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秀艷
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腦血管疾病臨床發病率顯著提高,且致死率與致殘率較高,容易復發,特別是復發性腦卒中死亡率明顯增加[1]。而腦血管疾病屬于常見神經內科疾病,在腦血管疾病中缺血性腦卒中(腦梗死)的占比達到80%[2]。而腦梗死具體指的就是腦部血液供應障礙,因缺氧缺血引起的局限性腦組織缺血性壞死亦或是腦軟化,所以臨床需強調此疾病的預防與診治重要性[3]。診治期間,可實施抗血小板聚集治療,控制疾病進展,緩解腦梗死所致殘疾狀況。由此可見,深入研究并分析急性進展性腦梗死患者臨床治療方案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期間收治的82 例急性進展性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每組41 例。對照組:男22 例,女19 例;年齡54~69 歲,平均年齡(61.46±2.77)歲。實驗組:男24 例,女17 例;年齡55~68 歲,平均年齡(61.44±2.73)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與《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診斷要點吻合;臨床資料完整;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確診后服用阿司匹林(300 mg/d)病情仍進展。
1.2.2 排除標準 并發心肺肝腎功能障礙;有心腦血管疾病史;有出血亦或出血傾向者;腦水腫明顯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降壓治療、預防感染、腦保護與吸氧治療等。
對照組應用阿司匹林[華東醫藥(西安)博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61022717]治療,初次服用劑量為0.3 g/d,隨后結合病情調整成0.1 g/d,連續治療2 周[4]。
實驗組應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療,阿司匹林用法用量同對照組,同時聯用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0035),初次服用劑量為0.3 g/d,根據患者病情將劑量調整為0.75 mg/d,連續治療2 周[5]。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 判定標準參考文獻[1]分為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2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漿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纖維蛋白原、NIHSS 評分 NIHSS 分值范圍為0~42 分,分數越高,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
1.4.3 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不良反應包括皮疹、頭痛、嘔吐。
1.4.4 比較兩組治療后的生活質量評分 生活質量評分包括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軀體功能3 項,每項滿分100 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漿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纖維蛋白原、NIHS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血漿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纖維蛋白原、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的血漿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纖維蛋白原、NIHS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漿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纖維蛋白原、NIHSS 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漿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纖維蛋白原、NIHSS 評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3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2.4 兩組治療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實驗組的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軀體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治療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腦梗死也被稱作缺血性卒中,主要是多種因素引起的局部腦組織供血障礙,并且引發腦組織缺血缺氧性病變壞死,患病后以神經功能缺失為主要表現[6]。腦梗死的發病機制相對復雜,而腦血栓則是常見發病類型,病因則為血管粥樣硬化,在機體出現高血壓、糖尿病與高脂血癥的情況下,血管粥樣硬化的風險會增加。若患者腦部血管內聚集和沉積大量的纖維素與脂質等血液成分就會形成血栓,使得遠端動脈被阻塞而引發腦梗死[7]。根據流行病學分析發現,當前我國居民日常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居民的飲食結構隨之改變,老齡人口基數也不斷提高,直接增加了腦梗死臨床發病率[8]。而急性進展性腦梗死是常見腦梗死類型,發病后患者的神經功能缺失癥狀會逐漸加重,一旦治療不及時就會增加致死率與致殘率[9-12]。
針對急性進展性腦梗死臨床治療中以溶栓治療為主,急性進展性腦梗死和栓子不穩定性、腦水腫以及再灌注損傷等存在密切關聯,所以在溶栓治療中更有利于患者血管的再通,使其局部腦供血得以恢復,神經功能缺損有所改善。但因為溶栓治療對于適應證和時間窗的要求高,很多患者在錯過治療時機以后就無法保證療效,所以仍需探尋更加實用性的治療方案。
氯吡格雷屬于二磷酸腺苷受體阻滯劑,可對血小板受體和二磷酸結合予以抑制,使得二磷酸腺苷所介導的糖蛋白(GP)Ⅱb 和GPⅢa 復合物活化受阻,實現抑制血小板聚集目的。而阿司匹林治療消炎抗風濕、解毒鎮痛等疾病方面的效果確切,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治療中,利于血小板環氧合成酶乙酰化,降低體內生成的血栓素A2,進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將溶栓與抗凝功效發揮出來。在急性進展性腦梗死患者治療期間聯用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利于抗血小板凝集,對病情進展加以抑制,以免病情加重。
本研究中,實驗組患者選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聯合治療后,血漿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纖維蛋白原、NIHS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總有效率、心理功能評分、社會功能評分、軀體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由此表明,將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聯合應用于急性進展性腦梗死患者治療過程中,不僅能夠改善其血液粘度,緩解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而且不良反應少,可明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水平,療效確切,推廣可行性顯著。
綜上所述,急性進展性腦梗死患者應用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聯合治療的效果明顯,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還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較高臨床推廣與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