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舉行,開啟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各方、協商建國、共創偉業的新紀元。來自黨派、區域、軍隊、團體、特別邀請人士5個方面共662位代表出席了會議。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代表全國人民的意志,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人民進入當家作主的時代。民革作為參會單位之一,參與并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
一
民革成立后,積極響應中共中央“五一口號”,投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參與籌備新政協、建立新中國的各項事宜,參與中共中央起草的《關于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諸問題(草案)》和附件《提議邀請參加新政協的單位表》的討論。經過充分討論、反復協商,中共中央與各民主黨派達成了《關于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諸問題的協議》,確定了新政協籌備會的組成單位和新政協的參加范圍等。民革是新政協籌備會的組成單位之一,同時也是新政協參加單位之一。
1949年6月15日,新政協籌備會召開,至9月17日,先后召開了兩次全體會議。民革方面,李濟深、何香凝、李德全、張文、李錫九、陳劭先、梅龔彬(因病未能出席,由呂集義代)參加了籌備會。
根據會議通過的《關于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的單位及其代表名額的規定》,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的單位及其代表名額為45個單位,代表總額510名;每個單位,代表名額滿10人以上者,可推候補代表2人,不滿10人者,可推候補代表1人,候補代表可以列席新政治協商會議。此外,另設一特別邀請單位,其代表資格,名額與人選,均由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常務委員會協商。在參加單位中,黨派單位有中共、民革、民盟、民建、無黨派民主人士等14個,代表總計142人。這其中,中共、民革、民盟三個黨派單位的代表名額相同,均為18名——16名正式代表和2名候補代表。當時,中共黨員人數約448.8萬名,民革黨員人數至1950年統計時才1600余人。中共黨員人數比民革黨員人數多得多,但參加新政協會議的中共代表名額數量卻與民革代表名額數量相同,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政治格局,展現了人民政協的包容、平等與民主,同時也反映了民革在政治格局中的分量和地位,是重要的國家政治參與者之一。
根據這個名額分配規定,7月份,民革提交了《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代表名單》,報送了18位參會人員情況(以下根據材料實際標注情況排序):
李濟深,63歲,民革主席;
宋慶齡(女),54歲,民革名譽主席;
何香凝(女),71歲,民革中央常務委員;
柳亞子,63歲,民革中央監察委員;
李德全(女),54歲,民革中央執行委員;
張 文,62歲,民革中央常務委員;
李錫九,77歲,民革中央監察委員、北平分會籌備會主任委員;
陳劭先,63歲,民革中央常務委員兼宣傳委員會主任委員;
朱蘊山,62歲,民革中央常務委員;
梅龔彬,49歲,民革中央執行委員兼秘書處代主任秘書;
余心清,51歲,民革中央執行委員;
王葆真,70歲,民革中央常務委員;
劉積學,69歲,民革河南分會籌備會主任委員;
吳秀峰,52歲,民革美洲分會籌備委員;
陳汝棠,58歲,民革中央監察委員兼組織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賴亞力,39歲,民革中央執行委員兼秘書處副主任秘書;
呂集義,40歲,民革中央執行委員兼秘書處副主任秘書、財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鄭坤廉(女),40歲,民革中央執行委員。
其中,呂集義、鄭坤廉為候補代表。
這18位代表均擔任著民革黨內職務,他們中既有男性代表,也有一定數量的女性代表;有年過70的長者,也有40歲前后的中青年;有自晚清以來就追隨孫中山參加革命的,也有大革命以來投身革命陣營的參加者和領導者,還有積極參與反獨裁反內戰民主運動的積極分子。作為統一戰線組織,新政協在組織上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在政治上具有巨大的包容性。民革的這份代表名單是新政協廣泛代表性和巨大包容性的一個體現。
二
確定新政協代表人選是一項非常復雜而繁重的工作。對于每位參會的代表提名,新政協籌備會都會進行逐一審查,聽取各方意見,反復磋商討論。某一代表是否合適,籌備會經常要多次函電往返,再三斟酌。經過幾個月的協商、醞釀,直至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前一天,大會名單才得以最后確定。這期間,民革代表的名單也發生了些許變化。
在正式參會名單里,民革的18位代表分別是:李濟深、何香凝(女)、柳亞子、李德全(女)、張文、李錫九、陳紹先、朱蘊山、梅龔彬、余心清、王葆真、楊杰、李任仁、劉積學、陳汝棠,賴亞力、呂集義、鄭坤廉(女)。與7月份報送的名單略有不同的是,名單中的宋慶齡、吳秀峰改為了楊杰、李任仁(楊杰,60歲,民革中央執行委員;李任仁,63歲,民革中央執行委員)。
宋慶齡是孫中山的夫人,擁有很高的聲望和影響,她對成立國民黨民主派聯合組織表示贊成和支持,民革的全稱“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就是由她提議的。出于革命活動開展需要,她沒有加入民革,但民革成立大會上大家一致推舉她為名譽主席。1949年1月,在中共中央進駐北平新政協籌備期間,毛澤東、周恩來曾致電宋慶齡邀請其參加新政協籌備會,但被宋婉言謝絕。新政協籌備會召開后,李濟深又致函宋慶齡,請她北上以民革代表的身份出席新政協。同時,中共中央委托鄧穎超趕赴上海,向宋慶齡呈上毛澤東和周恩來的親筆邀請信。在幾次交談之后,宋慶齡終于“果斷地、高興地”表示同意北上。但根據鄧穎超向中共中央的匯報,在以何種身份出席新政協的問題上,宋慶齡有自己的考慮。她希望以旁聽身份列席會議,不想以任何團體的名義作為出席會議的正式代表。當時,鄧穎超還建議可否以婦聯代表名義出席,宋表示了顧慮,“如不會說話,不能反映團體意見,不能經常參加團體的工作等”。周恩來以中央名義回電表示,以何種名義出任新政協代表,等宋來北平后,“與她當面商定較為合適”。1948年8月28日下午,宋慶齡乘坐專列抵達北平。經過各方考慮,最終宋慶齡以特別邀請代表的身份出席會議。周恩來在《關于人民政協的幾個問題》中還對此進行了說明。他指出,大會確定代表是有重點的,同時又照顧到各個方面,所以有45個參加單位,但還是不夠全面,所以設立了細分為大革命以來始終秉持正義立場的人士、從事科學研究與工業建設的人士、對人民革命事業懷有同情心的人士等9類的“特邀單位”,“其中有在中國整個民主革命階段中,始終站在正義事業方面的,如孫夫人和她領導的救濟單位”。
吳秀峰是我國最早的一批留法學生之一,1924年孫中山改組國民黨時在巴黎加入國民黨。他是一名資深的外交官,曾受聘于國際聯盟秘書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又參與了《聯合國憲章》起草會議和聯合國組織會議,成為籌建聯合國的首批高層外交人員之一。1948年民革成立后,他與馮玉祥等人在美國紐約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美洲分會”,擔任該分會的籌備委員,從事反蔣愛國斗爭。同年底,他前往日內瓦,出任國際勞工組織國際勞工局領導委員會成員。1949年7月,李濟深向吳秀峰發電,告知他被選為民革代表,請他即赴北平參加新政協。但因國際勞工組織的公務繁忙,吳秀峰需要參加國事訪問、籌備國際性的勞工會議、處理各項事務等,實在無法脫身,預計要到11月才能回到國內,只能錯憾出席新政協、參加開國大典等歷史性時刻。
三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是一場規模空前的歷史盛會,大會為各單位團體拍攝了合影照,留下了珍貴的歷史影像。民革的參會代表也留下了一張寶貴的合影,成為民革積極投身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籌備新政協、建立新中國的一段光輝歷史的見證。
合影照片中的人員,有站有坐,分列三排。前排左起,依次為李錫九、何香凝、李濟深、柳亞子、王葆真。中排左起:呂集義、陳汝棠、李德全、陳劭先、李任仁、梅龔彬;后排左起,依次為張文、鄭坤廉、朱蘊山、余心清、劉積學、賴亞力。很明顯,只有17位人員,少了一位代表——楊杰。
楊杰在會議召開前夕犧牲了。
楊杰是近代中國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一位愛國民主人士、民革的創始人之一。他參加過辛亥革命,擁護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在北伐戰爭中與中國共產黨人建立了友誼。抗日戰爭勝利后,楊杰反對國民黨內戰獨裁政策,與譚平山、王昆侖、陳銘樞等共同組織了“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簡稱民聯),推動國民黨愛國民主力量的斗爭。同時期,受李濟深、馮玉祥委托,在西南開展民主運動,從事分化、國民黨武裝力量,配合人民解放戰爭推進。民革成立時,楊杰為民革中央執行委員,同時擔任秘密軍事小組成員,負責西南地區川康滇黔西南四省的組織和反蔣軍事活動。在他的領導下,西南的策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對云南的解放起到了積極作用。1949年6月,中共中央電邀楊杰赴京參加新政協。與此同時,楊杰也成為國民黨特務黑名單上的搜捕對象。
9月19日,就在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前夕,楊杰由云南繞道香港赴北平途中被國民黨特務暗殺。楊杰被害的消息傳來,中共中央極為震動。大會在召開前夕確定最終正式會議代表名單時,并沒有刪去楊杰的名字,而是用黑框圈起,特許列名缺席,成為代表名單上唯一加黑框的代表。在全體會議開幕當天,中國共產黨代表團提出臨時動議,建議由會議主席團以大會名義,向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和楊杰的家屬致電吊唁。
(金綺寅,民革中央宣傳部黨史處干部/責編 劉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