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
摘 要:中職學校設立會計專業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具有一定會計基礎知識、計算技能熟練、會計核算能力較強、懂得如何使用會計軟件和操作計算機,最終可以對會計報表進行編報的中初級會計應用型人才。但筆者在對用人單位反饋情況進行分析時發現,中職畢業生就業之后,由于實踐操作技能不足,面對真“憑”實“賬”不知道從何入手,不能迅速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本文對工學結合背景下提高中職基礎會計教學實效性的有效途徑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工學結合 基礎會計教學 實效性
在中職會計專業中,基礎會計是一門入門課程,同時也是一門必修課程,是中職會計專業學生入校后的首門專業課程。初入中職的學生已經習慣中學階段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法,以死記硬背為主,沒有接受過會計專業實踐訓練。同時,大多數學生都未參與過經濟業務活動,對經濟業務的感性認識不足,而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效果與學生對專業的認可度以及對專業課程學習興趣的培養有著密切聯系。因此,在工學結合背景下,對基礎會計教學實效性的提升途徑進行探討,意義極為重要。
一、中職基礎會計教學現狀
(一)學生文化基礎薄弱,缺乏學習積極性
大部分中職會計專業的學生均為初中畢業生,這些學生的文化基礎較為薄弱。而諸多中職學校的會計專業在開學之初便設置了基礎會計課程,對財經知識以及社會生活經驗不足的學生而言,基礎會計的理論知識以及基本概念理解難度較大,這將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教學方法與手段相對滯后
現階段,中職基礎會計的教學方法與手段較為滯后,課堂教學仍然以教師講授為主,只重視向學生傳授會計相關知識,學生難以對學習產生興趣。諸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仍采取“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方式講解知識,教學手段創新性不足,講課內容較抽象,學生理解難度較大,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三)忽略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
中職基礎會計教學主要是圍繞教科書展開教學,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學生只會死記硬背書本知識,缺少實踐操作的機會,很難理解和掌握與會計相關的理論知識。
(四)課程考核評價形式單一
諸多中職學校在基礎會計課程考核評價方面,所采用的形式十分單一,在考核評價時,期末考試和平時成績的占比為6:4,主要根據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確定平時成績,期末成績通過標準化考試確定。如此,無法對學生會計實踐操作能力進行考核,學生在整個學期的學習過程中也未進行評價,學生無法了解自身的優缺點,期末成績無法準確體現學生在學習中付出的努力,這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嚴重打擊。
二、提高中職基礎會計教學實效性的有效途徑
(一)優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習動力
在中職學校中,部分學生存在厭學情緒,教師可以借助情境教學法,讓學生扮演企業會計的角色,使其對會計知識產生求知欲望,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主動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借助仿真教學法、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以及參觀法等適合不同場合、不同學習內容的教學法,促進中職基礎會計課堂教學效率有效提高。
(二)采用現代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當前,我國中職基礎會計課程教學仍采用“教案+粉筆+黑板”的傳統教學手段。教師借助板書、肢體語言、口頭表述等,為學生講授怎樣從填制原始憑證開始到最后編制會計報表的全過程以及方法,這些內容不僅抽象,同時理解難度較大。中職學校的學生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接受度較高,可以靈活操作計算機、多媒體等現代信息設備。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特點,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
(三)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要促進中職基礎會計教學實效性提升,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如此,學生便能積極主動投入課堂教學活動。教師在教學前,應充分分析需要講解的內容,明確學習目標,加深對全部要點的理解。教師借助課前分析,把重要的難點、知識點列舉出來,反復講解,點撥學生,促進學生歸納知識點,提升課后總結能力;利用復習題以及自測題,給予學生引導,讓其自主分析,提高學生自主分析能力。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方式,立足于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可對問題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
以“資產負債表”相關知識為例,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某公司某月發生的經濟業務,讓學生運用科目匯總表核算程序以及記賬憑證核算程序登記總賬,提問學生:“可以運用什么方法反映數據?”以此為學生創設身臨其境的教學環境,提升學生的解答興趣,同時還能加深學生對基礎會計課程重要性的認識,樹立經濟發展需要會計的觀念,培養學生職業認同感。對于學生的疑問,教師要詳細、積極地為其解答,同時告訴學生此問題有何意義,充分肯定和表揚學生。提問可以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激發學生提問的主動性,教師再給予適當的引導與解答,有效增強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促進了中職基礎會計教學實效性的提升。
(四)理實一體,學練結合
中職教育是為了讓學生學會本領與技能,從而可以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在中職專業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加深學生對基礎專業理論知識的了解,更要重視對學生專業技能的訓練,注重學練結合,做到學以致用。基礎會計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但關鍵的是要將實例化為基本的會計實務,讓學生在諸多的技能訓練以及綜合練習中,借助所學知識對會計實際業務進行處理,在練習與操作實踐中加深對會計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充分了解會計業務與工作流程,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潛在的創新能力進行深挖。
以“主要經濟業務核算”相關知識為例,教師在為學生講授核算方法與主要賬戶等基本內容后,根據損益類賬戶的結轉、所得稅和利潤的核算、產品成本的計算、運雜費的分攤及業務處理、制造費用的分攤及結轉等具有代表性業務題的解決過程,設計一些實踐練習讓學生練習,學生通過練習充分了解會計業務,在練習中展開歸納總結,并對練習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分析,最后由教師做點評。此方法的關鍵在于精講多練,在精講的同時進行練習,結合講練,以此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采用形式多樣的考核評價方法
基礎會計課程的考核評價成績主要分為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兩個部分,兩者占比分別為60%、40%。
平時成績主要涉及四個部分。一是課堂表現得分,占10%。二是平時競賽得分,占10%。教師講述完每章內容后,圍繞本章知識,編制小組討論題、必答題以及搶答題,專門利用一節課讓學生做題,并評選出“小組獎”“個人獎”,納入平時競賽得分。三是理論知識作業得分,占10%。四是會計實際操作作業得分,占30%。教師在完成常見原始憑證及其填寫的教學后,可以把支票、普通發票以及增值稅專用發票等仿真原始憑證提供給學生,讓其嘗試自主填寫。教師在講授會計憑證內容后,可以為學生展示真實的記賬憑證,讓學生練習填制記賬憑證。
期末成績主要參考期末考試卷面成績。期末考試的試卷可以設置“理論題+實操題”的形式,兩者占比為6:4。借助多樣的考核評價,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能激勵學生自覺學好會計理論知識,加大會計操作技能的練習力度,從而有效提升中職基礎會計課堂教學實效性。
三、小結
總而言之,中職基礎會計教學與現階段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在工學結合背景下,中職基礎會計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積極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突出學生教學主體地位,堅持學練結合,注重考核評價方法的多樣性,促進學生的會計專業水平提升,使中職基礎會計教學實效性穩步提高。
參考文獻:
[1]王淑萍.讓課堂教學更有效:中職基礎會計教學方法探析[J].甘肅教育,2020(15).
[2]徐小虎.提高中職基礎會計教學實效性的路徑探索[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8).
[3]肖莉.中職基礎會計教學現狀與策略[J].才智,2019(12).
[4]陳澤濱.新時代中職基礎會計教學方法探究[J].納稅,2018(5).
[5]馮潤文.中職基礎會計教學中的幾點體會[J].現代職業教育,2018(4).
[6]肖碧珠.淺談中職基礎會計教學現狀與策略[J].考試周刊,2017(46).
(作者單位:亳州工業學校)