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采鴻 羅歡 葉藍藍 張惠芳 蒙敏賢
間質性肺疾病是臨床常見的彌漫性肺部疾病,主要累及細支氣管、肺泡、肺間質等部位,起病急、進展快,肺泡毛細血管功能喪失,其病死率高達67%[1,2]。一般病死患者主要是由于肺部及心臟功能受損所致,疾病呈進行性發展,最終出現肺動脈高壓、右心功能不全等并發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因此早期診斷,了解患者心臟受累程度,可為臨床診治提供有效的參考信息。超聲是臨床診斷間質性肺疾病的有效方法,其操作簡單、安全、無創,可以有效評估患者肺部功能,但對患者心臟功能評價少[4]。人體的心、肺功能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肺功能受損是否會影響患者的心臟功能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本研究對間質性肺疾病患者采用超聲檢查,評估其病變及與患者心臟受累程度關系,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1 月~2021 年3 月期間收取的75 例間質性肺疾病患者,其中男42 例,女33 例;年齡40~76 歲,平均年齡(56.52±6.53)歲;病變類型:轉發間質性肺疾病31 例、結締組織間質性肺疾病24 例、藥物間質性肺疾病20 例。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符合相關疾病的診斷標準[5];②未合并其他肺部疾病;③臨床資料完整;④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了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癥肺部感染者;②肺結核、肺部惡性腫瘤者;③有心肺手術史、呼吸困難史;④肺氣腫、明顯心力衰竭、心肌病患者;⑤臨床資料不完整者;⑥圖像質量顯示不佳者。
1.3 方法 由2 名經驗豐富、診斷經驗>2 年的超聲科醫師檢查,雙盲下閱片及超聲評分。所有患者均進行肺超聲檢查:Philips iE33 型超聲診斷儀,S5-1 心臟超聲探頭探測B 線,L11-3 線陣探頭探測胸膜線,檢查前側胸壁時患者取仰臥位,后胸壁檢查時患者取坐位。前胸壁掃查:胸骨旁線、鎖骨中線、腋前線與腋中線為解剖線;后胸壁掃查:脊柱旁線、肩胛下線及腋后線為解剖線。B 線與胸膜線綜合評估見圖1。

圖1 B 線與胸膜線碎片狀分析
①B 線:源于胸膜,垂直胸膜上的輪廓清晰的一條長的動態高回聲線,呈激光束樣,實時動態時容易發現。每個掃查點均計數,若為融合B 線樣,將滿屏樣定義為10 條。②觀察胸膜線是否規則、平整,胸膜下是否存在低回聲區,胸腔內是否存在積液。輕度:胸膜線輕微不光滑,侵犯單側或雙側肺底;中度:胸膜線呈碎片狀,胸膜厚度>2.8 mm,侵犯雙側肺底,可以觀看到數個胸膜下小無回聲區;重度:胸膜線模糊,侵犯雙側大部分肺部。超聲心動圖:左側臥位,平穩呼吸,同步連接導聯心電圖,先采集常規參數:PASP、ATR、DMPA、DRPA等,監測DRVOT1、RVTD 與RVDM、LVEF 等。采集穩定心率、連續3 個心動周期的心尖四腔心切面超聲動態圖像。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分析患者的超聲表現;比較不同PASP 患者的B 線條數和肺超聲評分及超聲心動圖參數(ATR、DMPA、DRPA、DRVOT1、RVTD、RVDM、LVEF);比較不同胸模線分度患者的超聲心動圖參數;分析肺超聲評分、胸模線分度、B 線條數與超聲心動圖參數的相關性。肺超聲評分標準[6]:肺間質纖維增生、肺泡間隔纖維增生,伴胸膜纖維化肥厚。B 線評分:0 分:無B 線,或者同一個切面顯示B 線數量<2 條;1 分:一個切面B 線條數最高3~4 條;2 分:B 線條數5~6 條:3 分:B 線條數>6 條。胸膜評分標準:0 分:胸膜厚度<0.5 mm;1 分:厚度0.6~1.5 mm;2 分:厚度>1.5 mm。胸膜表面形態評分標準:0 分:胸膜表面平整、光滑;1 分:表面毛糙;2 分:胸膜線不完整,表面凹凸、不平。胸膜下小結節樣低回聲區評分:0 分:胸膜下無小結節樣低回聲;1 分:存在小結節樣低回聲。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相關性采用Pearson 相關分析。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超聲表現 75 例間質性肺疾病患者經超聲檢查,69 例(92.0%)胸膜增厚,27 例(36.0%)胸膜毛糙、不平整;40 例(53.3%)胸膜線不連續,表面不平衡、凹凸;42 例(56.0%)胸膜下散在分布小結節樣低回聲區;65 例(86.7%)一個切面B 線>4 條,彌漫性分布在兩側肺部。
2.2 不同PASP 患者的B 線條數和肺超聲評分比較以PASP 36 mm Hg 為分界值分為肺動脈高壓組(超過分界值患者,34 例)和無肺動脈高壓組(未超過分界值患者,41 例)。肺動脈高壓組B 線條數多于無肺動脈高壓組,肺超聲評分高于無肺動脈高壓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PASP 患者的B 線條數和肺超聲評分比較()

表1 不同PASP 患者的B 線條數和肺超聲評分比較()
注:與無肺動脈高壓組比較,aP<0.05
2.3 不同PASP 患者的超聲心動圖參數比較 肺動脈高壓組ATR、DRVOT1、DMPA、DRPA、RVTD、RVDM 均大于無肺動脈高壓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LVEF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PASP 患者的超聲心動圖參數比較()

表2 不同PASP 患者的超聲心動圖參數比較()
注:與無肺動脈高壓組比較,aP<0.05
2.4 不同胸模線分度患者的超聲心動圖參數比較 根據胸模線分度將患者分為輕中度組(42 例)與重度組(33 例);重度組PASP、ATR、DRPA均高于輕中度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DRVOT1、DMPA、RVTD、RVDM、LVEF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胸膜線分度患者的超聲心動圖參數比較()

表3 不同胸膜線分度患者的超聲心動圖參數比較()
注:與輕中度組比較,aP<0.05
2.5 肺超聲評分、胸模線分度、B 線條數與超聲心動圖參數的相關性分析 Pearson 相關性分析顯示,肺超聲評分、胸模線分度、B 線條數與PASP、ATR、DRPA呈負相關(P<0.05)。見表4。

表4 肺超聲評分、胸模線分度、B 線條數與超聲心動圖參數的相關性分析
間質性肺疾病發病因素較多,通常是因急性肺疾病、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等原因導致。隨著病程進展,患者的肺功能、心功能損傷程度逐漸加重,從而導致病死率隨之提升。此時對患者采用心臟、肺部檢查,可為臨床治療提供一定的參考信息。但目前研究多是對間質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進行觀察,而對心臟功能的檢測缺乏統一標準[7]。因此,探索間質性肺疾病患者的心臟受累情況對臨床治療起到積極意義。高分辨CT 是診斷間質性肺疾病及病情程度分級的重要方法,敏感性高,可直觀反映病變的范圍、程度、位置等,但無法在床旁操作,難以用于重癥監護、搶救患者[8]。自超聲用于間質性肺疾病,其無創、操作簡單、快速便捷等優勢受到臨床重點關注。本研究發現,75 例間質性肺疾病患者經超聲檢查,69 例(92.0%)胸膜增厚,27 例(36.0%)胸膜毛糙、不平整;40 例(53.3%)胸膜線不連續,表面不平衡、凹凸;42 例(56.0%)胸膜下散在分布小結節樣低回聲區;65 例(86.7%)一個切面B 線>4 條,彌漫性分布在兩側肺部。結果發現經肺超聲可以動態、清楚顯示間質性肺疾病病灶區域肺纖維化程度,胸膜增厚、肺間質纖維增生等是該病發生的主要病理狀態。而胸膜增厚、肺纖維化會影響肺部擴張,導致限制性通氣障礙、彌散功能障礙。
本研究結果顯示,以PASP 36 mm Hg 為分界值分為肺動脈高壓組(超過分界值患者,34 例)和無肺動脈高壓組(未超過分界值患者,41 例)。肺動脈高壓組B 線條數多于無肺動脈高壓組,肺超聲評分高于無肺動脈高壓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肺動脈高壓組ATR、DRVOT1、DMPA、DRPA、RVTD、RVDM 均大于無肺動脈高壓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LVEF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根據胸模線分度將患者分為輕中度組(42 例)與重度組(33 例);重度組PASP、ATR、DRPA均高于輕中度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DRVOT1、DMPA、RVTD、RVDM、LVEF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發現當患者合并肺動脈高壓后,其心臟受累程度明顯加重。由于患者胸膜下小葉間隔存在大量膠原與纖維組織,肺超聲可以顯示雙側肺部彌漫性分布B 線,且雙下肺B 線分布明顯。胸膜線來源于胸壁、肺組織間產生的聲阻抗差,一般超聲所顯示的胸膜線來自于胸膜下外周肺組織,是本病新的超聲征象。同時患者肺組織結構異常,引起血管收縮、肺血管阻力增加、血管解剖結構異常等,故導致肺動脈高壓,而肺動脈壓力增加,會影響右心室結構,損害右心室功能,此時導致右室各參數指標異常,使ATR、DRVOT1、DMPA、DRPA等水平升高[9]。本研究結果顯示,Pearson 相關性分析顯示,肺超聲評分、胸模線分度、B 線條數與PASP、ATR、DRPA呈負相關(P<0.05)。結果發現患者肺部超聲、胸膜程度以及B 線直接影響患者心功能。由于間質性肺疾病患者經肺部超聲檢測,通過完整顯示肺間質纖維增生、肺泡間隔纖維增生以及胸膜纖維化肥厚程度,并根據B 線數目、胸膜增生厚度、胸膜表面形態等情況,可以準確鑒別肺部病變程度,其評分越高,肺部病變越明顯。B 線數目增加,累及雙肺,胸膜線程度加重,此時會加重心肺功能異常程度,導致患者預后不良。
綜上所述,超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評估間質性肺疾病患者的心肺功能,且肺超聲根據肺部病變情況可以間接性反映心臟受累程度,為臨床診治提供合理、有用的參考信息,臨床意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