需要選取雙側外耳道中的假想線。基底節區腦出血大多會出現在額角外側下,若不具備導航類設備,穿刺可以與腦室穿刺朝外的角度保持一致[7]。血腫穿刺更易評估患者的血腫量及側腦室、豆狀核是否被血腫所波及。若血腫量為中等量且處在腦室之外,且不具備輔助類設備,極有可能需要進行多次穿刺。深部腦內血腫需要在進行手術前應用CT 明確定位。在應用神經內鏡手術時還需要特別關注橫向、縱向穿刺。在丘腦內囊的外側、島葉的內側大多較易出現基底節區腦出血,且大多都是橢圓形,長軸保持好前后方向[8]。內鏡通道構建至顳葉的外側,趨近于血腫,方便明確各個穿刺點與其深度,但是穿刺通道需要處在血腫短軸,限制了內鏡通道[9]。經額穿刺能夠順血腫長軸構建穿刺通道,方便覆蓋至全部血腫,但是這一通道較長,如果不具備導航,則較難進行穿刺。外側裂入路開顱手術具有更良好的術野,各項操作十分方便,但是其會對腦組織進行牽拉,所以會引起腦缺血、水腫等[10]。而對于冠狀縫前入路神經內鏡,其具有相應的微創性,其各類創傷更少,失血量更低,可以全方位清除出血腫,其手術切口只有3 mm,可以更迅速構建微創手術通道,以確定血腫部位,治療效果更理想[11,12]。
綜上所述,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應用冠狀縫前入路神經內鏡手術治療效果優于外側裂入路開顱手術,可有效改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