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我擔任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我平均每年參加各類調研活動幾十次,提交調研成果10余篇,多次獲全國政協、民革中央表彰。通過積極履職,我開闊了眼界見識,熟悉了國情民情,助推了社會發展,實現了自我價值。這些經歷使我受益良多,充滿感恩。
對國家和組織深厚的情感是我履職的強勁動力。政協履職這幾年,我深切感受到履職建言要“三講”,即講政治、講情懷、講方法,并總結出了個人做好參政議政工作的“七個訣竅”或稱“七字訣”。
政策響應要“快”,調研選題要“準”。
近年來,國家將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作為爭奪未來發展的制高點、帶動經濟轉型增長的重要抓手,先后出臺《“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等政策文件,實施“5G+工業互聯網”512等系列工程,多元化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加速發展。2021年初,經過對數字化賦能我國制造產業深入細致的研究,我向民革中央報送《創新發展數字化制造能力,推動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提案素材。針對行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我提出了制定新型基礎設施規劃、著力傳統制造業數字化改造、抓好新興制造業數字化培育、抓實科技創新引領、強化核心保障支持力度等建議。該提案被列為民革中央提交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大會發言。
怎樣才能真正做到“建言建在需要時,議政議在點子上”呢?我認為,參政議政工作不光要下狠勁,還要花心思。必須始終堅持中共黨委和政府的工作重點在哪里,民主黨派的參政議政工作就跟進到哪里。選題既要緊緊圍繞中共黨委和政府關心的領域,還必須要立足自身參政議政工作實際,即“地方所需,黨派所能”。2021年全國兩會后,針對創新發展數字化制造能力,我帶隊前往成都、德陽等作進一步調研、座談。在當年召開的中共四川省委政黨協商會上,我代表民革四川省委會作“數字化力推四川裝備制造業跨越式發展”的大會發言,引起相關部門重視,有關意見建議被采納。
作為四川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我在政協委員履職工作中始終關心經濟社會發展,深耕難點,聚焦痛點,五年來提交的提案也大多與此相關。尤其是圍繞新就業群體的權益保障、就業結構性矛盾等社會熱點話題,提交了《走出“招工難”“就業難”雙重困局,緩解我國就業結構性矛盾》等提案。
推動合力要“足”,開展調研要“深”。
參政議政工作決不能單槍匹馬,必須要加強協作,充分運用各方力量和資源。“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是我開展參政議政工作的基本遵循。只有深入一線,深入實際,才能夠找到問題根源,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如何做足做深?近年來,以快遞小哥為代表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我組織民革四川省委會相關專委會就“關注新興青年群體 保障快遞小哥權益”課題進行深入調研,形成了《順勢而為 補齊短板 為“新就業形態”厚植發展土壤》的個人提案,并在民革界別聯組協商會上作專題發言。我提出的建議得到中共四川省委的高度關注。省人民政府組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高度重視并成立專班專題研究,制定了《新就業群體權益保障工作方案》,采納了我提出的相關建議。
課題團隊要“?!保瑢Σ呓ㄗh要“實”。
我始終堅持“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在組織課題團隊時,除了吸收民革的專家骨干,也注重向外借智借力,找到參與人員“發力點”。我牽頭成立了民革四川省委會“參政議政戰略專家智庫”,聘請四川省發展改革委等黨政部門干部專家作為首批智庫成員。對調研報告中的數據、案例、建議,廣泛征求意見,進行充分論證。今年我們又與四川省社科院簽訂共建智庫合作協議,黨內外專家共同發力,進一步提高參政議政的專業度和科學性。去年,我圍繞四川省即將出臺的重要決定提意見建議,發言稿形成后,我帶領調研團隊主動登門拜訪省發展改革委等相關決策部門,征求修改意見,確保對策建議的可操作性,獲得中共四川省委和省政府的高度肯定。
撰稿成文要“精”。
為了提案能推動相關制度的落地,我把文稿打磨當作課題成功的最后一公里,堅持親力親為,不當甩手掌柜。報送政協的履職成果,我都會認真撰寫、修改。重點課題調研文稿,我都會跟課題組主筆的同志一道構思、打磨、不斷完善,精確到每個標題、每個用詞、每個符號,確保成果的細節質量。
多年來,我一直積極踐行自己的“七字訣”。今后,我將不斷梳理和歸納自己的履職經驗,持續提升個人履職能力,為更好發揮政協委員這一身份的作用而努力奮進。
(歐陽澤華,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民革四川省委會主委/責編 魏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