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姣
調查發現,近年因結核分枝桿菌的基因突變、抗結核藥物研發滯后導致國內外結核病發生率及死亡率持續升高,難治性結核性腦膜炎是結核桿菌引起的腦膜和脊膜的肺化膿性炎癥疾病,據悉在肺外結核中有5%~15%的患者會累積神經系統,其中難治性結核性腦膜炎最為常見,約占神經系統結核的70%左右,其作為典型的肺外結核早期癥狀隱匿不易被察覺,因此治療難度較大,隨著病情加重進入中晚期后可出現發熱、頭痛等癥狀,亦可損害中樞神經系統,鑒于此需及早展開系統治療[1]。有報告指出莫西沙星與常規抗結核藥物聯合可增強抗難治性結核性腦膜炎效果,為進一步明確其臨床價值,本文遴選2015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50 例難治性結核性腦膜炎患者開展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本院2015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50 例難治性結核性腦膜炎患者,按1∶1 比例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5 例。觀察組男女比例為13∶12;平均年齡(47.62±6.25) 歲;平均病程(5.81±1.14)個月。對照組男女比例為14∶11;平均年齡(47.64±6.21)歲;平均病程(5.86±1.14)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已上報醫院倫理委員會,并獲得審批。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磁共振成像(MRI)、腰穿腦脊液檢查確診者;②無藥物禁忌證者;③肝腎功能正常者;④知曉本次研究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⑤存在明顯腦膜刺激征者;⑥臨床資料齊全者;⑦可配合完成治療效果評估者[2]。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丟失者;②合并顱內腫瘤者;③合并其他嚴重臟器組織疾病者;④全身感染者;⑤自愿退出本次研究者;⑥妊娠期女性;⑦無法配合完成治療效果評估者[3]。
1.3 方法 患者在醫師結合臨床癥狀、體征、MRI、腰穿腦脊液檢查結果確診后參與本次研究,但為避免研究結果受患者依從性影響,醫師需根據自身專業經驗為患者講解難治性結核性腦膜炎發生原因、治療方法,同時告知其本研究目的及重要性,使其積極配合進行治療;其次告知其遵醫囑定時、定量用藥,同時做好心理疏導及飲食指導工作,避免治療期間進食刺激、生冷、辛辣食物。
對照組給予常規抗結核藥物治療,所用藥物包括:①異煙肼片(沈陽紅旗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1022350,規格:0.1 g/片)口服0.6 g/次,1 次/d;②利福平膠囊(廣東華南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0771,規格:0.15 g/粒)口服0.6 g/次,1 次/d;③鹽酸乙胺丁醇片(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42022126,規格:0.25 g/片)口服15 mg/(kg·次),1 次/d;④吡嗪酰胺片(成都錦華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51020876,規格:0.25 g)口服15 mg/(kg·次),1 次/d。持續治療3 個月。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選用莫西沙星治療,急性期選用莫西沙星注射液(南京優科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0039,規格:20 ml∶400 mg)治療,靜脈滴注0.4 g/次,1 次/d;鞏固期采用莫西沙星片(Bayer Vital GmbH,注冊證號J20150015,規格:0.4 g/片)治療,口服0.4 g/次,1 次/d。持續治療3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臨床療效,根據腦脊液檢查結果判定,判定標準:腦脊液處于正常范圍內為顯效;腦脊液指標明顯改善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4]。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惡心嘔吐、全身乏力、頭暈等。③治療前后相關臨床指標,包括顱內壓力、氯化物、葡萄糖、蛋白質、白細胞計數、NGF 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7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n(%)]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0%,與對照組的16.0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n(%)]
2.3 兩組治療前后相關臨床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顱內壓力、氯化物、蛋白質、葡萄糖、白細胞計數、NGF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顱內壓力、蛋白質、白細胞計數、NGF 低于對照組,氯化物、葡萄糖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表4。
表3 兩組治療前相關臨床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相關臨床指標比較()
注:兩組比較,P>0.05
表4 兩組治療后相關臨床指標比較()

表4 兩組治療后相關臨床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難治性結核性腦膜炎是腦膜、腦實質及周圍顱骨內干酪樣病灶發生破裂后,結核桿菌自蛛網膜下腔侵襲并借助腦脊液完成運行與擴散,使其在短時間內出現結核性腦膜炎癥狀。據悉難治性結核性腦膜炎治療難度較大,若選擇藥物劑量、種類不合理可繼發多種并發癥,繼而危害患者生命,受益于醫療技術發展,近年抗結核藥物得到優化、革新,使該項疾病死亡率得到控制,但為進一步提高抗結核效果,繼而改善預后效果,需在常規抗結核治療基礎上配合其他藥物,究其原因是難治性結核性腦膜炎早期無典型癥狀,隨著病情加重進入中晚期后腦實質受損,此時疾病危重程度高,常規方案無法達到預期效果[5-7]。
莫西沙星作為氟喹諾酮類抗生素,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因此近年被應用在難治性結核性腦膜炎治療中。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莫西沙星與抗結核藥物聯合在控制難治性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病情中可行性較高,分析原因:莫西沙星具有抗菌譜廣、抑菌效果高等特點,與常規抗結核藥物相比莫西沙星可通過血腦屏障,在延長藥物半衰期的同時,提高機體生物利用度。
研究發現,腦脊液中的葡萄糖隨血漿中的葡萄糖變化而產生波動,難治性結核性腦膜炎患者腦脊液中的葡萄糖呈現低表達,若葡萄糖濃度持續下降提示中樞神經系統后致病菌感染;蛋白質的升高提示機體血腦屏障受損,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顱內壓力、蛋白質、白細胞計數、NGF 低于對照組,氯化物、葡萄糖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莫西沙星與抗結核藥物聯合可促進機體中葡萄糖水平升高,達到抑菌控制感染的目的。其次莫西沙星作為第四代喹諾酮類藥物,在中樞神經系統中有良好的抑菌效果,使用后可降低顱內壓力及白細胞計數,達到保護血腦屏障的目的,且該藥物與其他抗結核藥物無交叉作用,因此與抗結核藥物聯合應用在難治性結核性腦膜炎治療中可行性較高[8-11]。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療過程中需根據患者病情合理調節藥物劑量,避免用藥劑量過大影響治療安全性。
綜上所述,莫西沙星聯合抗結核藥物治療難治性結核性腦膜炎的效果確切,還可促進腦功能恢復,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